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慧娟
【摘 要】“用教材”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教材为载体,以教者为主,为教者所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学会开发教材,有效重组,灵活取舍;又要注重文本,宏观观照,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微观细读,聚焦语言,规范训练。只有在使用教材时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材 重组 文本 语言
“用教材”与“教教材”,在语文教学中,一字之差,其结果却是天壤之别。这关键在于“教教材”是教者被教材牵着鼻子走,“用教材”是教者以教材为载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与“学”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取舍。一句话,“用教材”是教者灵活驾驭教材,为学生发展而教。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坚守“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阵地,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容量丰富这一特征,灵活有效地运用教材。那么,我们该如何对教材进行有效重组,继而准确解读、聚焦语言呢?
一、灵活取舍,有效重组教材内容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重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行。为此,我细读了《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以下简称《评价标准》)一书,明确了各年段的语文评价标准后,再对所教年段的教材进行了细细分析,决定每个单元各围绕一个主题,对一课、一专题或一模块,甚至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重组,并结合课外阅读,力求自己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达到最優化。
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为例。首先,我们要明确本册重点在于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在“语文园地八”的“我的发现” 中,以对话的形式,渗透了这一阅读方法。我们可引导学生针对栏目中提示的方法,加以扩展练习,运用到四年级下册每一课的阅读学习中去,而不是局限于第八单元,然后把课后的8篇自读课文也分散融入到每一单元相应主题的拓展训练中。再结合第五单元的主要训练点,把“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渗透到本册的每一篇叙事文章中,而该项训练的重心则在第五单元的4篇有关生命的文章上,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重点则放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阅读链接”中海伦·凯勒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进一步体会盲人是怎样热爱生命的,从而促使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课后可让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看看海伦·凯勒这位残疾人是如何创造生命奇迹的,最后结合我校的校本课程“课外阅读课”展示自己的阅读心得,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热爱生命”的理解。
经过实践,我发现学生通过重组后的主题模块的学习,在相同或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学习的目标很明确,学习能举一反三,迁移性很强。可见,这就是“用教材”教的妙处。
二、围绕目标,把准文本解读方向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明确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具体课文为范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其掌握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文本的整体性是客观存在的,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完成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阅读的成效,因此,我们可渗透一些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
如教学《中彩那天》,可这样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进行初读,识记本文要理解的词语——拮据、奔驰牌、迷惑不解、梦寐以求、馈赠等,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再给一个填空式的句式,让学生运用刚学的词语和结合文章重点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进行填空。句式如下。
课文讲了一位生活很 的父亲,在中彩那天 ,获得了一辆他 的 汽车,经过思想斗争,决定把这辆汽车还给 ,这让“我”感到很 。在母亲耐心教导下,“我”明白了“ ”的道理。
最后让学生根据这一主要内容进行质疑,从而确定本节课要探究的方向,达到新课程提出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效果。这样训练,既照顾了班里学习困难的学生,又锻炼了学习优秀的学生,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理清思路
文章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思想情感的路径、脉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层次、线索脉络、过渡照应等探索作者的思维过程。仍以教学《中彩那天》为例,当我在整体感知后抛出问题“从主要内容中,你想了解什么”,学生马上进行了质疑。
生:为什么父亲会闷闷不乐?
生:为什么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生:母亲为什么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生:父亲的“道德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中彩后“我”会被父亲赶下来?
我则从学生的质疑中帮助他们梳理文章关系,理清学习的脉络。板书如下。
这样教学,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文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学能力。
此外,初读课文,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这样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目的是给学生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这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找准节点,提升语言训练实效
文本细读应聚焦于语言,我们应关注学习语言这一个点上,让它发散到各个类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当然,语言学习的渠道很多,课文就是一个主要渠道,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值得学生模仿的词、句或段精心安排语言学习,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的语文味。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呢?
(一)关注词语训练的综合性
关于词语教学,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就生字教生字,就词语教词语,要把词语的训练当成一个综合的训练,要充分运用词语的教学,辅助课文的教学,或者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串联课文的主要线索。总之,要让词语教学成为一项综合练习。”在实践中,我发现根据词语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效果很好。如依据课文词语特点进行词语色彩的归类,领会人物形象(如《普罗米修斯》中的词语,褒义类:驱寒取暖、敬佩、坚定;贬义类:气急败坏、狠心、凶恶);看图理解词语(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的词语:蓝盔、灵柩、硝烟、征衣);运用课文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中彩那天》中的词语:拮据、奔驰牌、迷惑不解、梦寐以求);等等。总而言之,给学生提供多种字词的识认规律和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综合识认,效果是能立体呈现的。
(二)关注语言训练的层次性和生成性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学生提出“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我是这样进行语言训练的:第一步,读一读,理解鱼为什么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画一画,理解鱼为什么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想一想,鱼为什么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围绕“‘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展开的,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进行语言生成训练:“我好像看到了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去描绘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从而达到本节课语言训练的目的。这样,由读正确,到理解正确,再到语言积累运用,层层深入,学生的知识、思维、情感等就在过程与方法的展示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实效。
(三)关注语言训练的多元性
语文课堂的语言训练可谓千变万化。而从语言的运用形式上看,又有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但无论选择哪一种训练方式,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趣味性、语言训练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可依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实行多元训练。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独立阅读课文《万年牢》时,我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來体会一个做事认真实在的父亲形象。此项语言训练重在落实《评价标准》对“阅读领悟”和“读与积累”这两块的要求,我先让学生进行默读,边读边标示有所感悟的语句,并以书面的形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关键词“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在理解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中的作用。然后通过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的含义。最后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评价,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的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高,因此,我相机进行以下书面语言训练。
《万年牢》通过写父亲做糖葫芦 和 两件事,让我看到了一个 父亲,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有 ,这让我想到了日常生活中“做事认真,讲诚信”的事有 。
这样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多方面、多渠道获得语言材料,从而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训练。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只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2]陈时见.课堂学习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河滨小学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