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妮
(厦门市滨海小学 福建厦门 361005)
这样的场景,您是否熟悉:当老师费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习作前的辅导,而当学生拿起笔时,或还楞在那里,一副双眉紧锁的样子;或直问“老师,要怎么写呀?”让人无可奈何。以下笔者针对学生习作素材单一,词语匮乏等因素浅谈几点心得。
一、关注生活,发掘习作素材
学生是不是真的没有内容可写?所谓处处留心皆“文章”。当学生抱怨生活太单一,不知道写什么时,其实是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或者说缺乏一种写作意识。[1]
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用习作的视角,捕捉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写作素材的能力和意识,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诉。[2]
如本校教师因厦门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雾而敏感地捕捉到了这样一个有利的时机,大胆放弃原本的教学任务,引领着孩子陶醉于这“雾的世界”里,完成了一次即兴作文。
走进《雾里看世界 习作讲评》的课堂上,师生从各个角度重温着、品味着这一场雾:
这场雾怎么样?在家里,你看到了什么?大街上,行人、汽车、自行车是什么样的?
来到学校,雾又有了什么不一样的景色呢?教师逐步推进,层层渲染,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序描述,重现了那个“雾的世界”。
课后,一个后进生高兴地说“原来写作一点都不难,这次我可以写好几百字呢!”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次较好的习作素材,更是一股对生活关注的力量。[3]
学生的生活敏感力不够,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学习契机,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平台,让他们走进生活积累生活的阅历,唤醒他们表达生活的欲望与热情。惟有不断向生活要点“米”,要点新“米”、好“米”,才不会难为“无米之炊”。
二、巧妙积累,让语言丰富起来
学生不仅在习作素材方面单一,更存在词语匮乏,词句扩展不起来、语言不丰富等问题。
很多老师心里肯定也有了对应的招数,那就是积累语言,多读多背、多写多练。于是,在写和练方面的作业,常见的就是学生周记、“游”记等等。 春游、秋游等社会实践活动之后的写话、习作。这样的积累、这样的作业,成效可想而知,不但没有太大的实际效果,还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反感,加强了学生对习作的恐惧。
“多读多背”、“多写多练”,那肯定是学习语文的妙招了。不过,怎样的积累、怎样的练笔,才是有效的,还能让孩子喜欢?
经过几次这样近乎无效积累、无效练笔之后,笔者改变了做法。每次的小练笔,给一个关键词,比如“三角梅”、“凤凰花”、“云”、“绿”等等,学生可以直接用关键词作为题目,也可以自由命题,围绕这个中心词进行练写或摘抄。练写的就是给那些有能力的孩子,可以是“纯属自创”,可以是“半独立半借鉴”;而那些确实有困难的或者常偷懒不爱写、乱写的,可以摘抄与主题相符的美文片断。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点不能接受后者这样的做法。其实,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与其让孩子每次都交“白卷”、“废卷”,不如让他们珍惜每一次的“练笔”机会,在抄中学、抄中积累。每一次的抄写也是一种记忆、一种语言的积累。正如古语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是“因材施教”不是?特殊的对象用特殊的办法。
特级教师刘发建在《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模仿——谈作文教学“模仿与创新”》中,关于那些课堂作文出现“几十个学生作文构思雷同”的现象这样谈到:可惜我们往往只看到“雷同现象”,并没有认真地反思“雷同现象”的深层价值。“雷同”最直接地说明了这几十个学生是模仿了同样的范文,他们就是通过借助模仿范文完成了“由不会写到会写”的学习过程。没有范文的引导,这几十个学生就完全是停留在“不会写”的原地。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小学生,课堂作文出现“雷同现象”,完全是正常的,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课堂作文,如果剥夺了学生的模仿权利,大部分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由创新”带来的痛苦煎熬。
“摘抄美文”的作业,也就渐渐成了一项固定的语文作业。摘抄后,当然要及时表扬和肯定了,还要见缝插针的找时间,让孩子一起来交流分享。除了点评之外也会和孩子分享相关的主题的美文,一起诵读诵读。
时间久了孩子肚子里的“墨水”还是多少积累一些。
三、放飞想象,使习作灵动起来
“有生活就有作文,会想象就有作文。”
当本校语文老师聆听了市教科院李日芳老师带来的《一片落叶》这堂精彩的习作课之后,大家对此的感受就更深刻了。
李老师以他独特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巧妙的引导,带来了一次心灵的触动,也为我们寻到了一丝突破习作教学困惑的曙光。
学生们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观察,开始想象,此时此刻,那片落叶成了一只小船,一张地图……他们纷纷想象着叶子在被老师请到教室之前可能遇到的情景:或许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或许成了蛐蛐躲雨的地方,或许是小蚂蚁的家……
引导还在继续:倘若这片叶子还在树上,它又将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话语刚落,课堂上炸开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
经过李老师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在随后的课堂练笔中,学生们呈现出来的习作让教师赞叹不已,一篇篇习作,一份份灵动。
在这节习作研讨课上,看到学生们妙语连珠,笑声不断,显然,孩子们在这样的习作课上发现了自己平常忽视的生活中的美,原来一片落叶也可以有这么多的故事呢!他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发现惊奇,享受惊奇,其乐无穷。正是这样的一种不经意的发现激发了他们观察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写下自己所思所感的积极性。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教师们批改习作批改得十分到位,而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袁(原)大老爷”。此时应该思考:如何优化教师的评价方式。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学段的目标要求,对每一次习作教学要训练到什么程度,采用哪些相应的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并能从不同角度,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多元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成功,点燃学生习作兴趣的火花,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学生乐写,会写。最终才能确实有效地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參考文献
[1]李日芳. 一个教研员的习作示范课[M]. 福建教育出版社:李惠芬, 2013.
[2]管建刚.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 福建教育出版社:黄旭, 2014.
[3]李白坚,张赛琴.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小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