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比让文章出彩

2017-06-14 23:24刘长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北国辛弃疾孔乙己

刘长军

写作中同学们常常感觉到记叙文中形象不够突出,没有立体感,说理时候观点不够鲜明,这两种情况常常会导致内容不深刻,主旨不突出。面对这一系列问题,茅盾先生曾指出:“正面的渲染方法不如對比的手法能够产生强烈的效果。”

何为对比呢?《写作艺术技巧辞典》指出:“对比就是有意把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突出一方面,明确是非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够将所要塑造的形象、所要抒发的情感等,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中更加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而且对比手法适用范围广,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不管描写还是抒情,对比都有其用武之地。

一、叙事中对比,比出鲜明人物形象

在叙事性文章中,借助于对比手法,将几组相反相对的故事,或一个故事中相反相对的几个方面呈现出来,以达到清晰醒目地凸显是非好恶,鲜明地表达文章主题的目的。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用几个不同的故事展现孔乙己的潦倒生活境遇。孔乙己有钱时到咸亨酒店喝酒,是“排”出九文大钱。他最后一次要酒保温一碗酒时,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排”“摸”两个动作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这样的细节对比,简洁有力,生动传神,使得孔乙己的形象更加鲜明。而鲁迅的另一篇小说《一件小事》则是把一个故事中的几个方面运用了对比展现出来。首先是把“我”与车夫对待老女人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以此赞扬车夫的高尚品格,第二组对比是把“我”对人力车夫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善良的普通人的赞美,也体现了一种自省的精神。

二、描写中对比。比出情感差异

描写中对比,就是把对比双方的情景通过描写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在形象的感受中达到突出强调的效果。面对不同的景物,我们可以描写出景物的不同特征,在对比中传达出情感的不同。

如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作者以为,祖国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好的,但是南北之秋,迥然有别:从感受上看,北国秋天的特点是“清、静、悲凉”,气候干燥。南国秋天的特点是“草木凋零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多雨而少风”。作者通过南北秋景特点的比较,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感受:一是对北国的秋天,尤其是故都的秋天,“想饱尝一尝”秋味之念;二是对南国的秋天,则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之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与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三、抒情中对比。比出爱憎分明

人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要明确传达作者情感,方法有很多种,但无疑对比是最简单直接的一个。通过对比,对叙写的对象表达出鲜明的喜怒爱憎之情,从而阐明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梁衡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有辛弃疾和杜甫卢纶诗歌、经历的对比,这里有辛弃疾南归前后不同地位的对比,他的遗感叹息无奈在对比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也在对比中凸现出来。

四、论证中对比。比出是非曲直

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运用两种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具有很强的鲜明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在强烈的正反对比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一目了然无可辩驳。

如彭端淑的《为学》用了两个僧人的例子,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有做与不做,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文章用了三处对比,第一处是贫富对比,通过贫富的不同来体现外部环境的不同,显然,贫者可利用的东西少,富者可利用得多。第二处是“为”与“不为”的对比,一个是坚持去做了,一个是空想不去行动。第三处是富的一个没去成,贫的一个去成了。两僧对比,人物鲜明。

鲜明的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可以发人深思,促人警醒。可见,对比能使事物特征得到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的表现,能起到有力地增强作品文学艺术性的效果。

猜你喜欢
北国辛弃疾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白桦生北国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孔乙己(下)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孔乙己
辛弃疾作词限酒
谁的雪季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