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新桃换旧符,千载乃转瞬。
新旧更替是古往今来的沧桑正道,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验证、接受或否定新生事物的过程。每当有新生事物出现时,我们就会面临取舍,而抉择的正确或错误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如何面对新生事物不但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人类的永恒问题。
人类对于新生事物的认识与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往往还很曲折。在讲授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同学们总是不理解别里科夫为何反对华连卡小姐骑自行车;甚至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也有一些同学不明白贾母为何反对女孩读书,更不明白为何宝黛要偷偷地读《西厢记》,他们或许也不知道《红楼梦》曾一度被视为禁书。我告诉同学们自己上中学时甚至不能读琼瑶和金庸的作品,因为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言情武侠格调不高”,不但中学生不能读,成年人也不该读。那时台湾的校园歌曲还被称作“靡靡之音”,戴墨镜穿喇叭裤的年轻人被称作“流氓阿飞”……这些事现在说来只觉恍如隔世——因为社会发展太快,曾经的新生事物早已司空见惯,有的甚至快要变成古董了。
历史上每一种新科技、新风尚、新思潮、新文化出现时几乎都会出现新旧思想“搏斗”的情景,即使很多优秀的新生事物也都经历过从不被接受到逐渐被接受的过程。匈牙利医生塞麦尔维斯的杰作《病原学》出版时曾遭到欧洲医学权威们的强烈反对,连一本也没卖出去,而他本人也被关进了疯人院;德国青年迈尔是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但他的研究论文曾被德国权威退回;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将自己的论文寄送给120所大学,而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却只有三个人阅读过……这些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成就都是在多年之后才得到大众认可的。
不只自然科学领域如此,人文艺术领域亦然。1889年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建成,莫泊桑、左拉、小仲马等300多位文化名流聯名抵制并组织了一场示威游行,不过参与游行的莫泊桑后来也经常到铁塔的二楼就餐;1982年林樱设计的越战纪念碑因为设计理念、建筑风格等问题在全美国引起强烈反对,但现在它已是华盛顿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2008年北京修建了“鸟巢”、水立方和鸭蛋一样的国家大剧院,很多人不屑一顾,甚至嘲讽挖苦,而现在如果没参观过这些建筑就会被认为没有到过北京——这些杰出的地标式建筑也都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才成为经典。
对于新生事物,人类总是重复着“惊诧——徘徊——抉择——习惯——维护”的过程。但时代进步越来越快,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新的形势越来越迫使我们面对新生事物时应更快地做出抉择,否则就可能错失发展飞跃的大好机会,甚至可能给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代表英王访华,希求与中国通商。他们精心挑选了天体运行仪、蒸汽机、榴弹炮、迫击炮、连发手枪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发明送给乾隆皇帝,不想却被国人视为无用的“奇技淫巧”,直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才在一间厕所里发现了它们!中国就这样错过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快车,以至于200多年后的今天仍在奋力追赶。而1853年日本在黑船事件发生后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向西方打开国门,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代,然后一跃从中国的“徒弟”变成了“师父”。
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一个人如果能及时接受新生事物,就能踏上时代的潮头,不但利己利人,更利国利民。清末正是有一大批仁人志士鼎力革新才使中华民族的面貌有所改变:谭嗣同殒身殉法,孙中山冒死革命,辜鸿铭拖着长辫学通九国语言致力中西文化交流事业,林徽因在美国学成归来,与丈夫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建筑系,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每个历史关头总有一些先行者敢于“吃螃蟹”,率先接受新生事物。
但更复杂的问题是,并非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是有益的,历史上也有许多新生事物给人类造成了伤害:霍乱、艾滋病、埃博拉、“非典”、H1N1等都曾经或正在危及人类的健康:前些年一些伪科学“大师”严新、王林、张悟本都打着新科学的旗号迷惑众人……
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既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有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精神,又要冷静理智,多方验证。既不能因盲目拒绝而错失绝好机遇,也不能因匆忙接纳而错开潘多拉的魔盒贻害无穷。面对新生事物,最好的方法则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凡是有助于人类健康、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都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好事物。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有正确对待新生事物,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发明种“牛痘”预防天花时,很多人担心身上会长出牛毛牛角而不敢接种;照相术传入中国时,很多人害怕灵魂被吸走而不敢照相;斯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后常被马车夫超越并耻笑;布鲁诺因为日心说被视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历史上很多新生事物出现时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甚至抵制,尤其在它们触及人们心理底线时,而这种现象在未来依然可能出现。面对新生事物,我们到底该持什么态度呢?
请针对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表达你的感悟和想法。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身向云山那畔行
孙玮玉[天津南开中学高二]
港口,日出,淡紫,微红……冉冉升起的旭日拖出一道七彩的尾巴,暖黄与橙红交织,远处帆船的轮廓仿佛已融化在隐隐约约的日光里,只余一剪淡蓝的浅影……
这便是印象派的开山之作——莫奈的《日出·印象》。
然而,它诞生之初却遭遇无数嘲讽,许多评论家讽刺它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他们看不出那蕴含着无限生机的“新”光辉,更看不出一个将长久影响世界美术史、艺术史的新纪元已经由此开始。
一位哲人曾说:“新生事物就像陌生人,更令人感到好奇而不是令人喜爱。”新生事物诞生时,势必会有所突破,挑战传统的认知。它往往出现于传承与革新的交锋处,向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而世界呢,应回以理性的探寻声音,而并非一味的嘲讽与指责。因为只有接近它、了解它,我们才能评判它。
新生事物的成长需要一个允许“颠覆”的环境,需要一个接纳“革新”的社会,需要我们以敏思代替盲从,用客观理智的探寻拒绝“断然不可能”的全盘否定,给它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或许有些人曾因电影中机器与人类对抗的“末日”而心生忧虑,但当人工智能从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来到我们身边时,大多数人还是欣喜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改变。谷歌搜索的大数据处理让信息查找更省时便利,苹果语音助手Siri日趋人性化的语言让那些孤独的时光多了一份暖心的陪伴。我们从不会因为被人工智能“看破心事”而感到恐惧,相反,这恰恰给生活增添了几许新鲜和不同的滋味。
然而,新生事物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人仿佛看到寒光凛凛的长枪已然刺向那些不愿“与时俱进”之人,生怕下一个就是自己。于是,人们像追从诺亚方舟一样追从“时代潮流”,生怕一转眼就落于人后。但,这种盲从真的好吗?
面对来自苹果手机的压力,三星公司孤注一掷,大幅压缩电池厚度,而这“激进的设计”竞导致三星Note 7手机发生数起爆炸事故。最终,三星公司只能停止研发和生产工作,Note 7手机的辉煌或将永远定格在“曾经”。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每一个破土而出的新生事物,都值得我们侧耳倾听,注目观察,拨开迷雾,认真辨别,看到其中或许可能照亮历史的微光。
海风微咸,掠过海鸥的翎羽,掠过沧桑的长帆,却在即将冲出画面的刹那戛然而止,空余下黛紫微蓝的霞光盘桓……
名师点评
“港口,日出,淡紫,微红……只余一剪淡蓝的浅影……”“海风微成,掠过海鸥的翎羽……空余下黛紫微蓝的霞光盘桓……”作者巧妙地把一个深刻又抽象的主题精心镶嵌到了一幅直观美妙又含意丰富的画面之中,可谓独出机杼。文中多则新鲜事例的引用显示出作者视野的宽阔、目光的灵活;信手拈来的哲言警句亦为文章增色不少。此外,本文散文式形象精练的语言更展现了作者丰富的词汇量和敏锐细腻的感知能力。
(孙超)
让朝霞在残夜中绽放
肖宇翾[天津南开中学高二]
当夜空的繁星逐渐隐去光芒,当朝霞从万籁俱寂的残夜中绽放出第一缕绚烂,雄鸡一唱天下白,新的一天开始了。无论夜的黑暗曾如何猖狂,始终还是要让位于新一天的太阳;无论历史的发展如何崎岖,旧世界必将蜕变成新世界。
遥想两千多年前,当籍籍无名的商鞅舌战守旧贵族时,有谁能想到那掷地有声的话语会变成立木为信的铮铮誓言?颁布新法,调动民力,严明法纪,八百里秦川蒸蒸日上,崛起于西岐。即使身遭诬陷,车裂殉法,身后仍使秦国灭六国合天下,成就千古美名。可见,顺应历史思潮的人,才能在社会的嬗变中成为传播新思想的领路人。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敲碎了多少尊孔复古的痴梦,也敲醒了迷茫中不知所措的“五四”青年。九十六年来,不忘初心为梦前行的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终于使东方睡狮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近年来,很多新生事物如洪波涌起,成为时代潮流。马云用他那“改变银行”的壮志,让支付宝走进我们的生活;天猫、淘宝则用它们的价格优势征服了万千消费者,讓“双11”成为人人参与的盛宴;更有微博、微信,刷新着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刷新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很多人仍心有余悸。当那朵蘑菇云从广岛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那略显恐怖的壮观是否让你心惊胆战?有人说,人类对原子核的研究与利用,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随着威力更强大的氢弹、中子弹的问世,令人畏惧的“恐怖平衡”已经在全世界建立起来。核爆,这个新生事物就像悬在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于是,面对这个新生事物我们犹豫不前: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吗?我们要让历史潮流在这里停滞吗?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难道你不曾看到一座座核电站拔地而起,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与温暖吗?难道你不曾享受过无须现金支付的便捷吗?难道你不曾看到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兴产业吗?难道你不想沐浴在新世界的朝霞中,去欣赏更绚丽的明天吗?
所以,每当朝霞绽放于残夜中时,去迎接它、拥抱它吧!秉包容之心,明辨是非;怀希望之心,迎接未来。且看沉舟侧畔,百舸争流;病树前头,必是万木争春。
名师点评
从商鞅变法到五四运动,从胡适、鲁迅到马云,从广岛核爆到“互联网+”,本文引证古今,跨越文史政商,始终围绕着思想进步、方式革新论述历史上和现实中新生事物带给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影响。文中既赞美了大量新生事物促进历史发展的伟力,又表达了对那些不可控的莫名力量的忧虑,情感真实而全面。文章最难得的是在以议论为主的语境中努力追求语言风格的变化,大量使用设问、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抒情色彩,使文章读来流畅生动。
(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