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龙
苏教版高一教材中李清照的《声声慢》这篇文章,高中教师都很熟悉,能找到的资料也很多,但很难上出新意。根据不同阶段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实践要突出的教学重点也不同。笔者认为诗歌是最能传达“美”的一种文学样式,感受诗“美”贵在文章本身,我们应该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遵循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让诗歌的美味在读声中升华。
一、浅尝读
《声声慢》教学实践时,首先让学生直接朗读诗文,虽然学生可能读不太懂,但起码能够感性地体味到诗歌的音律美。诗歌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的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其实就是表现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这一环节的设计绝不是诗歌教学纯形式的需要,而是让学生真正品尝到诗歌的美,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为形成感性认识作铺垫。先读诗,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三两遍下来那诗味肯定是不一样的。
二、示范读
在对李清照生平作简要的介绍后,教师的范读就尤显重要。教师是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引路人,而范读就是打开这一大门的钥匙,范读时不仅要读准诗歌字音、韵脚、节奏、平仄,还要读准诗歌的腔调、气势、抑扬顿挫以及作品所蕴藏的意义。更要还之以情,要与作者的情感保持一致。有的老师自身声音条件很好,又选用《二泉印月》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这篇文章时而声高气扬,时而声疾气促,时而声低气缓,时而声柔气徐,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得淋漓尽致,深深感染着学生,使诗文本身的美味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产生一种亲身体验的期待,进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升华。
三、想象读
诗人往往用想象力给生活中寻常的事物注入一缕诗魂,为它添色,让它生香。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诗歌时,一定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边读边想,大胆地进行联想与想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适当地引导,把这篇文章的诗画特点作出很好的渲染。例如: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一遍诗文,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会,然后拿出纸笔把想象的东西画出来,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想多少画多少,画时只求意会,不求形像,然后根据画的内容尝试背诵诗歌,这样不但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了,而且可以将学生对诗文的感性认识推向极致,甚至有些学生对诗文的感悟理解已经潜移默化的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四、研究读
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呈现学生的学有所获,让学生头脑中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感性认识在表达中有一个理性的飞跃。《声声慢》的教学实践中,在前面“三读”蓄势的基础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创造机会,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用研究诗文的视角读,激发学生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作为学习者主动性的特点,把表达的权利大胆地交给他们。当然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基础、经历、认知结构都不同,他们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不同。教师引导重在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能畅所欲言。
五、回味读
回味美的诗文往往会唇齿留香,其美的味道在心中时间愈久愈醇厚。如果说对诗文初读是浅层次的,落脚点是读准字音、语调、重音、停顿、语速、平仄、押韵等,读的还只是诗歌的“形”,那“回味读”则是深层次的,它是在前面“四读”的基础上,更上境界的读出诗人的情感、诗的意趣、主旨、风格及意境,深入的体会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欣赏到了诗文的情韵美,读的是诗歌的“神”。对诗文的回味阅读是我们登临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的“逍遥游”,从对诗文的理性认识又回到了诗文本身的品味。回味读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要高声朗读,在《声声慢》的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让学生沉浸在诗味中,静悄悄地“默读”,或让全班“默读”配上《二泉印月》的曲子,所获得的效果则是“无声胜有声”了,这时看似教师没做什么,其实从教学手段上看则是“无招胜有招”了。
六、拓展读
诗歌教学是探究性的活动,每篇诗文都是教学探究的资源,怎样激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教师最好準备一些不但能丰富学生知识,而且能够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热情的学习资料,在课堂上或课下供学生阅读。内容选择上与课内所学的诗文要能链接上,可以是相似性的,也可以是相关性的,还可以是比较性的。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写写研究性的小论文。《声声慢》的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选取李清照不同阶段的诗文整理成学习资料发给学生,或在课内诗文学习时点到涉及的一部分,其余则留给学生课下看。拓展阅读,使学生的诗歌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总之,这“六读”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机动灵活地运用。诗歌教学实践中,关键是使学生产生兴趣,有成功体验,得到美的享受。我们要让诗歌的美味在读声中升华,使诗歌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诗歌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