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浅文”中挖掘内容深度的策略

2017-06-12 09:57李晓庆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散文高中语文

李晓庆

【摘 要】对于一些通俗易懂的浅文,本文提出了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的观点,并探讨了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实施浅文深教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 浅文深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16-02

“浅文”指的是篇幅短小、文字浅近平易、表现手法或者思想主题单一明显的文章。由于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往往会在教学时对文本浅尝辄止,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浅文教出深度来,引导学生揣摩与领悟浅易文字背后的深意,提高其文学素养。

一、起点,寻找认知冲突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可见,提问对于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是引导学生寻找认知冲突,善于针对全文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抓住阅读文本后的第一感觉,尤其是认知冲突,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然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并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小组交流后,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2.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怎样才能成为一根能思想的苇草?4.文中的“道德原则”指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不合乎這个原则?……这是学生在阅读初体验后产生的疑问,这些疑问是浅文深教最好的切入点,接下来笔者从这些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分析。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的认知欲望,同时也促使学生对全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支点,打开思维之门

浅文深教需要一个支点,将散文中浅易的文本过渡到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当中,这个支点的建立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实现,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析,从而开启他们的思维之门。

比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当学生阅读完全文后,笔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第一个问题:“夜深人静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学生翻阅课本,快速从文中找到了答案,主要是由于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去荷塘边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紧接着,笔者又问道:“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学生从文中寻找线索,找到了正确答案,游踪是“家—小路—荷塘—家”。接下来,笔者问道:“经过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心灵的宁静了吗?”学生齐声回答:“找到了宁静。”然后笔者说道:“我们一起来看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大家找到第 3 自然段,然后朗读一遍。”学生朗读完后,笔者问道:“这一段独白展现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与探究,再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给出正确的答案。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使他们进行横向思考、纵向挖掘、多重聚焦,充分打开思维,全方位理解文本内容,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原点,挖掘现实意义

浅文深教教学的原点是立足于现实意义,为了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更加有深度,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充实文章的背景源,引导学生挖掘现实意义。通过补充背景源,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笔者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的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郁达夫于 1934 年 8 月创作了这篇文章。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 年 4 月,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 年 7 月,他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感受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在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进而挖掘这篇散文的现实意义:“作者极力称赞了秋的味道,将北方秋天的景象刻画得非常真切、意趣深远,并借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对此你们能够领悟到什么意义或有什么感触吗?”接下来,笔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然后讨论这一问题,最终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总结道:“无论什么人都要领悟生活之美,体验生命的本质。只有融进自然,融进生命,才能真正体会生活之美,秋之精要。”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补充所学散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使教学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也促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了高效的语文课堂。

四、落点,体会人物情感

散文要反复朗读,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学生与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为落脚点,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详细解析,深入细节,使学生充分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升华语文素养。

比如,同样是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为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思想感情做好了铺垫。文中的“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精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旨,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而“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通过视觉、触觉等描写展现了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一句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迷恋和不舍。对全文的文本进行解析后,笔者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落脚点,引导学生进行了最后的探讨与总结:这篇散文既是对故都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文中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和积极情绪在纠结、斗争的痕迹,作者在描写故都的秋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抒发了对故都的向往、眷恋的感情,流露出作者忧思、孤独的感受。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语句,使他们体会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归纳总结了全文的主旨和感情基调,充分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高效完成了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认知冲突、打开思维之门、挖掘现实意义、体会人物情感,能够有效地实现浅文深教,“点”出散文的味道。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忠实于文本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为深而深,而是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浅中求深,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林娟.浅文深教,还需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五柳先生传》教学设想例说[J].求知导刊,2015(3)

[2]唐华凤.咬文嚼字:《散步》背后的浅文深教[J].语文知识,2016(19)

[3]曹卫东.关于高职语文“浅文深教”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5(6)

(责编 郝 勋)

猜你喜欢
散文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