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根宝
2000年3月1日8时40分,一代宗师尹桂芳离开我们了,数以万计观众冒着雨、排着长队前去为尹桂芳先生送别,他们个个神情黯然,悲难自抑,场面感人肺腑。
尹桂芳先生是创造越剧史上殿堂级艺术的一代宗师,是中国戏曲界的一面旗帜,她是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的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系“越剧十姐妹”之一。中国戏曲评论家、剧作家李惠康如是评价尹桂芳:“中国越剧界100年才出了一个尹桂芳,这是中国越剧界和中国戏剧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越剧要在新世纪重新走向辉煌,那么研究尹派艺术、继承和发扬尹派艺术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尹先生在越剧发展史上的贡献之巨大,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是不可估量、无与伦比的,最值得人们世代去怀念她、品味她。
壹
尹桂芳,原名尹喜花,1919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龍潭村。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1940年初期,尹桂芳向绍兴大班和向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学习京剧艺术,吸取营养,在唱腔和表演上求新求精、自创一格,创造了风靡越坛、独树一帜的尹桂芳流派越剧艺术,受到越剧观众欢迎,成为越剧名小生。
1942年10月19日,尹桂芳开始越剧改革,与傅全香在龙门大戏院首演由张莎茵编导的新戏《戏粉飘零》,新布景、新场面。同年,推出了由欧阳编导的《新红楼》,这部戏可以说是越剧史上最早出现的贾宝玉形象。1943年,尹桂芳演唱的《贾宝玉哭灵》灌制了唱片,又成为首张《贾宝玉哭灵》的唱片。1945年,尹桂芳又将《红楼梦》搬上越剧舞台,成为尹桂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并灌下唱片,红遍电台。
尹桂芳对越剧的探索与坚持让她的越剧改革不断取得成功。在龙门大戏院演出时,尹桂芳对优秀的传统剧目《梁祝》作了精益求精的提炼,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当时在龙门大戏院尹桂芳和竺水招合演的《梁祝》已被尹迷和剧场同人一致公认:若演出新剧目效果不佳,即刻改演《梁祝》,冷清下来的剧场会立刻出现排队购票和场场爆满的情况。这的确令人惊讶!然而,就在这部戏常演不衰时,尹桂芳有了危机感。
当时担负主要舞美设计的仲美回忆道:“她们对‘新越剧的改革、对舞美的创新,更有新的发展,当时引起了电影界著名导演陈鲤庭、郑君里、应云卫、谢晋、黄祖模,以及高衡、田凯等先生的关注。他们先后应尹桂芳的邀请,专为《梁祝》等好几个名剧作导演,他们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在戏曲舞台上又有别具一格的创新,例如《梁祝》一剧,整个戏的艺术处理与一般不同,对舞台美术也要求另创风格,特别是最后《化蝶》一场戏,当祝英台跳入被雷劈开的梁山伯的坟墓后,顿时满台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着盛开的鲜花,天幕上霞光闪烁,彩云朵朵,这时由梁山伯、祝英台化成的一对彩蝶从地面的鲜花丛中冉冉升至半空而翩翩起舞,这一设想达到了预想的艺术效果。为了剧情需要,要搞这一场景还征得剧场同意,专门在舞台台板中心开了个一米半大小的洞,上面铺上活络翻板,台底下装了个升降机,演员站在下面可以升降自如。这样的舞台美术装置,在当时越剧舞台上,在剧场设施都很差的情况下算是个大胆的创举,因而得到观众的强烈反响和高度的赞扬。”
新中国刚成立,国家副主席宋庆龄组建“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为筹集“中福会”资金,宋庆龄亲自点名由尹桂芳、袁雪芬、徐天红三人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尹桂芳饰梁山伯、袁雪芬饰祝英台、徐天红饰祝远公。演出反响巨大,观众热烈响应,很快就筹集到了“中福会”准备所需的资金,这在当时也是一大盛事。
1946年2月,尹桂芳组建芳华越剧团任团长,致力于越剧革新,她邀请各路人才,健全编、导、演、音、美综合艺术创作机制,打炮戏为《沙漠王子》,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由于题材新颖,剧情奇特,又加舞台多彩,令人耳目一新。其中“算命”一曲,婉转动听、流传至今,且几代尹派传人代代相传,致使舞台常青。
为了挽救当时社会上失足青年,教育他们不要迷失方向,回头是岸,尹桂芳相继推出了时装戏《回头想》《如此青年》《秋海棠》《浪荡子》等一系列新编剧目,《浪荡子》中的“叹钟点”唱段长达一百一十六句,抑扬顿挫,引人入胜,脍灸人口。
尹桂芳在演出《浪荡子》时,天天爆满一个月之多,剧场两边都坐满了观众,后面又站满了没有票子的观众,场面之热烈,观众之热情,让尹桂芳十分感动。为了答谢观众们的热情,她带领竺水招、吴小楼、戚雅仙、赵雅麟、余彩琴、焦月娥等著名演员,每次在演出前,走下舞台,绕场一圈,向全场观众致意,近距离、面对面互动沟通,全场观众起立,拍手欢呼,热闹非凡,这种场面实是少见,这又是尹桂芳另一种创意。听老观众介绍,这种互动沟通的方式唯尹桂芳成功。尹桂芳和“芳华”风靡了整个大上海,“芳华”在轰轰烈烈中“横空出世”,并红红火火地迅猛发展。
1947年8月,上海越剧界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尹桂芳是领头组织者和实践者。为越剧事业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她放弃了筹办就绪的越剧电影《王孙公子》的拍摄(如拍摄成功,那将是越剧触电的第一次,越剧拍电影的第一人,越剧界的第一部电影),尹桂芳的这种精神令人可敬可佩,可歌可泣。因了这次义演,尹桂芳受到当时反动当局的种种迫害,让她精神上、肉体上受到严重伤害,被迫离开舞台去香港养病。
1948年,尹桂芳从香港回上海,先与王文娟,后与傅全香合作演出《双枪陆文龙》《浪淘沙》与《桃花扇》《鲁男子》等名剧,又轰动整个上海滩。由于尹桂芳的超群越剧艺术的魅力,使广大观众不再热衷于选举“越剧皇后”,而热衷于选举“越剧皇帝”了,并将这顶桂冠加冕到尹桂芳头上,这是众望所归的结果,也是十分自然的事,尹桂芳当之无愧。同年,出版《芳华剧刊——尹桂芳专集》。
1950年秋,尹桂芳由港返沪,重组芳华越剧团,让芳华旗帜再度飘扬。尹桂芳在艺术上向高层次探索与追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革新和突破,创造了一系列雅俗共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至今成为经典,如《玉蜻蜓》《英雄与美人》《梁祝哀史》《贾宝玉》《宝玉与黛玉》《屈原》《何文秀》《信陵君》《陈琳与寇承御》《李娃传》《光绪与珍妃》《沙漠王子》《回头想》《浪荡子》《鲁男子》《桃花扇》《杨宗保》《双枪陆文龙》《盘妻索妻》《江姐》《义救孤儿记》《沈香扇》《王十朋》《拜月亭》《秦楼月》《红色风暴》《红花村》《东海怒涛》《浪淘沙》《乱世春秋》等等。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西厢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芳华越剧团公演此剧时,由陈曼编剧,黄祖模、高衡导演,尹桂芳饰张生,许金彩饰莺莺,戴忠桂饰红娘,徐天红饰老夫人。演员都为著名演员,舞美、服装唯美是求,剧中唱词华丽,唱腔优美,风格典雅,深受观众的喜爱。尹桂芳的表演紧紧抓住角色张生最本质的东西,使他的情真意切尽情发挥,潇洒而不轻薄,显出其读书人高雅纯真的一面。尹桂芳准确传达角色内心活动,聪颖而不佻巧,体现角色心态的靴子功、扇子功,稳重而又儒雅,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个真诚追求爱情的张生,使得《西厢记》成为最能表演尹派艺术的代表性剧目之一。
《西厢记》在丽都大戏院连续客满130多场,观众达20万人次,在当时这出戏是越剧剧团演出中最轰动的一部戏,一些观众看了《西厢记》后,自觉地选择走上了文化工作的路,姚锡娟四姐妹就是一例。
1962年初,剧团到上海演出期间,尹桂芳抽空去拜访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尹桂芳说:“君里阿哥,有没有适合我们剧团演出的剧本,接下来我们没有戏演了。”郑君里说:“桂芳,不要急,前几天我和鲤庭(著名电影导演、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商量好了,决定拍摄越剧电影《西厢记》,由你和袁雪芬主演,你和雪芬戏路对头,表演上都注重内心的体现,由鲤庭亲自导演。”尹桂芳很高兴。
不过后来这件事“黄”了。原上海戏曲学院副研究员吴瑜珑著文说:“我看到过一个资料,当年准备筹拍越剧电影《西厢记》,拟邀请尹桂芳出演张生一角,尹桂芳提出,拍《西厢记》,芳华剧团的演员都参加,否则芳华剧团只能停演,这样会影响演员的生活。由于此事没有谈拢,《西厢记》没有拍成,这也造成尹桂芳终其一生都没有留下一部完整影像资料。也许,《西厢记》没有拍成,尚有其他原因。尽管这样,尹桂芳并没有为此事感到遗憾。在尹桂芳看来,与自己的创作团队在一起,这是远比一个人的名誉更为重要的……尹桂芳是伟大的。在她看来,艺术是她生命中的一切,为了艺术,她可以舍弃一切。个人永远是渺小的,只有和自己的团队在一起,才有自己的艺术天地。”
贰
1953年,尹桂芳在《宝玉与黛玉》中再演贾宝玉,赋于宝玉以活的灵魂,光彩夺目,无与伦比。1955年尹桂芳率领芳华越剧团带着尹派名剧《宝玉与黛玉》《屈原》,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计300多场,场场爆满,观众不衰,戏服调换四套,创下剧团演出场数最高的记录,轰动了整个文艺界。
同年5月26日,尹桂芳带了《宝玉与黛玉》《屈原》晋京演出,引起更大的轰动,对尹桂芳塑造的贾宝玉和屈原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众口一词予以赞扬。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同志专门召集首都戏剧界人士举行专题座谈会,在会上对尹桂芳的表演艺术大加赞赏;他说:“尹桂芳同志,作为一个越剧女小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深有体验,富有激情;而且又能运用自己高超的演剧技艺充分地表现出来,表现得准确、生动,使人感动,这是极不容易,非常难得的。她把贾宝玉演得活灵活现,又把屈原演得维妙维肖,如此演剧艺术的才能和水平,别说在越剧界是少见的,就是在整个戏曲界也是不多见的。”
在福建时期,尹桂芳多次演出《宝玉与黛玉》《红楼梦》,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观众誉为活宝玉、真宝玉。京昆大师俞振飞在一次座谈会上讲:“桂芳的戏我是一贯爱看的,她多年来吸收京、昆小生表演的长处,融化到自己的表演中去,如宝玉的上场,她吸收了京剧翎子生快步冲到台口亮相的形式。桂芳靴子功好,在后台叫着‘林妹妹,林妹妹,快步走到台上猛抬头,把宝玉此时此刻急欲要找到心爱的林黛玉的心态闪现在亮相上,观众印象自然深刻。我看过她1953年演的《宝玉与黛玉》,这次贾宝玉在艺术形象比以前丰满得多,特别是宝玉的逆反心态,表达的层次分明流畅。”
俞振飞又说:“尹桂芳演的贾宝玉稚气、秀气、才气、憨气萃于一身,相看俨然,晶莹彻透,至情至理,发扬于歌唱,渗透于手足,洋溢于耳目,直似曹雪芹笔下的‘泥涅儿,令人叹为观止。”又说,“尹桂芳的《宝玉哭灵》不用花腔,而人物感情曲曲付出,熨贴精当,其悱侧动人之意,深蕴饱含于平淡中,足见真实功夫,近世所绝少也”。
著名戏曲评论家李惠康说:“尹桂芳塑造的贾宝玉即以刻划人物性格为基础,通过抒情造意的途径,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是一种升华的艺术。”
1954年,尹桂芳参演“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的剧目为《屈原》,被称为十大红星一台戏,这是尹桂芳名剧中最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剧目之一,她从小生行当横跨老生行当,从演风流小生到演出古代杰出诗人,成功表现了屈原的豪放、潇洒、诗情、才略、抱负、孤愤以及忠贞,演得出神入化,维妙维肖,使人叹为观止。俞振飞大师评价尹桂芳为“刻画传神、深厚极致、余自愧莫及”。谢晋导演如是说:“尹桂芳的屈原不逊于金山,可与赵丹媲美。”赵丹看完尹桂芳的《屈原》后,立刻走上舞台,抱住尹桂芳转了几圈后,竖起大姆指对尹桂芳说:“你比我演得好,比我演得好……”著名京剧演员黄正勤则惊讶赞叹:“尹桂芳演的屈原等于俞振飞、马连良二位艺术大师的艺术融化在一起的艺术。”
1958年,拟与香港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越剧电影《信陵君》,由尹桂芳在《信陵君》中扮演智勇双全、气度不凡的信陵君。在60年初,也曾有過拍成越剧电影《信陵君》的计划,然又因故作罢,再成遗憾!
1959年1月25日,尹桂芳率领“芳华”离沪赴闽并安家落户。几十年来坚持不懈,不改初衷,这是何等难能可贵的壮举啊!“芳华”离开上海的代价不小:放弃了在上海创下的无与伦比的殊荣业绩,放弃了上海的如湖如海的尹迷观众。但尹桂芳选择到语言不通的非越剧可生根开花的福建去,并终于在八闽大地开出了越剧这朵绚丽的花朵。这就是尹桂芳先生一贯奉行的以“奉献为荣”的人生观,也是她始终身体力行的“立下宏愿,扎下深根,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最强有力的见证。
不过,上海观众怎舍得她离开?尹桂芳告别上海时,在火车站广场,出现了既轰动又悲壮的场面——那是1959年1月25日,原定日子是1月26日去福建的,尹桂芳考虑广大观众的情绪和安全,决定提前一天出发,并关照要保密,不能让观众知道。但是她哪里想到,当她带领61名演职员工连家属100多号人与前来欢送的文艺界同志及亲友握别时,不知从哪儿“闻讯”赶来的数以万计的观众竟然不顾天黑,冒着严寒,从全市四面八方自发前来与尹桂芳依依惜别,但闻满场全是欢呼着“尹桂芳”的名字,舍不得尹桂芳走的观众的欢呼声响彻广场两边。当尹桂芳在欢送的锣鼓中登上列车时,观众们哭着、喊着尹桂芳的名字。当她把身子伸出窗外时,又掀起了欢呼尹桂芳名字系列的高潮,欢呼声响彻云宵,在一片“你们要年年回来演出啊”的哭喊声中,尹桂芳也热泪盈眶,连连点头,并挥动手中的鲜花向观众惜别。此时激动异常的观众中有当场咬破手指书写血书的,有剪下发辫的,更多的是写纸条抛向尹桂芳所在窗口,更有甚者扬言欲“卧轨”不让列车起动……当列车在轰鸣中前进时,人群还在狂奔追赶列车,甚至有部分观众乘着列车和尹桂芳一起去福州。列车渐行渐远,终于上海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这样的数万人发自内心来车站欢送尹桂芳的轰动又悲壮的场面,令人感慨不已,一位艺术家受到这样的“待遇”,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写到这里,想起戏曲评论家李惠康常说的一句话:“观众是戏剧的命脉,没有观众,哪来戏剧”。
叁
1961年12月,尹桂芳率领芳华剧团首次回上海“娘家”,带来了尹派名剧《盘妻索妻》向上海观众汇报演出,在上海火车站下车时,同样受到数千观众的热烈欢迎。当时,虽然封锁了回娘家的消息,改了到上海的日期,仍有上千观众到火车站来迎接,弄得全团下不了车厢。上海观众听闻阔别三年的尹桂芳率团回沪公演时,他们冒着凛冽的寒风,早早地来到人民大舞台剧场门口排队购票,因限制每人购票两张,排的队伍越来越长,有的观众是带着棉被连夜来购票的,甚至有七位观众连续轮流守着排队购票,后来还把剧场的大玻璃门也挤破了。
1962年元旦,《盘妻索妻》按时公演,票价是一元二角。第一场幕前曲停,尹桂芳幕内一声叫头,观众即掌声雷动,两书童欢快跳跃着把梁玉书引出,她飘逸得快步上场,停顿亮相中极目四望,其俊美潇洒的形象倾倒观众,掌声一浪高过一浪,让在幕后的福建省文化局副局长惊叹:“乖乖,尹桂芳在上海是这样受欢迎的……”尹桂芳每场演得精神饱满,每一场演出都使观众如痴似醉。《盘妻索妻》在上海三个剧场共演出四个月,票房始终鼎盛,场场爆满。
越剧《盘妻索妻》整个戏的创作、导演、排练、作曲定腔、舞美设计等,都围绕着尹桂芳的演出而运作,排出的戏自然是正宗“尹派”戏了。在一次座谈会上,赵丹看了《盘妻索妻》后说:“尹桂芳真是越剧界的麒麟童(周信芳的艺名),唱做俱佳,尹桂芳嗓子多中低音,但唱得很有感情,韵味十足。做更是精彩,她舞台上不卖弄功夫的表演深切动人,她几十年演才子书生的精华,恐怕全用在塑造梁玉书的身上了。这样多情、善良、诚挚、体贴、风度翩翩的书生,我要是个女的也会深深爱他的。”说得大家哈哈大笑。崔嵬看后也说:“《盘妻索妻》在全国演过的戏曲才子佳人戏中,可算得上是个佼佼者。”著名影星夏梦专程从香港来沪观看尹桂芳演出的《盘妻索妻》后,提出要求与尹桂芳合作拍摄越剧电影《盘妻索妻》,也因种种原因未成,再成遗憾。
尹桂芳动听的唱腔、俊美的扮相、潇洒的台风、高雅的气质,把梁玉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语言和表情演得淋漓尽致,真正使观众如痴如醉,倾倒了几代观众。据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的一位同志透露,后来全国有七十多个越剧团体演《盘妻索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广州话剧座谈会上的讲话传到福建,文艺界深受鼓舞,周总理在讲话中讲到“戏曲也要演现代戏”,尹桂芳就带领全团投入排演现代戏的大潮中去。“芳华”排演《争儿记》,尹桂芳演生产队长李子良,脚穿球鞋,稚嫩浅薄,且飘飘然。接着排演《社长的女儿》,演中年农村干部社长。之后又主演《碧水赞》中大队党支部书记水生,《风雪摆渡》中的小三子,《枪伞》中的老爷爷等一系列现代剧目,被誉为福建梅兰芳的著名闽剧老艺人郑奕奏看后,在八一礼堂门口大声说:“尹桂芳真是表演奇才,她演的老爷爷哪有一点贾宝玉、梁玉书的影子!我从心底里敬佩她。她古装戏、现代戏,男、女、老、中、少都能演,演得都很出色,实在是个奇才啊!”这期间福州市掀起了争看尹桂芳戏的热潮,每演一个戏,尹桂芳扮演的角色又都出乎观众的意料,个个人物都形象迥异,各具特色,观众非常喜欢。
1965年演出的《江姐》是尹桂芳为福建军民献演的现代戏,反串旦角,扮演的是“红岩上红梅花开”的江姐。
尹桂芳是1960年5月入党的,她以共产党员的标准带领全团排练《江姐》,更以共产党员的精神去努力塑造革命烈士共产党员江雪琴的高大形象。《江姐》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江姐形象光彩照人,庄重刚毅,形象丰满,观众空前踊跃,且好评如潮。《江姐》在人民剧场、文艺影剧院、八一礼堂连续演出了一百三十多场,观众达十万以上人次——要知道,那时的福州是只有几十万人口啊!足见尹桂芳演技超群,出类拔萃,令观众佩服。《江姐》是尹桂芳在福建排演的最后一个戏,这给她艺术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肆
在十年浩劫中,尹桂芳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惨无人道的迫害,致使她在劫后逢春时半身不遂了,再也不能为广大观众登上她视为生命的舞台了,广大观众再也无缘欣赏尹桂芳出神入化的藝术了,这对尹桂芳来说是何等残酷!对广大观众与中国戏剧又是何等遗憾!
演员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登台演出的能力被剥夺,然尹桂芳却把这种莫大的痛苦转化为对越剧事业的追求与后人无私的爱,并由此不遗余力授人以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尹派弟子并傲立于越剧舞台上。体现了尹桂芳这种“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人”的异乎寻常的艺术家情怀,这就是尹桂芳艺术,这就是尹桂芳精神。
1979年,为研究和继承发展“尹派”艺术成果,促使越剧进一步繁荣壮大,由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越剧院联合在“上海文化广场”举办了“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盛况空前。这是全国第一次以政府行为用演唱会的形式,为一个个人流派举行的专场演出。许多观众排了几天几夜的长队,仍然是一票难求,尹先生那时行动不便,说话困难,却为何还是那样有魅力?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和轰动大大出乎主办方的预料,难以想象。上海电视台还进行了直播。
这里与读者分享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开场前有位坐着轮椅的残疾老太太在家属陪同下来到后台,央求工作人员说,我没有买到演唱会的票子,能不能让我见一见尹桂芳,我就满足了。当尹先生闻知以后,二话没说,支着拐杖,来到老太太面前。这位老太太激动得不知从何而来的一股神奇的力量,从轮椅上站了起来,要向尹先生下跪了。尹先生竟也下意识地扔了拐杖,颤巍巍地上前将老人扶起……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两个颤巍巍的老人共同站立到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正如戏曲评论家李惠康所说:“尹桂芳拥有观众的质和量,在越剧界是无与伦比的,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了,艺术家的伟大是拥有观众的伟大。”“尹桂芳的升华艺术的美和魅力,也是她‘拥有观众的伟大的美和魅力!”
此后,由于文化部门的推崇和重视、文化名人及专家的赞叹和钦佩,以及广大观众的爱戴和敬仰,对尹桂芳艺术的整理、研究工作拉开了序幕,各种研究成果包括书藉、画册的出版,举办流派演唱会、研讨会和座谈会等,盛名和殊荣相继而来。这是民心所向和众望所归,尹派艺术独一无二的芳绩留下了永垂不朽的遗泽。
1980年,由尹桂芳自己配录的《尹桂芳和她的舞台艺术》电视纪錄片拍竣,弥补了尹先生没留下音视影像的不足。不过,她本人所特有的那种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声华、精采、意象、气场、灵气和神韵等升华艺术,却是无法再现也是传人所无法取代的,这不能不成为一种莫大的遗憾!
1986年,在福州“湾台大戏院”举办了由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省电视台、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海陕两岸电视台和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等七家单位联合主办的《越剧尹桂芳流派广播电视演唱会——庆祝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成立四十周年》,并向全国直播。在这个演唱会前,观众一再热情的要求,希望她在演唱会上能登台演出,满足观众的愿望,尹桂芳先生二话没说,克服行动不便、身体有病、开口困难等一系列困难,坚持登台演出。病中的尹老师和傅全香及众弟子,演出尹派名段《沙漠王子·算命》;她又和戚雅仙合演了《屈原·问天》名段;并和10位尹派弟子合演尹派名段《何文秀·访妻》。在演出时由于不能站立着演,尹老师将脚绑在铁棍上,压着脚背,站着演屈原。她这种为艺术而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全场的热烈掌声,有的观众含着感激的眼泪看着演出,对尹桂芳老师的这种精神表示敬佩。
同年,由连波主编的《尹桂芳唱腔选集》出版。1989年12月由上海尹派知音俱乐部为尹桂芳举办从艺60周年的《尹派知音联欢会》在上海船厂隆重举行,邀请了上海越剧界知名人士。出席活动的有吴小楼、戚雅仙、徐天红、庞天华及弟子尹小芳、尹瑞芳、筱桂芳等一起同贺,同时上海尹派知音俱乐部成立。群情之高涨,场面之热烈,非同一般。
1994年春末夏初,在新昌县府举办的《尹桂芳表演艺术研究研讨会》上,原浙江省文联主席、戏曲剧作家顾锡东先生有一段精彩发言:“尹桂芳比美男子还要称得上美男子……尹桂芳扮相俊美,身段漂亮,台风优雅,气质清秀,这样的女小生在观众心目中最为理想,最为欢迎。尹桂芳为越剧艺术奋斗一生,以其技艺功底之深厚,以其创造才华之悟性,以其锲而不舍之毅力,在继承中出新,在创新中求变,老戏新戏俱上,古装时装咸宜,塑造了许多不同的艺术形象,演一个,像一个,成一个,而当年之所以‘万人空巷看桂芳;特别是因为她创造而不断丰富了尹派唱腔艺术,那真是具有说不尽的迷人魅力,迷其轻柔,迷其甜糯,迷其哀婉,迷其回肠荡气,迷其韵味无穷……而这声情并茂的一切,皆自然贴切于深化刻画越剧艺术的男性美,越剧女小生的拿手好戏,尹派艺术自成典范。”
顾锡东出访日本,回来后说:“日本有些著名艺术家被称之为‘国宝级艺术家,我们的尹桂芳就是中国的国宝级艺术家……”这是顾锡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述的一段感言。
在1994年中国越剧小百花节演唱会上,尹桂芳荣获文化部艺术局颁发的“突出贡献艺术家”荣誉证书。
1995年,李惠康编辑的《一代风流尹桂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章以对尹桂芳艺术的评析、记述、薪传和掇拾等分门别类,各自成册。本书由中国戏剧协会副主席刘厚生先生作序,上海著名书法家赵冷月先生题写书名。此书的出版引起了轰动,书很快就售馨。
1995年,由美国林肯中心、纽约文化局和美华艺术协会授予尹桂芳“第十七届亚洲最杰出艺术金奖”。
1996年,正逢“芳华”建团50周年,有关方面提出要为尹桂芳举办从艺70周年及“芳华”50周年的庆祝活动。在征求尹桂芳意见时,被她拒绝了。尹桂芳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对党没有什么贡献,活动就不要办了……”后来,“芳华”决定出版“纪念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成立50周年纪念画册,李惠康在画册中发表《尹桂芳和尹派艺术世界》一文,备受关注。
1997年,《尹桂芳和尹派艺术世界》出版,一篇篇文章均出自尹派弟子和尹派知音们对尹桂芳舞台艺术的切身感受和亲切回忆,篇篇饱含对尹桂芳的深情、厚意、爱慕和敬仰。
1998年,傅骏主编的《尹桂芳舞台生活写照》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广大尹迷观众竞争购买,并排着长队以求得尹桂芳先生的签名而兴奋不已。
电影导演谢晋在扉页上录下了尹桂芳自勉铭:“我爱桂花,我要像桂花一样,保持自身纯洁。在秋风中傲然开放,用清新的芳香给人们以愉快。”并赞尹桂芳曰:“尹桂芳同志从旧社会到新社会,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她是我创作、拍摄《舞台姐妹》时,记忆中留下最美好的生活原型之一,她为越剧艺术贡献出了毕生的青春年华,她贡献了很多很多,她获得的却是很少很少。这是她作为一个人民喜爱的艺术家真正的价值。向尹大姐学习!”
2000年3月1日早晨,81岁的越剧艺术家尹桂芳在与病魔长期搏斗36年后不幸医治无效,驾鹤西去,永远离开了她一生所钟爱的越剧事业,离开了几十万热爱她的观众。尹桂芳的仙逝惊动了上海、福建,人们奔走相告,泣不成声,悲痛万分,上海无数越迷、越剧界人士和全国文艺界知名人士用各种方式深切悼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国宝级艺术家。3月10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办的“人民艺术家尹桂芳先生告别仪式”,吊唁大厅被挤得水泄不通,文化部的领导、戏剧界知名人士、尹桂芳生前好友、热心的上海越迷以及从海内外闻讯赶来的尹迷数以万计,他们排着长队前来与尹桂芳诀别,人人神情黯然,悲难自抑,雨水和泪花交流,爱心和哀思并存,场面十分悲壮感人,可歌可泣。
2000年8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率领省委有关领导部门负责同志前往“芳华”进行考察调研后,决定为“芳华”做四件事:一是建造两座家属宿舍,二是新建芳华越剧团8层办公大楼,三是建造“芳华剧院”,四是决定在“白马河”与“芳华”之间为尹桂芳建造一座“桂芳桥”,习近平亲自书写“桂芳桥”桥名。这是对尹桂芳和“芳华”的高度奖赏。
2001年3月,福建省授予尹桂芳“人民艺术家”称号,这是众望所归的结果。据笔者所知,被批准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屈指可数,比如1953年,中央文化部批准齐白石为“人民艺术家”称号;北京市批准老舍为“人民艺术家”称号;中央文化部批准常宝堃为“人民艺术家”称号;2004年国务院批准常香玉为“人民艺术家”称号。
2008年,尹桂芳创立的“尹桂芳越剧流派艺术”被国务院批准为“尹派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福建省皇天陵园职工投资100万元,划出100平米为尹桂芳建造“尹桂芳纪念园”并举行了开园仪式。2014年,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为尹桂芳出版《尹桂芳唱腔精选》,同年上海尹派知音俱樂部为尹桂芳出版《越剧皇帝尹桂芳艺术资料荟萃》一书。2015年上海尹派知音俱乐部举行了“纪念尹桂芳老师仙逝15周年”追忆活动。2016年10月7日,福建省芳华越剧团隆重纪念“芳华”建团七十周年,出版了《纪念“芳华”70周年》精美画册;同时,创办的“尹桂芳陈列室”和“尹语”小剧场双双揭幕。“尹桂芳陈列室”是全国首个越剧宗师陈列室,芳华团长黄国庆表示:“尹桂芳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越剧尹派艺术”,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实物资料,并在‘芳华的陈列室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让所有人在看到这些珍贵物品的时候,能够记忆起尹桂芳先生留下的精神遗产,‘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朴实无华,永久受用。”
用黄国庆团长的话作此文的结束语:“尹派,是中国越剧一面耀眼夺目的旗帜;尹派,是中国越剧一艘勇立潮头的航船;尹派,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金库。”
永远的尹桂芳,永远的尹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