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宏清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门头沟区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工作为例,对传统村落档案在收集、保管、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了明确收集范围,丰富建档门类,增强传统村落档案特色;建立保管联动机制,确保传统村落档案底数清;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等对策。
关键词:传统村落村级档案档案管理
传统村落档案是指专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而建立的档案。从档案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村落物质肌理信息,如村落布局、特色民居、街道走向、重点文物等档案,这是村落个性化的标志和赖以生存的物质外壳;二是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信息,如历史传承、村规民约、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档案,这是村落文化传承的基础,也是传统村落保存价值的体现;三是传统村落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变化信息,如人口变迁、房屋改建、新农村建设等档案,这是人们纵古观今,感受时代发展的依据。从档案介质上看,主要包括纸质、实物及电子媒介等;从档案门类上看,主要包括文书、基建、照片、录音、录像等。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工作,则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完整记录、系统收集、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传统村落档案的一项专门工作,是主动、全面、及时地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服务的工作。目前,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保护好古村落的讲话精神,村落文化保护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的背景下,加强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工作,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成为保护传统村落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以近年来门头沟区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工作为例,介绍地区传统村落档案管理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门头沟区传统村落资源丰富,是北京市完好保存传统村落的典型。门头沟区现有的186个自然村,其中33个村庄依然较完好地保持着古村原貌,在北京市54个古村落中占68%。北京市入选的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有3个在门头沟区,分别是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在已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北京市有21个,其中有12个在门头沟区,即琉璃渠村、三家店村、爨底下村、黄岭西村、灵水村、苇子水村、马栏村、千军台村、碣石、沿河城、西胡林、东石古岩。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背景下,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联合区农委、文委、旅游委等多个部门共同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自2014年开始,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村书记主管、村委或村官兼任档案员的档案管理网络。2016年,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根据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内容,结合传统村落中民居修建问题突出、村落传统文化遗失及人口外流等现象,重点对相关信息档案管理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建立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档案占41.7%;建立村落发展变化方面档案的占33.3%;建立村落物质肌理档案的占25%。可见,门头沟区传统村落档案建档工作已经初见规模。
二、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传统村落档案是传统村落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文化支撑。从门头沟区传统村落档案管理情况调查的结果看,目前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收集不齐全,导致传统村落特色档案明显缺失
传统村落档案有别于其他村级档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按照2013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一村一档”和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管理要求,摸清传统村落家底,记录现状,是传统村落的建档主旨。从门头沟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傳统村落档案收集工作没有制定统一的收集标准和明确收集范围,也没有根据传统村落的特点制定收集重点,从而造成传统村落特色档案明显缺失。从归档内容来看,存在重要的档案收集不全,信息丢失的现象。以首批入选的爨底下村、灵水村为例,档案中村落肌理信息不全,主要街巷布局、特色房屋布局、古树古井古寺庙的方位等信息并没有归档。从档案的载体来看,大部分村落只有单一的纸质档案,少量的照片档案,录音、录像、图纸等载体档案目前尚没有正式列入传统村落档案的归档范围。
(二)保管机制不健全,导致传统村落档案家底难清
作为保管主体的传统村落,其软硬件条件有限,乡镇一级档案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加上传统村落牵头单位又没有有效的保管机制,导致传统村落档案保管问题突出。以门头沟区为例,大多数传统村落没有专门的档案室,不具备档案的保护技术、保管条件,档案无法实行分级保管。而乡镇一级行政机关又没有建立相关档案代管机制,致使一部分照片、音像档案散落在个人手中,甚至遗失。同时,涉及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部门之间档案保管要求不统一,档案交叉重复或遗漏缺失,导致档案家底不清。
(三)档案管理共享机制不健全,难以开展有效的档案利用服务工作
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深入,门头沟区涉及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部门越来越多,形成的档案信息各具特色。由于这些部门之间缺少统一规划与协调,没有建立起档案资源共享的平台,导致档案管理较为混乱,难以开展有效的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以门头沟区为例,区文委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制定和编制了《古村落保护办法》《门头沟区传统民居修建手册》,对全区33个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信息建档;区农委则按照传统村落保护的整体要求,为传统村落制定村落档案;区旅游委从发展旅游出发,完成了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档。
三、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传统村落档案是适应传统村落保护而建立的档案,属于村级档案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村级档案,无论是从归档范围、档案门类、档案载体等方面都应具有鲜明的特色。目前,传统村落建档和管理工作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建议围绕档案收集、保管、利用工作要求,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传统村落档案管理体系,以便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一)明确收集范围,丰富建档门类,增强传统村落档案特色
1.明确档案收集范围。针对传统村落特色档案内容缺失的问题,档案部门要根据传统村落保护的整体要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主管部门协调制定规范统一的档案收集范围,细化村落肌理、村落文化遗产、村落变化等与村落保护传承密切相关的档案归档范围。在规范统一的标准下,强化个性鲜明的特色档案。在收集村落肌理档案上,爨底下村要突出“元宝形”村落的特点;在收集村落历史文化档案上,灵水村要突出“举人村八德”的特色;在收集村落发展变化的档案上,黄岭西村要突出“房屋改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以形成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档案信息。
2.丰富档案载体门类。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立体式、全方位的保护,从物质外形到文化内涵,凡需要传承保留的都在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档案收集管理工作也要全方位入手,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声像、基建等档案门类。具体而言,利用图纸、照片、录像等载体,全方位收集街道走向、房屋坐落、文物古迹、名人名宅等信息资料,完整记录历史原貌和历史文化,丰富传统村落肌理信息。
3.抢救文化遗产档案。村落肌理是物质外壳,村落文化是传承的内涵。门头沟区传统村落千军台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随着历史发展,其村落肌理发生较大变化,物质外壳几近消失,但作为村落保存的古幡会却生生不息,传承着千军台久远的历史文化。可见,在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工作中,还要特别注意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建议组织专门力量,对传统村落古稀老人进行走访座谈,全面记录村落历史文化信息,特别是要积极开展对村落“活”档案的收集,诸如口述史、民间传说、村戏等。
(二)建立保管联动机制,确保传统村落档案底数清
鉴于村级档案保管条件有限,涉及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责任单位众多的客观实际,要确保传统村落档案保管底数清,就要建立档案保管联动机制。由主管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部门牵头,与档案部门合作,协调乡镇、文化、规划、旅游、财政等相关单位,联合下发文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保管联动机制,并把传统村落档案保管列入工作日程,形成以村级为主、乡镇为辅,相关单位支持的联动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同时,根据各级工作职责和特点,明确保管范围和责任,分工合作,确保档案保管工作跟上傳统村落保护的步伐。
(三)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目前还处于档案纸质化时代的传统村落,应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导向,搭建起传统村落“档案目录管理共享平台”。所有涉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部门,如文化、旅游、规划、财政等单位,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所产生的相关档案,应在规范整理后,创建传统村落档案目录数据库,由档案专业部门协助、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部门牵头,将传统村落档案目录及时挂接到“档案目录管理共享平台”上,实现档案资源共享,进而促进传统村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更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