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探讨

2017-06-14 23:36于涣
黑河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文性人文精神语文

于涣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要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温暖如春的人文关怀,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呼唤的是人文性的回归,其终极目标就是让人变得有知识修养,有品味,充满着人性美。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必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人文精神

语文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必须将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语文教育该承载更多的德育功能,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应与学生的情感、生活贴近。于漪老师说:“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从学生、教师、教学等角度来探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更能进一步改善语文教学。

一、人文性概念的界定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人文教育。教育家、思想家们有许多关于人文教育的论述,如“人文,人之道也。”“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当今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它将更注重人的发展,即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平衡,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在把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上,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仍以分数至上,学生的情感、审美、自理能力和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时常被忽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通常见到许多学生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文学作品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少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这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理性思考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工具性与思想性,课堂上让学生记老师归纳的答案,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学生整体的和谐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必将极大地完善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整体的和谐发展。

1.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分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从语文教育外在的角度去看語文课程的属性,而人文性则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角度看。语文实践活动就是特定历史文化下人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人文性贯穿于语文教育完整的过程中。

2.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

从语文教学的内容来看,语文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首先,从必修课的五个模块到选修课的五个系列,几乎涉及到了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这样的教学内容不光反映了语文课程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语文教学“丰富的人文内涵”。其次,从语文教学目标看,语文展现着巨大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这就是语文教学人文内涵丰富的巨大魅力。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具备下列特质: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教学目标和选择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语文教学的构建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首先就是要还学生是人这一根本。杨叔子先生说:“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我们中学的主旋律不也是“育人”吗?既是“育人”就应先把人认识清楚。“人就是不器的君子,材就是不器的大道,这种人材就是不拘一格去创新的人才。”

面向全体不是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培养学生达到相同的水平,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受到最适合他自身发展的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前者讲的是所有的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后者讲的是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要适合自身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没有针对个体的因材施教就谈不上面向全体,而是使所有的个体都受到适合自身最佳发展的教育,就必须对学生分层、分类,以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供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

2.呼唤人文,快乐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沐浴人文性的光辉,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改革的主要任务,从中不难看出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的重要作用。

(1)关于阅读教学

人们之所以需要语文,除了沟通、交际等需要外,同时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这类需要的满足,途径是多样化的,在人际交往中、在生活体验中都可以获得,但是,阅读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作用巨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一是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二是强化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教学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也是学生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不同的阅读方式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提高。

(2)关于作文教学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作文水平高低足以证明他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而语文能力包含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情感意志、认识水平、文学艺术的灵性、审美层次、创造个性等会在作文中通过其语言充分显露。因此,作文应是学生最能自由挥洒的天地。作文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放开手脚,让学生写“放胆文”。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色彩。

在写作中塑造美好心灵,塑造理想人格。为了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有系统的训练,以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应当培育学生具有博大的爱心和责任感,让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环境里,学生会克服冷漠情绪,从而热爱生活,成为一个有真情的人。

语文教学呼唤的是人文性的回归,其终极目标就是让人变得有知识修养,有品味,充满着人性美。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必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充分挖掘语文的人文性,为学生的发展搭桥铺路,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東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雅萍.现代语文教学技艺导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3]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李瑛.中学语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5]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人文性人文精神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