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中小學生放學補習風氣盛行的背後根源,說法有多種,有人話是現行教育政策重視分數造成,有人話補習機構的宣傳攻勢影響,該如何看待這個現象?另外本澳各類補習社規模服務特色各異,家長學生選擇不容易,幾位受訪者也提出了各自的建議。
張捷直言,補習機構的宣傳涉及到廣告法的層面,其實不僅僅是補習機構,社會上的其他方面也會有誇大功效的廣告存在。
而追究補習風氣盛行的根源,就應該先反思基礎教育理念,現在對澳門來說,主流的教育方法是通過重復性練習,比較少從多元的學習活動入手,這需要整個教育界從新的角度去作出改變,如果不從根本改革,補習社只會越來越多。特別是如今澳門的中小學教育,往往將讀大學當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我們的教育政策過於短淺,正因為這種教育理念才引申出了這麼多補習社的存在。
其實讀書並不是唯一出路,但社會上對此意識低,似乎不讀大學就沒有出路已經形成社會共識,這是需要改變的。教育目標單一導致學習意識的單一,要知道分數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對於學生來說應該有更多的選擇。另外,澳門學生並不像內地、香港地區有那麼大升學壓力,但受到這些地區的影響,中學往往也會以學生讀大學的數量來標榜學校的業績,如此越來越功利化的教育目標是不可取的。
個人希望補習社能多些培養學生的興趣,而非依賴重復性的練習,作為教育界人士,更多地希望學生能在課餘時間從事輕鬆並且有意義的活動。面對社會上五花八門的補習社廣告,家長不知道如何選擇,這就需要有關部門提供家長如何去辨別補習社的能力,甚至思考是否需要補習社。當下社會上需要有足夠的資訊反饋給家長反思何為教育和多元化的教育理念。
周明明表示,其實以前澳門補習社沒有現在這麼“瘋狂”,最近幾年家長好像突然體會到了競爭的殘酷性,現在的中小學家長大部分為80後,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要求,這種要求就會轉化為對孩子的期望,家長認為孩子學習要好才能達到以後想要的生活質量。與香港、大陸相比,澳門並不算誇張,但與幾年前相比已經改變太多。尤其是近年來不少大陸孩子來澳學習,讓本地的家長意識到孩子之間學習的差距,導致本地家長有些焦慮,此類情緒無一例外都會傳染給孩子,擔心失去競爭能力。
在這個大環境之下,即便補習社有宣傳效果,但實際上還是因為父母本身對孩子的需求,看到補習社的宣傳,就符合了家長的心理,再加上周圍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就導致了補習社風行。
未來補習社一定會繼續存在,因為孩子的需求沒有改變,這個行業會存在甚至依然“火爆”。對此,我建議家長一定要從孩子的需求出發,發現孩子的特點,有些孩子不能保障自己的學業處處開花,每一科都那麼優秀,家長需要接受這個事實。家長的心態需擺正,若家長放輕鬆,孩子就會比較輕鬆,家長可以為孩子身心考慮減少相關的補習,舒緩孩子的壓力。
另外,也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找到孩子在某一個特長方面可以持久的學習,而不是到處撒網,學而不精,家長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的成長,我一直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天才,不能因為課業忽略甚至否定孩子的天賦,這是不公平的。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為何要會同一件事情?心理學上有個“多元智慧”理論,人有九大智慧,數學邏輯不好,可能運動細胞比較好,為何要抹殺其他的天賦?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王國英坦言,補習始終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自然會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在補習盈利的情況下,利用廣告吸引家長無可厚非,香港很多品牌補習社,更是打造“補習明星”來吸引生源,而澳門在剛剛開始“四校聯考”之前,就已經有大批的補習社打出所謂“精英班”等噱頭來招生,太多宣傳攻勢吸引家長,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對於學生的學習,應該以正規學校教育為主,補習為次,不能喧賓奪主,家長更要分清楚主次。學校應該對家長進行相關的教育,讓家長意識到補習未必達到廣告宣傳的效果,要慎重考慮和選擇,若整個社會依賴補習而忽略了正規教育,那才是走火入魔了。其實現在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是專注力不夠,學生過早的依賴電話、電腦、電子遊戲等外在干擾,加上睡眠不足等原因,學習的專注力被分散,要改變,就需要家長著手適當培養學生的專注力。
當然,澳門的教育觀念較為傳統,是存在學校、學生、家長看重分數的現象,但隨著教育的改革,學校對學生的評比引入了多方面的考量,不再僅僅看成績了,畢竟成績好也不意味著日後的成就高。
對於補習行業的宣傳策略,有關部門應該給予適當的監管,例如,去臺灣一下飛機就看到街頭數不清的補習社廣告,這無疑對一個城市的形象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中,無形中對家長的壓力也很大。所以,澳門要充分思考補習的利弊。
學生的成長是需要多元發展的,學校的教育也應該多元化,考慮學生的能力,家長也應該發掘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潛能,例如美術、音樂等等,這些是補習社無法補充的環節,卻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可忽視。
楊文遠不認同宣傳優勢是主要影響,賣廣告是會得到曝光率,但廣告同樣是雙面刃,若補習社的師資力量並不強大,越多的廣告只會更快地暴露缺點。尤其是中學生已經有辨識師資的能力,他們清楚知道哪一類老師的授課方式更適合自己。香港不少補習社早就做出了品牌,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中,他們必定已經達到了相關的教學質量才得到學生的信任,這不是單靠宣傳能帶來的。
澳門中學生升學的途徑很多,但是仍舊需要考測學生的分數。我們不認為是追求分數造成了補習社的盛行,若將來改變了升大學考核方式,相信仍舊有對應的政策來教學生如何應對考核,這是大環境所致,無法改變。
澳門是個小社會,資訊傳播非常快,因此補習社需要口碑和規模來營運。針對幼小年紀的託管需求而言,尤其要清楚瞭解學生食物來源於何處?衛生標準如何?家長在報讀之前可以多瞭解、諮詢相關的細則,同時也要確認補習中心有否牌照。對於學術方面的建議,只能從師資條件入手,補習社老師應該提升教學技能,學會如何與不同學生良好的相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