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伟++庞世明
一、要素禀赋与旅游业发展
对于一个开放经济体来说,选择何种产业结构内生于其要素禀赋,这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和H-O模型给我们的重要启发。引入了规模经济的新贸易理论以及引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贸易理论并没有推翻比较优势原理,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补充。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并不能通过赶超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来完成,而必须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对于旅游业而言,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要素禀赋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要素禀赋结构呈现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特征,旅游业需要展现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才能具有比较优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资本积累和技术扩散,经济发展水平到达资本相对丰裕的阶段,旅游业必须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变。
我国旅游业按照“先入境,后国内,再出境”的发展次序逐步发展起来。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发展战略符合这个阶段的要素禀赋,旅游业具有较强的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1982年,我国旅游贸易顺差为7.7亿美元,对国际国际贸易总顺差的贡献为13.69%,到了1996年,旅游贸易顺差达到了57.26亿美元,占国家国际贸易顺差的比重高达79.07%。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发展壮大,1994年,我国国内旅游总花费为1023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国内旅游总花费翻了两番,达到了4711亿元人民币,2009年,国内旅游总花费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此时,我国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战略逐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向2005年的“全面提升国内旅游”和2008年的“大力发展国内旅游”转变。在这个阶段,国内旅行社、经济型酒店以及各地区的旅游景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旅游业依然呈现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近年来,出境旅游高速增长,2015年,出境旅游人数1.2亿人次,是2009年的3倍,对旅游业直接投资超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旅游业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变。
尽管在宏观层面,中国旅游业按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资源配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首先,从旅游业整体看,近年来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全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从2011年的5.32%下降到2015年的3.52%。在地区层面,中国的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部发达省(市/区)高高集聚和中西部省(市/区)低低集聚为主的分布格局。入境旅游对东部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也使得各个区域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使得旅游业在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有所不同。在企业层面,中国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依然偏弱。2015年,全国旅游集团二十强蝉联第一的携程,营业收入为109亿元人民币,净资产收益率为9.27%,相比之下,Priceline的营收92.2亿美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9.39%,Expedia的营收也达到了66.7亿美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3%。
二、“一带一路”与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是我国国家级的顶层设计,在这样的规划布局下,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在比较优势。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据世界银行和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截至 2013 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拥有自然保护区18 40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62个、世界文化遗产地382个,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74.7%,自然遗产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32.1%,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占全球比重为50.9%。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力较为丰裕,65个沿线国家人均GDP在3700美元左右。此外,最近的研究显示,我国西部地区依然处于旅游资源驱动型区域。可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为丰裕的劳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在比较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发展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极有可能将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真实的比较优势。微观的经济分析表明,即使经济不发达国家产品的出厂成本和发达国家相同,效率低下的基础设施也将导致这些经济不发达国家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对于旅游业而言,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不配套,会使旅游者的进入变得異常困难,难以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大大增加了交易费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实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溢出效应,减少交易成本,将旅游业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潜在比较优势释放出来,转化为真实的比较优势,刺激目的地国家通过“雁阵模式”发展旅游业。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将带动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带动的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以及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会使得中国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的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这些区域的旅游业在“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下,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会得到较大提升。
三、中国旅游企业的战略选择
中国旅游企业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直接投资。在对具体的投资的国家、地区以及行业的甄别上,可以参照一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搜索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比较丰裕的国家,且人均收入低于中国的一半以下。在这样的国家中,资本较为稀缺,使得资本的回报率最高。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入境旅游,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个模式可以复制。第二步,找到该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及其细分行业的进入壁垒,可以应用价值链分析和增长诊断框架,并使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Doing Business)指标作为补充。第三步,找到基础设施相对较好或我国对其基础设施的投资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第四步,找到当地政府愿意为旅游业提供较高激励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激励有可能是税收减免或对合作投资的直接优惠等等。
中国旅游企业应加强国内目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旅游投资。根据新新贸易理论,效率最高的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次优的企业选择贸易出口,对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投资就属于服务贸易出口。旅游企业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改善的重大机遇,加大对西部地区以及边境地区的旅游业投资,对具体地区和行业的甄别与选择可以参照上面的内容。
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完成中国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国际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资本和技术的竞争,中国旅游企业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以及中国西部地区旅游目的地的投资,掌控上游资源,完成纵向一体化以降低交易费用,并通过横向一体化和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供产品竞争力。
(第一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科研处处长,第二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1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