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2017-06-14 16:07万新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万新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人民币国际化是促进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剂良药。立足需求角度,从国际货币多元化入手,梳理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国际经验和教训;其次,从中国构建大国金融等需求出发,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后对我国经济的重要影响;最后,针对防范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客观需求风险;防范意识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069-04

引言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不断加深。放眼全球,自英国脱欧后,欧盟各自为政,欧元区一体化的实现困难重重。日本的人口和区域劣势决定其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难以进一步扩展。这些因素导致了日元和欧元在货币国际化项目中取得有限成功。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大宗商品消费国和进口国、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以及重点单一消费市场的三位一体的国家,其经济总量在全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民币跨境使用领域不断扩大,其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人民币自从成为IMF的特别提款权组成货币后,距全球化货币更近一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际贸易、市场环境、实体经济等,相关因素及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从需求角度浅谈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这种聚焦特定角度的研究思路有利于从特定视角比较透彻地洞穿研究问题。

同时,从我国推行人民币国家化的历史实践来看,在2016年国际局势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国内外也出现了各类发展机遇。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逐渐成型,国际货币合作不断深化。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成为“一篮子货币”的组成部分,更是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奠定了现实基础。此外,中国企业跨境投资规模加大,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出现重大突破,我国国际金融合作与战略布局能力和实效明显提升。但国际政治社会的混乱,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都是妨碍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体来看,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机遇和挑战并存,合理布局、规避风險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引入需求为主线,从多角度剖析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全面开放的重要作用,围绕人民币国际清算、国际投资等讨论需求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防范和化解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措施。主要创新点在于以国内外对人民币走出境外的客观需求为主线,阐述了人民币国家化对加深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意思。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需求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

人民币国际化从历史实践来看,可大致分为三个步骤:自由化、区域化和全球化。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起步,以金融交易计价为中间段,不断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到后期外国直接投资、国内外投融资等领域应用广泛,并且人民币金融产品品种和范围的增大,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1.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有效降低我国贸易风险中的不确定因素。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额只占了所有贸易的15%。随着国内外合作的加深,国内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迅速拉开了对外贸易的新序幕。2001年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度上升,一度越到65%的最高点。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风险后,我国为了避免再一次受到系统性风险的侵害逐步控制对外贸易依存度。尽管如此,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仍稳步上升,2013年以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国际贸易的竞价、结算和支付主要依赖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人民币国际结算额全球占比极为有限(如下页图1所示)。

2.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也是长久性和系统性的。自2009年国务院决定在南方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让进口商、出口商和其他市场参与者货币使用更加方便。这一举措使得人民币市场化步伐加快,拓展了货币贸易的空间,从部分边境贸易扩大至整个国际贸易。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利用人民币结算,在提高人们对人民币认知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跨境投资走出去的战略,有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国家[1]。随着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与联系越来越密切,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增加金融中介间的流通效率,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逐步扩大欧美国家对人民币的认可度和知名度。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提升国际投融资水平的需要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紧抓自由贸易试验区机遇,并实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积极推进本币主导的金融开放。一线城市不断拓宽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渠道,加快了人民币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提高了国际投融资规模。但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顺应市场选择的过程,在本币开放的同时也要防范资本的过度外流[2]。由图2可知,2014年,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42.6%,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结算金额的比重接近20%;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其中,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6 565亿元,同比增长31.3%;全年经常项目人民币实收2.73万亿元,实付3.83万亿元,净流出1.1万亿元,收付比为1∶1。2015年流入中国的FDI达1 262.7亿美元,未来对于人民币投资融资需求仍存在巨大潜力。

人民币国际化也是提高我国国际融资水平的需要,在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在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方面话语权不断提升;在融资选择中有较大的决策权。并且,由于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我国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公平合理地调整资产负债水平,这些都能从不同角度提高我国国际融资水平和能力。

(三)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尽管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但受国际资源、科技、市场及内部条件制约,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规模之间极不均衡。大量产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端,追求数量忽略质量,走的重复低端的老路,利润薄弱、成本高、管理粗放。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得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无法有质的提升,产品只能以低廉的成本取胜,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低下,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人民币国际化在促进我国跨境贸易和国际投融资规模的同时,也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中坚力量。

1.人民币国际化可通过提高国际贸易水平来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人民币的贸易计价结算职能,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投融资的便利,在扩大国际贸易合作的同时也增强了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在跨国并购方面也可采用人民币,为大宗并购提供便利。

2.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促使我国出口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在国际贸易活动进一步活跃的背景下,其他国家企业会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无形压力。并且短期资本流动的加强,可以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国内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有资金提升自身创新水平,更新机器设备,进一步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通过上述三点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在带动国际经贸往来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研究表明,全球经济金融强国或经济体的货币无一不是高水平国际化的货币,国际化的货币既是货币发行主体综合实力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体现,也是巩固和发展货币发行主体经济金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并且在人民币作为国外官方机构使用的货币主体后,会对人民币在金融领域的使用有示范作用,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增长效应。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一)系统性风险

所谓系统性风险,是指同一时间内各个部门之间相继爆发的风险,这些风险造成的冲击包括大规模期限错配、对下游产生巨大影响的资金流收缩、信用敏感易造成危机传导等。在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偏紧时,资产泡沫的破灭会使得人民币汇率处于贬值的劣势地位。在我国政府担保的前提下,中国暂未出现持续性的系统性风险爆发。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资金流动比之前更为频繁和复杂,有可能在浮动汇率情况下加剧实体经济的波动性。跨境资本流动、国外直接投资等国际交易的外部冲击,与国内区域性高房价、实体经济风险、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相互交织,使得区域性金融风险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不断提升。

(二)汇率风险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有可能对我国汇率造成冲击。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篮子货币”,在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流通货币后,在增强购买力的同时也存在应对突发事件性冲击能力不足的风险[3]。在人民币向国际货币推进的同时,也应顺应市场趋势采用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方便在货币供求关系与经济环境的权衡之间找到一个落脚点。跨境贸易需求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民币汇率上升,但汇率上升又会削弱我国的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其次,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逐渐形成会对国内汇率产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实施浮动汇率是大势所趋,但就人民币而言,还处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要保持人民币的境内和境外价值稳定。在我国外汇市场不健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稳定的状况下,实施浮动汇率会导致汇率剧烈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会使得众多企业出现生存危机。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美元的广泛流动使得其他经济体无法主动控制金融风险,在危机面临只能选择货币政策、货币错配、危机转嫁、政府担保等两难困境。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中国跨境投资活动的增加会加速国内经济开放程度,使得国际货币体系及其他国家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旦国外经济危机通过贸易往来使得国内经常项目支出发生突发性萎缩,外资需求骤减,就会对国内的经济实体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防范

(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息息相关,在国际收支失衡对于投融资往来、进出口贸易都有着消极影响,在关键领域加剧双向波动风险[4]。因此,防范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必须妥善处理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结合我国经济状况,应当对以下问题予以关注:

1.正确处理我国经济对内和对外平衡的关系,首先确定对内经济平衡,在国内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对外平衡和对内平衡的同意。要明确经济对外不平衡是对内不平衡的突出反映,也会对对内不平衡产生重大影响,如对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带来消极影响等。

2.明确国际收支平衡的参照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包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二是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状况。这两者都存在可持续性和适度性的问题,过高或者过低都无法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3.国际收支状况要与国内生产总额、汇率、房价、居民收入水平等相适应。在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同时,要注意针对国内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利率和汇率等进行灵活调整,力求实现部分和整体平衡,设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目标。

(二)推动汇率制度改革

在人民币向国际化迈进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其主要的汇率改革方向是順应市场趋势,听从市场指挥,不时面临着金融事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得失交替。2016年,人民币汇率机制进一步完善,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中间价定价机制也增强了汇率的透明度。学者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前提是要与国内国际经济形式相适应。根据以往国际货币汇率制度的实践,一国汇率制度应当根据本国的对外开放与发展程度、国家贸易总额以及整体经济发展阶段来具体确定的。因此,我国在汇率改革时应根据每年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与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做进一步调整,灵活应对突发事件,从固定汇率蜕变成根据市场潮流的浮动汇率。通过币值的波动,将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释放到市场风险中,长此以往,汇率的波动循环逐渐平稳,很少发生异常性波动。通过调整汇率制度,能够完善现行经济制度,有利于国内经济新常态的稳定运行,同时也能够在侧面提升国际市场人民币在整个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民币国际化路线设计中,国内首先要设立更为市场化的汇率机制,另一方面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利用国际贸易、资金和人才的深度交流与融合来解决汇率波动问题,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彻底形成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总结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高度开放的需要,能够有效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也是我国提升国际政治地位和经济影响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需求视角剖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接下来从系统性风险、汇率风险等方面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风险的防范措施。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中,仍旧需要积极探索在不同背景下的风险防控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婧,管涛,何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9).

[2] 余道先,王云.人民币境外存量、国际收支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4).

[3] 沈悦,董鹏刚,李善.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3,(8).

[4] 王冠群.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陈丽敏]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
深港通开启能助推股市上涨吗
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及其对策
发挥离岸人民币债券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升级推动作用
关于中国国际储备需求问题的研究
“一带一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论述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论“新汇改”及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的对策分析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