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建红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掀起了国人读诗赏诗的热潮,一首首的经典诗词,让人们徜徉在典雅的诗风词韵中,也让人们浸润在丰厚的国粹文化中。而在学校的课本中,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从未缺席过,在全国各地中高考中,诗词赏析作为一种考题,也从未缺少过。
历代诗词歌赋浩如烟海,考题内容形式多如繁星。怎么在中考复习中带领学生临门一脚,取得实际的效果呢?我在今年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感觉效果不错,特拿来与同仁共享,也期待同仁指正。
一、春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考了什么
中考一年又一年,试题一道又一道。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首先要了解历年来尤其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关于诗歌赏析都考了什么,并能从中看出考题的规律和方向,这样,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考生在考场上看到考题时有“云深不知处”的茫然。
笔者课前搜集了本市近几年中考中的诗歌赏析试题,以便引领学生直观地了解考题方向。2011年,两首诗对比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2012年,依然是两首诗对比阅读,赵翼《论诗》和杜甫《戏为六绝句》;2013年,白居易的《村夜》;2014年,杜牧的《题齐安城楼》;2015年,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2016年,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了解苏教版课本内容的人都看得出来,近几年来,古诗的出题方向很明显,就是由课内向课外过渡,然后完全到课外,但所选诗歌多是主题明显的、诗句凝练的、用词简明的绝句。知道了这一点,师生都放心坦然了吧。
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问了什么
年年的中考似如约而至的风雨,风雨过后,那一道道试题便如被风雨吹落的繁花,印刻在了老师们的心坎里,留在了学子们的记忆里,也映入了后继者们的眼睛里。针对诗海拾贝中挑出来的诗词,出题者想让考生们品鉴什么呢?知道这一点,考生就可沿着他们的视线,去读诗去赏诗。
一起来看看近三年的诗歌赏析都问了什么。2014年,(1)请你说说第二句中“寒”的理解。(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015年,9.(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2016年,9.(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生经过分析,总结出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是以下三点:1.理解诗意,包括分析词语含义和描述诗句意境;2.体会情感,包括表达诗人感情和表述诗歌主旨;3.赏析精妙,包括赏析遣词造句、分析艺术手法和品味音韵节奏。
知道了考试中会问什么了,如同找到了一条条通往罗马的大道,那么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老师就可以带着学生沿着这些光明大道,一路高歌奋进了。
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答了什么
了解了试题中会问什么,如同找了康庄大道,而答案就如同路上一家家酒香四溢的酒家,等着路上走来的人去品。教者就和学生一起走进一家家酒肆,去品一品那些醇香浓厚的美酒吧。
一起来看看近三年诗歌鉴赏的答案。2014年,(1)“寒”既写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也暗示了诗人的凄凉心境。(2)“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等)之情;2015年,(1)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達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前途迷茫的感慨。2016年,(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表面描写的是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实际上谢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寓了作者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
通过对答案的分析,师生可以一起归纳出答题的要领。1.理解诗意时,需要文言基础,理解意象,联想想象,完美表达;2.体会情感时,需要知人论诗,结合诗文,借助注释,严密表述;3.品味字词时,需要理解词意,诗中含义,表现作用,表达感情;4.赏析手法时,需要明确手法,诗中用法,表现主旨,表达感情。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做什么
了解了考题,知道了答法,在平时的教与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要想收获清澈如渠水的满意成绩,必须注入源头般汩汩的活水。为此,笔者引领学生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揣摩考点。选择一首古诗,最好是各地考卷中的有定论的古诗,让学生根据前面总结出的考点以及答法,自己去揣摩这首诗的考点,然后拟写考题,并给出答案,老师最后出示出题专家们的考点以及答案。这样的方式多训练几次,学生们大有长进的。
二是引领学生注重积累知识。诗词是历代文人墨客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要能理解其中真意,需要结合所学诗词,简要归纳各类知识,包括诗歌分类以及相应主题,表达技巧以及相关术语,不同诗人经历背景以及不同诗风诗隋,不同意象以及相应含义等。为此,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并打印成册,以备参考记忆。
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相信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识得考试中古诗鉴赏的“真面”,同时提升诗歌阅读的素养,在考试中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