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君
笔者有幸代表浙江省参加了2016年在江苏南通举办的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大赛,并获得了大赛的二等奖。一路走来,甘苦自知。现将参赛过程中的三次磨课经历形成文字,写成案例。
磨课三阶段
第一阶段:8月,选定上课内容并确定上课思路。
第二阶段:9月,嘉兴高级中学“徐桦君特级教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就我的课进行主题研讨。
第三阶段:10月,邀请浙江省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嘉兴市语文教研员沈建忠老师、海盐县语文教研员张红老师听课并提出修改意见。
一、最初的设想,以对比为主线串起课堂
第一阶段,我确定了授课内容——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美丑对照法是雨果创作小说的重要手法。因此,我选择的教学重点是抓住文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多重对比展开。
一是伽西莫多外在形象和内在品德的对比。他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二是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对比。他们的内心都很善良,都有着美好的心灵,但伽西莫多外貌丑陋,而爱斯梅拉达则外貌和心灵一样美好。三是伽西莫多和克洛德·孚罗洛的对比。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自私阴险。四是爱斯梅拉达和围观群众的对比。看到伽西莫多受刑,围观群众不但不同情,反而咒骂他,向他投石块,当伽西莫多要求他们给一点水喝时,没有一个人理睬他,他们反而还侮辱他,而被伽西莫多劫持过的爱斯梅拉达却给予伽西莫多同情,并为他送上了水。五是群众前后表现的对比。在伽西莫多受刑时,他们哄笑,咒骂;当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时,他们又为她欢呼。抓住了这重重对比,就抓住了全文的内容,也就抓住了主要问题。
结合这些对比,我的初步设想是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比如:作者主要描写合理吗?这重重对比说明了什么?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表现?……正是通过这重重对比,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人性中的美和丑总是对立存在的,而人性的美才是人类的希望。
二、课前不预习,此路行不通
9月9日,在嘉兴高级中学的第一次磨课最终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我课前没有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
由于学生对文本不熟悉,课堂的导入环节便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我的课堂导入是由白雪公主、青蛙王子、丑小鸭和美女与野兽四幅漫画导入,旨在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美丑鲜明的对比。但是由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自然也很难捉摸到我的导入用意。
课后,工作室成员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建议。最重要的建议有两条:一是导入设计要精简,二是必须让学生作课前预习,并设计两个问题供学生课前思考。
二、主题先行,不符认知规律
10月份,我对原先的教学设计作了大幅调整。最大的改变便是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
在给学生上课前,我布置了两个预习任务:1.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遍,了解课文内容。2.文中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神甫克洛德、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重点研读第44至46自然段,第58至67自然段。第44至46段中,请在神甫克洛德和伽西莫多之间选择一个人物,分析其行格或心理;在第58至67段中,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之间选择一个人物,分析其性格或心理。
10月31日,离全国大赛仅有一星期,“徐桦君特级教师工作室”特地邀请了省、市、县三位教研员以及我校语文老师听课,課后,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研讨。
老师们基本上认可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但是仍然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三大硬伤:1.课堂导入固然能起到活跃气氛的效果,但是整体感觉显得幼稚,不符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2.整堂课重点仅仅停留在人物形象的美丑特质的挖掘上,挖掘深度明显不够;3.以美丑导入,让学生找出美丑,犯了主题先行的教学大忌。
三、去标签化,向课堂纵深处漫溯
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我再一次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首先,导入设计上,我抛却了原先的漫画导入方式,而是选择了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仅仅来源于一个希腊单词。有一天,雨果去参观巴黎圣母院,结果在钟楼的密室里发现有人在墙壁上刻了一个“命运”的希腊单词,这几个字母经过岁月的侵蚀,愈发显得黑黝黝的,它深深震撼着雨果的心灵,雨果认定在这个单词的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命运。于是这就成了他小说创作的灵感起点,几年之后,这部鸿篇巨著就此诞生。那么请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单词会是作品中的哪个人物刻上去的呢?
这一导入直接与小说人物挂钩,并且在之后的人物分析时点明是由副主教克洛德所刻,这样的设计,既完全除去了原先“美丑对照”标签化的主问题切入的弊端,又能在人物分析过程中指明教会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摧残,使得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到位且直指小说主题,可谓一举多得。
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我也努力引导学生挖得更深更透。在学生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人性的美与丑,逐步挖掘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克洛德并非单纯的内心丑陋,伽西莫多也并非单纯的善良;人性是复杂的,人性的美或丑并非孤立存在的,也并非静止不变的。
最终,在所有选手中我第一个登台展示并获得了二等奖,在课下的交流中,很多参赛选手和听课老师对我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我想,这也是对我这一步一步走来所思所想所变的回报吧。
回顾过去的两个月,前前后后上了十余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其间又作了大量的调整改进,有过迷茫,有过失落,但更多的是满满的收获。本次大赛经历其实就是一次严苛的磨课经历,而徐桦君特级教师工作室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给予我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的方式,促进反思,改进教学。因此,我的收获远远大于我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