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辉
基层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神经末梢”的位置,是连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好基层工作尤其是基层便民服务工作,正是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
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的主体在基层党委和政府,责任也在基层党委和政府。基层党委和政府必须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将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坚持服务群众与推动发展相协调、解决问题与建立机制相同步,努力提高基层便民服务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打通基层这个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一、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
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全面加快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建设的目标,着力增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规范性、成效性,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一,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要将提高服务质量摆在优先位置,创新服务方式,深入推进“一站式办理”和全程代理代办等服务,推进服务环节简化、服务程序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作风优良,切实提高便民服务的效能水平。
第二,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要将改革创新作为重要手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回应和解决群众诉求,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和下放,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平、优质、便捷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
第三,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要把加强资源整合作为重要保障,加强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凝聚基层便民服务的工作合力,以“资源共享、阵地共建”为原则,进一步加强基层综合便民服务平台的规划建设,综合利用各类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场所、人力和资金等要素资源,发挥综合服务的效益优势,降低公共服务的制度性成本。
第四,加强基層便民服务工作要将公正、公开、透明作为重要原则,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公开场所全面公开服务事项及办理流程,并实行动态调整,以保障群众明白办事、舒心办事。
三、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的建议
第一,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就要从政策制定上入手,切实提升惠民政策的科学性。政策制定好,基层才能落实好;政策制定实,群众才能得实惠。政策制定科学,关键一条就是要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只有掌握了基层信息、符合基层情况,政策制定也才有底气、接地气。“找上一帮人,出上一个题,作上一篇文”不是政策制定之道;缺少调研、闭门造车的政策也只会让基层白忙活,让群众空欢喜。因此,在制定政策前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实际情况、了解实际困难、找出实用方法,做到既领会上级意图、又熟悉基层实际,这样才能制定出方便基层落实、促进群众得实惠的科学政策,才能让惠民政策成为“最后一公里”的“通行券”。
第二,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就要从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上发力,切实提升基层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基层干部是服务基层群众的“身边人”,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基层便民服务质量。但在基层干部中,有的服务意识不强,只当“管理员”,不当“服务员”,遇事推诿扯皮、消极应付;有的能力欠缺、业务不熟、办事拖拉,导致小事办成了大事,浪费了群众时间、增加了群众麻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选强配优基层干部服务队伍,加强培训教育和督查考核,切实解决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态度上的突出问题,让基层干部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第三,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就要从加强基层服务阵地建设上保障,切实发挥其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需要政府解决和服务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群众对规范、高效的便民服务阵地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个别地方,办事找不到地、进不了门、找不着人的问题仍较突出,群众对此也意见颇大。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顺应群众需求,积极主动作为,以便民服务集成化、规范化、精简化为目标,加强综合便民服务阵地建设,规范服务流程,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切实发挥服务阵地的坚强堡垒作用。
“一公里”再短,也是群众路线的“断头路”,而执政的“最后一公里”,其实就是联系群众的“最初一公里”。只有把“一公里”的荒路打通,把“一公里”的困难排除,才能实现干群“零距离”、心贴心,才能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北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