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仿
20多年来坚守在广播媒体一线,她兢兢业业、统筹大局;为老百姓说话,“侠肝义胆”是她对自己的评价;勇于创新,带领团队一步步前行,硕果累累,稇载而归;索雅、睿智,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而在个人名利得失面前,她始终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她就是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青少广播总监、2016年“甘肃省三八红旗手”获得者李艳芬。
风华正茂,书写激扬文字
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艳芬被调到甘肃省广电总台担任编辑。上学时就热爱读书写作的她,对这份工作如鱼得水般珍惜。每天上班后,她把各地的报纸都搜集到一起,认真学习其中比较优秀的文章,渐渐地,她开始独自撰写《新闻广角》的稿件。
“那时候因为热爱文字,能得到一个靠近文字的工作不容易,我当时非常高兴,每天都很有劲头。”谈笑间仿佛回到了20多年前那个风华正茂、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纪,李艳芬的嘴角充满自信的笑意,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她,显得更加睿智和坦荡。
由于她的文章清新朴实、富有文采,导语更是独特而引人注目,领导极为欣赏,就让她接手一些比较重要的采访。
1997年,全国政协一位副主席来甘肃,调研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工作,台里安排她全程跟踪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凭借之前不断学习和写作练就的功底,写了一篇详实而深入的文章,发表后不久就获得了“全国广播电视好新闻”二等奖,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她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天道酬勤,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由于借调期间工作突出,1999年,她正式调入甘肃省广电总台新闻部。“我也没想到最后我能留下来,但我那时一直都在努力着,我觉得既然你热爱这份工作,你就应该靠自己的奋斗去拥有它,做人,勤奋很重要。”李艳芬说。
进入新世纪,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台里开始派她去调查,她的采访文章往往能客观具体、切中要害,反映最真实的情况。
2002年,她开始担任监制,台里开设了一个焦点访谈类的节目,重点反映社会民情,以舆论监督去敦促社会和谐。她身体力行,和同事们深入基层进行暗访。当时有一个文明村垃圾成堆,环境恶劣,老百姓怨声载道,她们深入调查后,以《文明村不文明》为题进行报道,后来该村对环境进行了大面积治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话说给我们新闻人最好不过了,替老百姓说话,是作为新闻人的良知与担当。”她常常以能为老百姓说话而自豪。
那时候电话少,电台与听众之间常常以书信往来。一次,李艳芬收到一封来自天水的信,来信者说自己是一名女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家在农村,经济困难,自己又患有白血病,内心非常孤独无助。李艳芬主动给她回信,安慰她要对生活有信心。她收到信后非常感动,回信说过段日子要到兰州看病。收到信后,李艳芬决定去医院看她。到医院后,由于女教师已进行化疗,李艳芬只能隔着窗户看她。“她的眼睛亮亮的,非常有光,是那种让人见一眼就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眼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艳芬记忆犹新。
后来李艳芬将那位女老师的事迹写成一篇报道,發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很多老百姓打电话或写信来给她捐款,台里的同事也都伸出援手。
“后来由于病情恶化,她还是病逝了,但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在她弥留之际,给了她内心的支撑,即使离开,她的心也是安稳的、温暖的。虽然有时候我们无法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却可以挽救他的内心,至少能给他一些温暖。”对于李艳芬而言,无论做什么事,她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乘风破浪,创立青春调频
2004年,总台开通了一个青少广播频率,她竞聘上岗,担任副总监。然而,由于青少广播的听众多为青少年,消费能力有限,没有合适的广告合作,一直靠总台的补贴在运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5年。
2010年,李艳芬升任青少广播总监。上任不久,她就思考一个困扰了她很久的问题:青少广播要发展,不能总依靠总台的补贴,这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找一条适合它发展的良性循环的道路。
“我当时就觉得,我们要去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商家需要怎样的广告平台,我试图去找到听众与商家之间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会给我们带来生存和发展的效益。”李艳芬觉得,孩子们面对大量的作业和教材,压力很大,他们需要放松,需要音乐。掌握了这一点以后,办孩子们喜欢的广播,迫在眉睫。
经过几番协调,2011年8月,青少广播正式更名为“青春调频104.8”,以类型化音乐类节目为主,同时保留了一些针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类节目,这是全省第一家类型化广播。
本着“青春、阳光、激情、健康”的宗旨,青春调频给听众们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开始收听、关注。随着迅速发展,青春调频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可观,收听率和影响力也跃居全省前5名。李艳芬喜出望外,她的努力和付出终于有所回报。
经济的增长很重要,但不能盲目。李艳芬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逐渐取消了医药等二类广告,以品牌广告为主,保证了青春调频的品位和气质。李艳芬说:“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去除一些低级广告,一个电台的形象非常重要,只有不断提高我们的形象,听众才会喜欢你,不断支持你,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
如今,青春调频作为甘肃省第一家类型化音乐广播和唯一一家全品牌化的绿色广播频率,响彻陇原大地,频率宣传语“青春调频——甘肃上空最美的声音”已是家喻户晓。
励精图治,录制《守望敦煌》
作为地道的敦煌人,李艳芬对敦煌文化有一种独特的感觉,那里不仅仅是一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故乡记忆。既为敦煌人,就该为敦煌文化做一些宣传。而一提到敦煌,是绝对不能绕过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李艳芬说:“敦煌,似乎已经融入她的血脉之中。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无以言表,只有尽我的所能去宣传她。”
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却扎根在敦煌的樊锦诗,1963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敦煌至今,她已在这里度过了52个年头。研究敦煌、保护敦煌,弘扬敦煌文化,她的名字和命运与敦煌紧紧相连,人们称她为“敦煌女儿”。
李艳芬决定做一部关于敦煌的广播剧。为了写好剧本,她亲自赶往敦煌和樊锦诗交流采访、搜集资料,故事梗概出来后,她就向业界比较著名的编剧和导演征求意见,经过一遍遍打磨,五易其稿,最终敲定剧名《守望敦煌》,这部剧以樊锦诗为原型,刻画了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保护人类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甘守寂寞、甘愿奉献,几十年如一日,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做出毕生贡献的事迹。
选好演员后,《守望敦煌》正式开始录制。“当时我们请了全国非常有名的播音员进行演出制作,有些表演不理想的地方我就给他们讲戏,没想到只花了3天时间就录完了。能完成那样一部作品,对我而言意义非凡。”让李艳芬更没想到的是,《守望敦煌》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来信,好评如潮。
在2015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北海)年会上,《守望敦煌》获得中国广播剧专家奖金奖,同时该剧也获得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录制奖,樊锦诗的扮演者郝幽明获得最佳女演员。
虽然置身幕后,自己好像一项荣誉也没有,但李艳芬早已心满意足,作为一个媒体人,作为一个敦煌人,她都充满骄傲。
最近她在读岳南的《南渡北归》,这部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深深震撼着她:“从他们身上能看到一代中国学人的抗争与骨气,这让我敬佩,也给了我勇气,去更好地面对生活和人生。”
(责编 拾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