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研究“浙派语文”的发展史,其关注范围就无法脱离浙江各地域的语文教育史。以“越派语文”的发展渊源的梳理为例,可以深入发掘出浙江各地的语文史迹和相关人物的重要功绩。总之,对“浙派语文”的深层拓展有赖于对地域各语文流派的深究细析,从而丰富浙派语文的研究。
【关键词】浙派语文 越派语文 地域 教育
称母语教育为强国固邦之大业,振兴民族之盛事,当不以为过。语文教育便是中国的母语教育,这与语文独特设科才百年历史无关。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教育活动中,语文教育一直属于基本内容,处在重要的根基位置。
浙江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称文化之邦。它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且被誉为世界东方文明兴起的地方,在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上,自然占有光辉的一页。从中,“浙派语文”的形成,犹如水到之渠成。
在浙江10.18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因有各个地域的教育发展,才集聚成为“浙派语文”的万丈光焰。研究“浙派语文”的发展史,目光就无法离开浙江各地域的语文教育史。2016年下半年,“越派语文”的研究进程,仰越地有识之士的协力同心而加快,经辛勤筹备之后,“越语文”陈列馆终于落成开馆,这不仅是绍兴语文界、教育界乃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也为“浙派语文”的研究发展丰富了内涵,拓展了外延。
“越语文”根植并孕育于生养的越地。它是“越文化”的重要内涵,又是“越文化”借以保持、传承和发展的载体。对此,由笔者撰写的“前言”,基本上概述了“越语文”的发展渊源和建馆的动机、过程——
稽山镜水,秀自远古;教诲造化,生息越民。唯此遂有“名士之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中得母语之绵延传递,自不待言。
语文堪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书教化,开启人生智慧;薪火相传,延续民族精神。勾践复国,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教育成强国之本;越地灵秀,历晋迁豪族、宋聚士人之盛,文化集八方英才。古代语文,文史哲理,无所不融:王充、王羲之、王阳明……立学千秋,与语文息息相关;陆放翁、张岱、章学诚……书香万世,借语文口口传诵。近现代,《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叔侄惠播八方。绍兴师爷忙为幕府,闲教学馆,名闻遐迩。戒珠寺旁,刘宗周建蕺山學派,出黄宗羲、祁彪佳、王毓蓍、李慈铭等硕士,领一时之风骚;白马湖畔,经亨颐创春晖中学,集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名师,建传世之功业。更有剡山书院之蔡元培,绍郡中西学堂之鲁迅,大通学堂之秋瑾……建国之后,教育大业开创新纪元:九年义务,鲁迅故乡不再文盲多;名校办集团,现代教育,均衡发展,旨在核心素养;立校先立师,语文教坛,新秀辈出,专家学者成阵。“越语文”之成就卓著、风格峭拔,全凭勤谨、涵蕴、大气、理性。
时处昌乾,岁在盛世,有语文界同人感慨“越语文”之诗书教化,弦歌不辍,遂生建馆之议。念历史既往,感语文之恩泽;文脉相传,仰先师之懿范。为继承祖业,弘扬先贤,亟盼来者踵事增辉,更添华章。
“越语文”陈列馆在柯桥区教育局领导和当地政府的关心、帮助下,设置在钱清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钱东校区内,占地约150平方米,馆内设方形陈列柜9张,书橱式陈列柜共分60格,图文展出面积约180平方米,涉及古代和近现代语文人物45位,当代语文专家、特级教师、名师35人,教坛之星数百人。展示的全部文字由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前系主任王松泉教授撰写。
陈列内容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越语文渊源沃土”,分“渊源:越地名士学识滋养”“沃土:越地名校教风熏染”两大类。前者列举并简介的语文人物有:王充、嵇康、谢安、王羲之、谢灵运、贺知章、范仲淹、陆游、朱熹、王守仁、徐渭、刘宗周、张岱、黄宗羲、吴楚材、吴调侯、章学诚、蔡元培、徐锡麟、秋瑾、经亨颐、陶成章、李叔同、鲁迅、刘大白、马寅初、许寿裳、马一浮、马叙伦、夏丏尊、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范文澜、阮真、胡愈之、罗家伦、朱自清、周恩来、魏金枝、柯灵、金近、吕型伟等。后者对越地著名的学宫、学塾、学院、学校予以推介。第二部分是“‘越语文风味胆识”,分“越风勤谨”“越味涵蕴”“越胆大气”“越识理性”四个方面,归纳并提炼了“越派语文”的群体人格、学格和艺术风格,所涉及的以当代为主的优秀语文人不下40位。第三部分是“‘越语文群星璀璨”,列举了中华语文网公布的“全国语文大家”名单中的绍兴人:蔡元培、夏丏尊、朱自清、斯霞、吕型伟;“全国语文名家”名单中的绍兴人:王松泉、周一贯;“全国语文名师”名单中的绍兴人:王崧舟、董建奋、陶月梅、陈丽君、李文泉、洪志明、金明东……陈列馆还分别列举了“越语文”教坛“小学之星”“中学之星”等上百人。同时,又用陈列橱、陈列柜展出大量专著、刊发论文、手稿、自编教材、课题方案、备课笔记、卡片、光盘、荣誉奖章、证书等实物数千件。目前,征集和扩充陈列品的活动尚在进行中。
浙江绍兴的“越语文”是如此辉煌!其实,浙江其他地区的语文大业,也一样风采非凡,各具特色。“浙派语文”集各地域成果之大成,可见各地域语文史迹的深入发掘和研究,也是“浙派语文”深层拓展之必要条件。
若以教育机构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已有相应的教育机构来振兴国家。东汉建武十一年,上虞县境内已有书馆,王充“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东汉和帝在位期间,吴会地区“习经者以千人数,道路但闻诵声”,说明当时学校教育已比较兴盛。东汉后期,在天台县(台州地区)建有高察读书堂。西晋太康年间创建平阳县学宫,东晋太宁年间创设永嘉郡学(均属温州地区)。南齐时在龙游有蒙山精舍(衢州地区),它是有史书记载的浙江最早的书院。至唐代,在当时的湖州、明州、越州、衢州、处州已设有州学,在富阳等8县设有县学,并在寿昌(建德)设有青山书院,在象山(宁波地区)设有蓬莱书院等等。北宋时浙江境内的11个州已普遍设有州学,65个县中有59县已设有县学,书院更有所发展。至南宋进入教育兴盛时期,杭州相继建立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画学、医学等中央官学。太学先后存在130多年,在校学生多时达1600余人。建炎二年,孔子第48代孙建家庙于衢州,使衢州成为孔氏南宗圣地,极大推动了儒学在江南的发展。县学增加到65处,在51个县内设有书院近190处。明清时代,浙江沿海的区位优势,使其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对外交往较多,西学东渐使教育更加兴盛。民间普遍设立社学。清沿明制,继续尊经崇儒,在地方仍设府、州、县学,并以社学、义塾和私塾作为补充。鸦片战争后外国教会相继在浙江办学。教会学校的大批出现虽是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但也为浙江近代新式学堂的兴起提供了可借鉴的形式。
浙江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灿若群星的教育人物。东汉初有著名教育家王充,晋迁豪族至江南一带,使中原文化濡染浙江。唐代郑虔在台州兴学,五代时吴越国钱镠保浙,又先后推动了浙江教育的进步。北宋范仲淹在浙地任职兴学,以杜醇为首的“四明庆历五先生”得王安石之赞扬“学行宜为人师者也”。永嘉王开祖在东山书院讲学,授徒数百人,成为永嘉学术的开山祖,居“永嘉九先生”之首。南宋迁都临安,浙江成为京畿重地。朱熹多次在浙江各地书院讲学,影响深远,至今在缙云县独峰书院、东阳县石洞书院等地还留有他所题匾额或摩崖石刻手迹。明州淳熙四先生,永嘉学派的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与金华学派的吕祖谦、唐仲友、陈亮等都以聚生讲学、传授母语文化为己任。到了元朝,又有金履祥、许谦、程瑞礼、陆正、韩性等卓然独立之士,为一代宗师,讲学甚广,流泽深远。大儒刘宗周、朱之瑜、黄宗羲等陡起,加之刘璈、孙熹、阮元、林启等一批地方官热心办学,促使浙江教育日益发达。民国时期,陈汉章、刘绍宽、张元济、蔡元培、章炳麟、王国维、陈望道、蒋伯潜等耆宿名流、文人学者仍为数众多。据统计,当时担任中央教育部正副部长的浙籍人氏就有23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解放,随着教育建设的发展进步,语文界的名人高师自然也是与时俱进,各有所成。所以,我们对“浙派语文”的研究,离不开对所属各地区的诸如杭派语文、越派语文、甬派语文、金派语文、衢派语文、瓯派语文等语文流派的深究细析,就如同“越语文”陈列馆所发挥的作用一样,由此拓宽深入,可达到更为丰富、更加灿烂的境界。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