陈佳欣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史量才与慧芝分别数日,思之情切,如今看到她重新出现在眼前,顿时喜出望外,“慧芝啊,你真是让我‘望穿秋水,我看你往后就改名为‘秋水如何?”
1912年,波诡云谲的上海滩,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事。刚过而立之年的记者史量才以12万银元巨资,购买了《申报》——这份旧上海发行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报纸,成为当时上海滩最年轻的董事长之一。
史量才不仅因报业巨子而闻名,他与沈秋水的爱情故事亦为人津津乐道。
望穿秋水得佳人
史量才(1880~1934年),原名家修,祖籍江苏江宁。早年随父亲迁居上海松江府娄县泗泾镇,开设泰和堂中药店。1901年秋考入杭州蚕学馆,毕业后赴上海。1904年创办女子蚕桑学校,同时在育才学堂、南洋中学等任教。1905年发起成立江苏教育总会。后来狄楚青在上海创办《时报》,史量才应邀担任编辑,1908年后任主笔。1912年得到实业家张謇支持,出资12万元购得《申报》产权,自任总经理。3年后合伙人悉数退出,《申报》归其一人所有。
沈秋水,原名沈慧芝,是上海四马路迎春坊花翠琴的养女。花翠琴有三名养女,老大名灵芝,老二名采芝,慧芝排行老三。三姐妹中论相貌秀丽、心思机巧,老三慧芝可称魁首。当时慧芝已与上海松江泗泾第一富户钱友石订有嫁娶之约。钱友石很喜欢慧芝,花费了巨额钱款准备迎娶她。三姐妹中只有老大灵芝名花无主,养母就想撮合她和史量才。但几次接触下来,史量才对灵芝并无意,只倾心于才华过人的慧芝。史公仪表堂堂、办事干练,慧芝对他亦是仰慕已久。
那钱友石正打算迎娶慧芝之时,才恍然发现她的心思早不在自己身上,顿时大为恼火,想去找史量才“一决雌雄”。这时他的好友张竹平拉住了他,劝他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大丈夫何患无妾”,还向他打包票,一定为他另外物色一位绝色佳人。不久,张竹平果真为钱友石找到一官门千金,这才平息了风波。
其实,那张竹平并不是向着自己朋友,而是为了成全史沈二人。他之前与史量才也有往来,言谈颇为投机,认为他是个大丈夫。张竹平是个机敏细致之人,他早就看出史沈二人心意互通、才智相当,是十分相称的一对,那么顺水推舟、成人之美又有何妨。
然而,史量才和沈慧芝要想好事玉成根本没那么简单。在钱友石之前,还有个名叫陶晋葆的镇江武人,是慧芝的第一位客人,对她也一往情深。他北上革命成功后,官封镇江都督,身携巨款直奔迎春坊而来,决意兑现当初的婚娶承诺。
这天,陶晋葆得知慧芝在史量才那里,便乘着双马车,带着武装的卫士,上门索要慧芝。史量才识时务,不让不争,沈慧芝惊恐万状,低头落泪,无奈被陶挟上双马车,一去音信全无……可谁料刹那风云突变,政要间矛盾激化,陶晋葆在一次赴宴时被政敌枪杀。
这样,沈慧芝与史量才终于重得团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史量才与慧芝分别数日,思之情切,如今看到她重新出现在眼前,顿时喜出望外,“慧芝啊,你真是让我‘望穿秋水,我看你往后就改名为‘秋水如何?”
得妻相助购《申报》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历经种种曲折后,史量才终于和沈秋水走到了一起。而且幸运的是,这段姻缘还使史量才“人财两得”——沈秋水嫁给史量才,就如传奇故事中的杜十娘一样,陪嫁过去一笔巨大的财产。传说她带去的钱财在80多万,首饰也值20多万。从此,史量才财力陡增,宏图得以施展。史量才靠这笔钱在短时间内开了两家钱庄、一家金铺、一家米行,不过他深谙“隐藏之道”,进出还是坐他的一辆黄包车。
沈秋水其实并非史量才的原配夫人,史在家乡时,就由父亲做主,与表妹庞明德成了婚,并生有一子史咏赓。但在史公馆里,沈秋水俨然是史府太太,一切迎来送往的应酬都由她出面,家中经济大权也由她执掌。
沈秋水对史量才也是万般属意,全力辅佐。她带来的这笔巨款对1912年史量才盘下《申报》功不可没。后来,史公又先后吃进《时事新报》《新闻报》等报馆,一时跃升为上海报业的巨擘。
正是因为这段故事,“说《申报》必说史量才,说史量才必说秋水夫人”的说法在坊间不胫而走。
山中岁月无今古
可是,几年以后,史量才还是娶了外室,三姨太还为史家添了一女。沈秋水自然非常伤心,母以子为贵,眼看正室有子、外室有女,而自己一个侧室却孑然一身。为此,她终日郁郁寡欢,以泪洗面。
史量才当然知道二太太苦闷的缘由,为了补偿秋水,他特地在杭州西湖北山路上,为秋水建造了一幢别墅,还亲书匾额“秋水山庄”。这是一幢三间二层小楼,飞檐翘角、木格花窗,充满古色古香的情调。穿出小楼,为一小巧的花园,曲径通幽、池水清涧,九曲长廊旁依假山,奇花异卉开在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边,更有擎天古树与满园花枝,高低错落、相映成趣。
秋水山庄背靠葛岭,面临西湖,放眼望去,对面就是孤山“梅妻鹤子”林逋的放鹤亭。每逢节假日,史量才就来到山庄,与沈秋水切磋琴技、棋道。沈秋水坐在琴桌前,焚上一炷香,信手弹奏自己喜爱的曲子,从《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到《阳关三叠》,或淡泊宁静如荷塘月色,或如诉如泣似发思古之幽情,或云水奔腾如飞瀑急流……夫妇俩“倚楼无语理瑶琴”。琴兴尽后诗兴起,史量才在飘着深秋桂香的书房里挥毫写下他生平最后一首诗:
晴光旷渺绝尘埃,丽日封窗晓梦回。禽语泉声通性命,湖光岚翠绕楼台。山中岁月无今古,世外风烟空往来。案上横琴温旧课,卷帘人对牡丹开。
后来史量才因工作繁重,患了胃病,索性搬到秋水山庄静养,每天焚香礼佛,过着宁静如水的生活。
秋水焚琴酬知音
当时,史量才的事业已发展至巅峰。1932年,《申报》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大报,日销量达15万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捐款支援十九路军抗战,继而批判国民党独裁,呼吁“停止训政,实行宪政”,大力支持民主运动。他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还聘请、联络了鲁迅、巴金、茅盾、叶圣陶、黎烈文等进步文化人为《申报》撰写文章。
史量才的言行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不安。他们先是极力拉拢,失败后又于1932年下达对《申报》的禁邮令,借以恐吓史量才。
在秋水山庄休养了些日子,史量才屈指一算,自己离沪已月余,年终将临,有许多事等着他去处理,于是决定回沪。1934年11月13日傍晚,史量才在沈秋水、儿子史咏赓的陪同下,乘坐自己装有防弹设备的小轿车返回上海。同行的还有他的内侄女沈丽娟、史咏赓的同学邓祖询。就在沪杭公路上,他们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追杀,一代报业巨子就这样殒命荒野。
同车的沈秋水虽躲过一劫,但亲眼目睹丈夫遭到毒手,惊吓和悲伤难抑,终日咯血不止。她面对西湖,望穿秋水,往日的情景,只留下眼前的凄情……
在秋水山庄,她布置灵堂祭奠夫君。那一天,沈秋水强打精神,白衣素服,形容憔悴,懷抱一把和夫君共奏过乐曲的七弦琴,一声“家修,让我为你送行……”,止不住泪如雨下。灵柩前,她拨弹了一曲《广陵散》,无限愤恨和悲痛都随着催人泪下的琴声流淌而出。乐曲将终时,琴声突然激昂难抑,声如裂帛,“嘣”地一声,琴弦断了。只见沈秋水脸色惨白,缓缓站起,抱起断弦古琴走向燃烧着锡箔纸钱的火钵,双手颤抖着,将琴缓缓投入火中……
沈秋水在龙井路吉庆山麓一处为夫君选择了墓地。据说史量才下葬时,每个到他墓前叩头的小孩都得到了沈秋水赏的一个银元。安葬完史量才后,沈秋水毅然将秋水山庄捐作杭州的慈善事业,“尚贤妇孺医院”的招牌,换下了“秋水山庄”的匾额。此后,她又将史公在上海的公馆捐给了育婴堂。而她自己则选择一个简陋的单间,垂下窗帘,吃斋念佛,谢绝任何来客,心如止水,以度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