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成 徐永明/江苏省昆山市农村经济研究会
昆山农村全面深改后的八大变化
张树成 徐永明/江苏省昆山市农村经济研究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举国上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亿万人民牢记初心继续奋进,焕发出巨大的积极性,中华大地无论东西南北、城市乡村处处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地处沪宁经济走廊前沿的江苏昆山农村所呈现的崭新面貌,就可见一斑。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农村土地实行“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不仅迸发了土地新活力,而且卓有成效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村土地实行“三权分置”后,明确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激发了承包户自愿流转土地的热情,使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扩大。2016年,全市实种水稻面积11.02万亩,有796个规模经营主体,经营面积达10.96万亩,占99.46%。其中合作农场有了良好的发展, 2013年通过锦溪长云合作农场试点,翌年各区镇竞相效法推开,现已拥有合作农场42个,经营水稻面积42338.26亩,占水稻规模经营总面积的38.6%。为适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需要,农机现代化风生水起。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集体为补充的农机投入机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至2016年底,全市保有农机总动力22万千瓦,综合农机服务率达87.3%。主要农作物从耕翻、播种、除草、施肥、治虫、防病、灌排,到作物成熟后收割、脱粒、入库等实行一条龙机械化服务,全市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2%以上,农民过去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肩挑弯腰手操作”的情景已成为历史。
权归属、促进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保值升值、增加农民分红收益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近年来通过股权固化试点取得经验后,全市121个行政村和32个涉农社区共193家社区股份合作社的股权全部固化到户,涉及农户141913户、479352人,量化经营性净资产320434.53万元,从根本上维护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2015年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共分红7953万元,比上年增长31%,2016年红利又增长10%以上。这项以民为先、长效增收的农村股权固化工作,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不仅让社员得到更多实惠,提高财产性收入,共享发展成果,并且还可转让、继承、抵押、担保等,加强农村要素市场化,推进资源有效配置,成了传子传孙的“摇钱树”。
农村社区股份专业合作社股权固化改革,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又一创新。近年来,昆山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农村产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将生态环境修复改造、江南水乡文化、古镇古村落遗存保护以及稻作文化植入乡村旅游,成为农村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市委、市政府围绕大旅游、大开发、大提升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智慧旅游、品牌提升、产业融合、旅游法治、旅游保障五大工程,全市旅游业保持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近两年间,规划开发祝甸古窑、“乡村祁庄”和计家墩、林石嘴、六如墩等10个乡村旅游载体,配套发展乡办“好时光”文化旅游软件,诸如举办巴城蟹文化节、锦溪湖鲜节、淀山湖稻香节等专项活动,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促进了全市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景区百姓收入不断增加。2016年预计旅游收入260多亿元,游客人次2040多万,其中散客比例占60%以上,旅游收入含金量更高。2015年,昆山荣获“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
昆山村级集体经济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处于苏州六县(市)中末位状态。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特别是通过近年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先后三轮实行村企挂钩、机关结对、派员驻村、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措施,建载体,上项目,由输血型扶助转变为造血型帮扶,拉长短腿,补齐短板,全市扶持的经济薄弱村有90%以上摘掉后进村帽子,其中有10%以上村面貌大有改观,已跃入全市先进行列。2015年,昆山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819万元,比上年增长9.3%,超过了苏州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水平。
昆山改革开放起步较早,新农村建设先后于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两轮有序开展,由市镇两级政府统一规划布局,财政补助、集体筹资,不少村建成了一排排鳞次栉比的花园式小别墅。期间由于经济社会建设蓬勃发展,带来了大面积的农房拆迁。为及时安置好拆迁户住房,改善农村百姓居住条件,市镇两级化巨资,全面着于构筑造型别致的农民动迁小区。到目前为止,全市约有90%左右的农户入住环境优美的社区。特别是近年来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对保留村庄和古村落,进行新一轮的修复改造或重新翻建,不少村庄彰显令人刮目相看的粉墙黛瓦、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在村庄改造过程中,一方面,建设绿色环境,坚持以硬件、美化、绿化、量化为目标,扎实有效开展环境整治,全面拆除房前屋后违章建筑,生活垃圾全部由村、镇集中处理;另一方面,鉴于农村房屋大多数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房龄都在30~40年,质量较差,危房较多,从2014年起启动农房翻建,做到了统一宅基地面积、统一房型图纸、统一外观色彩、统一房屋高度、统一管理验收,广大农民盼望多年的宜居家园之梦已成为美丽的现实。人们过去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现在都认同“乡村,让生活更美丽,更令人向往”,由此,“乡愁”蝶变为“乡恋”。
“人民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昆山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把民生关注的事情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抓,积极为百姓所忧心忡忡的养老治病问题解困释难。特别是农村,从2004年1月起由农保转社保,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并轨,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除特殊情况外几乎100%的老人(男60周岁以上、女50周岁以上)由农保转入社保,月平均水平每人可领取2100~2200元,刚刚进社保的农民月收入也有700元左右。医疗保险方面,城乡亦全面并轨,农民得到的好处更多,诸如医疗费可报销70%以上,大病医疗费用50万元以上可报销95%,且上不封顶。这样不仅大大减轻治病医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还可防止因病致贫、因病复贫。同时对农村低保户不断提高保障水平。2009年以后,低保人员月平均收入由2009年的410元调高至750元,平均每天25元,合4美元,高出国际标准2.2倍;近年来还为全市低保边缘户赠送富民合作社干股红利,户均1138元,其获益水平居全省之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12年起步至2016年,全市先后建立日间照料中心92个,受惠老人达5000多人,还实行“9064”养老新格局,即居家养老90%、社区养老6%(含建立农村关爱之家,实行离家不离村养老模式)、机构养老4%(至“十三五”末,每千名老人将拥有45张病床),并对80周岁以上老人实行“虚拟”养老,每月派专人为其打扫居室卫生、闲聊陪伴服务两次,全市共有3万多人受惠;市财政拨款发放尊老金,满80周岁的每月50元,90周岁的每月100元,100岁的每月500元。
“要致富,先修路”,这既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交通系统聚焦富民的着力点。近年来,昆山致力于把农村道路修成为农民出行便捷的致富路,紧紧围绕“公交优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目标,从政策、规划、资金、管理等多个方面,加快推进公交运行体制机制改革,使全市公共交通驶入快车道。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公交线路215条,公交站点2976个;共有公交车辆1459辆,平均每万人拥有15.36标台;公交运行总里程3249.5公里,直发班次6511.54次,日客运量48.02万次;全市域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3%,市区分担率达24%,为城乡人民构建了便捷出行的网络化线路,使百姓出行更方便、更经济、更环保。同时,还优化国、省公路网络,整合航道网络,对接铁路网、航空网建设,强化多网融合,满足百姓多样化出行需求,绿色交通、智慧交通成了昆山一张靓丽名片。
昆山市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全市城乡居民的收入依然不断上升,而且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连续12年超过居民收入的增幅,大大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2015年农村居民纯收入33623元,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的2012年增长38.98%,年均递增11.6%;2016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左右。随着农民收入的节节攀升,千家万户舍得购物、旅游以及教育、文化、信息等方面的支出,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现在轿车、电脑等高档消费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亲友组团出国旅游比比皆是,上网购物习以为常。据初步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汽车50多万辆,其中城乡居民私家轿车40多万辆,按165.12万人常住人口计算,每5个人左右就有一辆轿车。同时,近几年来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群策群力构筑“文化良田”,丰富“精神粮仓”。如今的农民不仅“口袋”比以前富裕多了,而且脑袋逐步跟上时代步伐,促进了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