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情感教育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2017-06-14 01:14戚莉亚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菲利普课文情感

戚莉亚

要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以此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有老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感受到语文课程的语文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情操、开启心智。

一、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內心世界

朗读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激荡心灵情感的潮流。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心要跳耳要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情感升华。

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的情感,用生活的眼光感受到真实的菲利普夫妇,而不是像教参上分析的那样:菲利普夫妇与于勒之间仅仅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在课文学习中,要让学生抓住表现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进行反复品读、教师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菲利普夫妇遇到于勒时内心的极度恐慌,但(发财梦)希望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又让他们不愿相信。于是父亲变得束手无策,母亲暴跳如雷,最终选择躲于勒。声情并茂的朗读品析让我们看到了真实又全面的菲利普夫妇,看到了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维,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

二、抓住生活细节。引发学生共鸣

语文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老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而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最能引发学生共鸣。

《背影》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深沉的父爱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述了“我的父亲和我的故事”。

我上大学时,家里刚刚盖了新房,家中所有积蓄已消耗殆尽,又借了外债。面对家中的状况,开学将近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我无法对父母开口。父亲看到我那张整日愁眉苦脸又不敢开口的脸,知道我的心事。可父亲不善言辞,不会安慰我,只是默默地抽烟想着如何为我上学筹钱。在开学前两天的晚饭后,父亲骑上摩托车出门了,回来时已是深夜,悄悄把借来的我的学费和生活费放我枕边,只对我说“别担心,好好读书!”可我知道厚着脸皮再向借过钱的亲戚家去借钱时,父亲该多么尴尬和痛苦啊,可回家后,父亲从未把他借钱时的尴尬痛苦告诉任何人,独自一人承担着。

讲到这儿,学生开始有些能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伟大。于是我趁热打铁用PPT打出几张开学时父亲送孩子上学提行李的图片,和往届学生写的图片中的父亲形象,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深深的父爱。

在老师的情感体验的渗透感染下,学生很快被《背影》一文的言辞美和人情美所感动,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用相应的写作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作文教学,要求学生以课本为范,以生活为本,内修灵性,外练文笔,抒志写意,求实创新。它是展示和检验语文素养的平台,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介,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作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最大优势是使学生由爱的体验者向爱的传播者转变。它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无限宽广的社会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爱的存在:开学时父亲背着行李大包小包送孩子到宿舍的情形;学校中午饭时老师训斥不吃饭的同学时的焦虑、担忧的神色;考试失败时老师家长既忧虑但又安慰鼓励的眼神;爱心义卖时每个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爱心奉献;不小心撞到路人时对方宽容的笑脸……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温馨和快乐,都值得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写。老师要择机切实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转变为文字,让其有话可说,有事可己,有情可抒。

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师的情感投入无疑是“语文味”课堂形成的必备条件。教师上课抑扬顿挫的语调,师生间互动时恰当的肢体语言,甚至对课文中某个场景或片段的即兴夸张的表演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课堂学习的兴趣。

猜你喜欢
菲利普课文情感
先来后到
自己的歌
情感
活跳板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