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失衡对实体经济伤害不言而喻
中国房地产和世界一样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管一个城市在高速发展阶段,还是成熟老化阶段,房地产每年产生的GDP至少占这个城市的5.3%,所以它当然是支柱产业。
我们对房地产的重视,是因为它是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更因为它是民生产业,老百姓衣食住行跟房地产息息相关,中产阶层很重要的财产特征跟房产联系在一起,所以它又是财富的象征。
房地产因为与庞大的资本和金融相伴,兴衰往往会带来金融资产的膨胀或者坏账,从防风险的角度,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房地产的稳定,因为很多世界级的经济危机总是和房地产泡沫崩盘联系在一起。我今天就是要论证和阐述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
要保住耕地红线,还要保证供应土地
房地产业需要大量土地做基础,目前对房地产的土地供应有失衡之处。
宏观上看,国内每年都要供应城市开发用地,要把农业用地、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幾十年来,大体上平均每年要用800万亩耕地征地动迁,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
每年800万亩,每10年就是8000万亩,加上地方政府或者地方上的各种企业,总会有一些计划外的征地,实际上,每十年国家要用掉1亿亩耕地。
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的耕地少了3亿多亩,1980年,国家的耕地是23亿亩,去年是20亿亩左右,再过30年就不可避免地要降到18亿亩以下。
我们国家有个判断,无论如何,十三四亿人口,解决吃饭问题至少需要18亿亩耕地。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这是中国的客观需要和国家安全所在。
现在的土地供应,已经不是过去30年每年800万亩,2015年供应770万亩,2016年供应700万亩,今年,计划是供应600万亩。
土地供应的总量在减少,城市里的用地会紧张一点,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这600万亩土地,分成四个方面的用途。
虽然是城市建设用地,但是农村也同样有建设性用地的需求,比如农村修一个水库,搞农村基础设施,或者城市和城市之间修1000公里高速铁路,途中经过农村的地变成建设性用地。
这样的话,600万亩土地,真正到了城市只剩400万亩。这400万亩又一分为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用地,剩下的才是住宅。
住宅可以拿多少?10%。这个比例是不平衡的,老百姓的住房用地一般占这个城市所有土地的25%,我们只占10%,这就显得少了。
好不容易有了这点地,那么是不是大城市人多就应该多供应点?人少的就应该少供应一点呢?
政府还想调控。城市太大,我有意控制,土地不能再增加,人也不能再增加了;反过来,200万-300万人口级的中小城市,他们想发展,比较容易得到上级部门支持。
结果,可能越大的城市每年新增的住宅用地反而更少一点,反倒是中等城市、小城市会更多一点。
造新房子滚动开发,房价容易高
房地产之所以涨价,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和地价有关。
地价涨了,房价跟着涨,房子本身会贬值,每年折旧,用个几十年可能就会拆掉,但是在城市里土地每年都会升值,最后这个房子哪怕拆掉还会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是因为这块土地升值了,我们土地升值有点畸形。
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我们土地买卖的方式,我们从香港学来的土地拍卖制度,总的来说有它的好处,在政府主导的机制里,拍卖是阳光的市场机制,能够避免腐败和灰色交易。如果是协议出让,居间交易中搞不清的事,不知道会害了多少干部。
但是拍卖制的规则是价高者得,拍卖制本身会推高地价。
第二个原因是土地本身就供不应求,越供应不足,拍卖地价越高,最后倒过来,地价越来越高,房价越来越高。
第三个原因是拆迁。拆迁会有什么情况呢?如果这个地区的房价大体是7000元一平方米,你来拆1000户,每户有个100平方米,这10万平方米怎么补偿?大体上按照这个地区的均价来补偿,这是拆迁的基本逻辑。
所以拆迁10万平方米的土地,地价7000元/平方米,造出来的房子一定到一万五六,拆迁会带来巨大的土地成本。
过了一年两年,这块地旁边的地要拆迁,拆迁的成本就不是六七千,而是一万五、两万,这很正常,以这个地价成本拆出来的房子,造出来的就会卖三万四万。
这个意义上,城市的土地如果都是靠拆迁而来,造新房子滚动开发,房价容易高。
在拍卖机制下,在一个总体上新供的土地短缺的情况下,老城改造,拆迁循环,这三个机制叠加在一起,就会导致房价往上升。
一定要说这里面哪个人负责,这里面是一种机制,几乎所有人都在埋怨,开发商埋怨土地价高,老百姓埋怨房价高,官员埋怨投资环境破坏了,所有人都不满意,似乎无法改变它。
房地产占资源,还绑架金融
一般经济学、城市学有个基本经验,一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每年不要超过25%。10年前我在重庆管这个事情定了这个原则。
一个人正常家庭,如果是租房子,最好月收入的1/6以内付房租,如果你用了1/3的钱付房租,你的生活会很困难,比例失调了。如果你买房住,用你一生工作收入的六分之一买套房,也就是六七年的收入。
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一线城市一般都在40年左右。纽约、伦敦市中心的房子也不便宜,但是按伦敦房子的均价,家庭户均收入10年以内也可以买到房。
总得来说,我们高得离谱。一般的二线城市,在20多年,当然也有边缘一些的地方,五六年。
同理,一个城市的GDP如果有1000亿,这个城市搞房地产投资,最好在GDP的1/6以内。意思就是,GDP不能都用来投资造房,否则就像一个家庭无法正常持续健康地生活一样。
目前,我们国家32个中心城市和直辖市,有5个城市已经连续多年房地产投资每年占整个GDP的60%以上,然后有16个城市比例偏高,当然也有少数五六个城市在10%几,这些城市是发育不足。
房地产投资过多,还会进一步绑架金融。
2016年,中国100多万亿的贷款,有百分之二十七八与房地产相关。也就是说,房地产用了全部金融资金量的百分之二十七八。
大家知道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产生的GDP是7%,绑架的资金量是百分之二十七八,去年,工农中建交等主要银行,新增贷款的百分之七八十是房地产,全国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新增贷款量的46%是房地产。从这个角度讲,这么多金融资源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都在房地产。
租房人与买房人不平等
在美国和欧洲,所有商业性房屋,50%左右销售,50%租赁。租赁有两类,一类是房产商自己开发的房产租赁,第二类是小业主老百姓有很多套房,自己住一套,其他的租赁,这就形成50%的租赁市场。
新加坡接近80%都是公租房。有点像改革开放前,我們都住在政府集体企业的公房中,产权归公家,分配的房子归你租用,不是你的产权也不能买卖。
国内这十年开发的房屋,每年十几亿平方米,作为租用的不到10%,90%以上的商品房都是买卖,这个市场是畸形的。
租赁市场有4个不足:第一,租赁者是弱势群体,没有谈判的能力,租房的人和企业,可以随心所欲地调租金;第二,随意把房子收走;第三,各种重要的公权部门,没把租赁房屋的住户当作同等公民待遇,租了房子的上不了这个学区的学校,必须买房,医疗也是这样,医保的服务都和产权房有关,入户也是,买房满几年可以入户,租房就不行。
老百姓有了这个心态之后,会觉得我现在租房子是没办法,只要有一天,稍微有条件就买产权房,总之把租赁当成短暂的没办法的办法。
房地产失衡打击实体经济
失衡是政府本身在管理房地产时,经济下行希望刺激房地产,往东调,房地产泡沫来了以后,希望压住它,稳住它,不让它乱涨价,往西调。
再有呢,采取的办法行政性居多,短期的措施多,缺少理性的长周期措施,缺少法律性措施,缺少经济逻辑、经济杠杆措施。比较多的是需求侧的调调控控,紧紧松松,在供给上进行有效的结构性调控比较少。
这些是房地产失衡的具体表现,这种失衡会带来三个后果:
实体经济脱实就虚,土地成本高,房价高,对搞实体经济的投资肯定不划算。
实体经济看到搞房地产那么轻松,卖套房比它好几年赚的都多,有点钱就不再往实体投,都投到房地产。
实体经济的职工,也因为房地产价格过高,招来的人才买不起房,没地方住。
从长周期来说,房地产必须要有,但高房价造成的后果,对实体经济的伤害不言而喻。
怎么样建立长效机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法制五个方面采取长效的机制,形成制度化的安排,系统地做好房地产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