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皮考克文化经济学思想述评

2017-06-11 01:28:50周正兵
关键词:艾伦表演艺术

周正兵

[摘要]艾伦·皮考克在文化经济学的影响在于,他以独有的方式将经济学理论与自己的文化爱好、管理与咨询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后者在增加其文化经济学理解的同时,却丝毫没有影响其经济学的专业精神。他的代表作《打赏艺术:文化、音乐与金钱》就是如此,这部作品将作者的经济学专业精神,与其艺术领域的经验及思考天衣无缝地链接起来,成为后世竞相赞誉甚至模仿的经典之作。在其长达50年的文化经济学学术生涯当中,他不仅塑造与建构了这个学科的基本话语体系,如文化领域财政资助的合法性、公共传播的经济学理论等基础性问题,以及表演艺术、遗产等专门领域的经济学问题;而且开拓了诸多有待开发的学术富矿,如文化资助的方式、文化领域的有效竞争等等。

[关键词]艾伦·皮考克;文化经济学;表演艺术;BBC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7)01000707

《每日电讯》在艾伦·皮考克的讣告中这样写道:“艾伦·皮考克爵士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他在战争时期曾经登上U型潜艇,而在和平时期他则担当艺术与BBC的说客。”[1]作为一个经历丰富、影响深远的人,要想用一句话总结其一生实在不易,而《每日电讯》的导语无疑是我目前所见最为中肯的总结。饶有趣味的是,虽然艾伦·皮考克爵士本职工作是经济学教授,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具有影响力的财政学家,但是,导语却花了大量篇幅说其业余行为,文化艺术的说客,或者更准确地说,文化经济学家。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另外一种事实,作为一个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的超级粉丝,他在其爱好的领域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国际文化经济学会授予其荣誉会员(1996年),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学者。不过,多少有些遗憾的是,国内的文化产业学界几乎没有听说过艾伦·皮考克,更不用说其名著《打赏艺术:文化、音乐与金钱》,[2]因此,本文多少有些补课的意味。

一、其人其事

与其他早期的文化经济学家一样,皮考克毕生对艺术有着执着的爱好,他甚至将音乐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而经济学只是一种次优选择,好在作为经济学家,他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所谓帕累托最优,所以,他也能安然地接受经济学家的职业身份,只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与艺术相关的事项。所以,回顾其生平最好抓住艺术这条主線,正如他在《打赏艺术:文化、音乐与金钱》中所做的那样。

1922年,皮考克生于纽卡斯尔郊外,出生后不久就随其当大学老师的父亲举家迁至苏格兰的邓迪,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即便是在那个偏远的小城,皮考克却令人有些惊讶地接受了最好的音乐教育,他的父母花费不菲购买了一架钢琴,这让邻居大跌眼镜,不过皮考克却因此养成了对音乐的毕生兴趣。在童年时期,音乐似乎成为其最大爱好:不仅家里有音乐教师,教授其钢琴与读谱;学校有乐队,可以让其崭露头角;而且城市中还常常有顶尖的巡演团体,让其有机会接触一流的音乐。这些经历不仅培养了皮考克的音乐素养,而且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艺术领域的公共政策应该更多聚焦于教育而非生产,唯此才能改变艺术需求,从而重建市场均衡,这几乎是其一生秉持的有关艺术的市场化理念。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对于将要进入大学的皮考克而言,迫切的问题是,他未来的人生目标是音乐家,还是只是个音乐发烧友(musical snob)。与此同时,他的父母也发现,皮考克由于痴迷音乐而导致数学成绩下滑,因此,他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其前途,他们找到一位同事就其音乐前途做了一个评估,结果是“不要你的儿子登上舞台,皮考克女士”。这对于皮考克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音乐界少了一位音乐家,但是,经济学界却因此多了一位经济学家,更重要的是,文化经济学又多了一位旗帜性的人物。

在成为圣安德鲁斯大学学生不到两年,由于战争原因,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参军,由于精通德语,他被派到海军情报部门,并由于出色表现而获得铜十字英勇勋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在战争期间,其音乐爱好多少有些中断,不过音乐仍然是其灵魂的伴侣,特别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音乐无疑是一剂重要的心灵安慰剂。战后,皮考克追随爱妻来到伦敦,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不仅聆听并结识了许多音乐大师,而且也重拾爱好,成为伦敦经济学院乐团的指挥,其对音乐的理解与演奏能力都有大幅提升。其后,他虽然辗转爱丁堡、约克等大学,但是音乐始终是其最爱,并开始以其经济学家的身份来思考艺术的经济学问题,撰写了文化经济学的首篇作品《公共资助与音乐》(1968年)。[2]23-31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皮考克的自由市场经济学思想逐渐成熟,并为其赢得了不少的社会声誉与职位,如白金汉大学的副校长(1983—1984年)、英国工业部的经济顾问,当然也包括苏格兰艺术委员会主席(1986—1992年)与英国艺术委员会委员。对于这个阶段的经历,《每日邮报》的讣告有着很好的总结:“作为一位旗帜性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他在所谓‘文化经济学——艺术、遗产与广播——领域的真知灼见,让其在过去50年间深陷有关艺术资助的各种纷争之中。”[1]其中最为著名的纷争有二:其一,他于1970年接受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委托担任主席,研究英国管弦乐队的现状与对策,不过其报告与建议被委托方拒绝,其原因在于其自由市场的主张与关闭两家管弦乐队的建议,彻底惹恼了委托方与相关利益团体;其二,1986年,他接受撒切尔政府委托作为主席,就BBC资助展开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皮考克会遵照撒切尔夫人的理念,推动BBC的市场化,将广告作为其收入来源,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报告仍然建议将收视费作为收入来源,这多少令当时的执政者有些不悦,不过BBC的收视费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虽然,皮考克作为政府顾问的这两次经历并不太完美,或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经济学家作为政府雇佣的“灭火枪(fire gun)”并沒有实现委托方所预期的使命,不过其自由市场主义的理念倒是由此而为世人所知。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苏格兰人,他是其苏格兰前辈——亚当·斯密的忠实拥趸,他这一辈子始终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配置资源的最好手段,即便是在文化领域。

二、表演艺术:“成本病”及其解困之道

众所周知,文化经济学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表演艺术领域,其代表作就是威廉·鲍莫尔的《表演艺术:经济学的困境》,而皮考克作为文化经济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并留下不少精品力作。不过,由于皮考克的音乐偏好,其研究领域更倾向于音乐,而不是戏剧。皮考克最早的音乐经济研究始于1968年,并持续终身,其研究的范围包括音乐行业现状的统计描述、鲍莫尔成本病理论的批判、音乐行业的困境与出路、音乐资助政策等诸多领域,其很多提法开历史先河,很多结论至今仍发人深省。受篇幅所限,本文仅就其对鲍莫尔成本病的批判予以分析,因为他挑战了成本病理论,并引发人们重新思考音乐行业的问题与出路。

正如威廉·鲍莫尔所研究课题的委托方,二十世纪基金会主管奥古斯托·赫克歇尔(August Heckscher)所言:“解决问题的首先步骤是了解问题,如今的美国民众拥有巨大的财富,对那些魅力无边且社会价值明显的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不希望艺术机构始终处于未经研究的不确定状态。”[3]于是,威廉·鲍莫尔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表演艺术机构的财务问题,并揭示这些问题对于美国艺术未来发展的意义”,便有了文化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表演艺术:经济学的困境》以及“成本病”这个天大的“发现”[4]。无独有偶,作为其伦敦经济学院曾经的同事,皮考克也面临着同样的任务,他于1970年接受英国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的委托,承担英国管弦乐队调查项目,并成为英国表演艺术现状研究与政策分析的开山之作。不过,皮考克所做的研究要迈过的重要难关正是鲍莫尔的“成本病“,因为课题的委托方深信“成本病”,并将其作为争取政府资助的重要法宝,而皮考克只是由于其经济学的声誉而充当政客的“灭火枪”而已。不过,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市场主义者,一个严谨的经济学者,皮考克显然没有被“成本病”理论所俘获,而是基于實证的理性研究来挑战“成本病”。

成本病的理论基础是 “非均衡增长模型”,即经济活动可分为“进步部门”(工业部门)与“停滞部门”(服务业部门),其中“停滞部门”,如表演艺术的生产率无法随技术创新或者规模经济而上升,而其工资率却与“进步部门”保持相同水平,这必然导致成本的不断扩大,而导致成本病。[5]皮考克则通过实证研究质疑其论证逻辑及结论:其一,表演艺术并非“停滞”,艺术家的创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率,而且表演艺术本身也由于技术革新而变化,例如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接受音乐的渠道再也不局限于剧院;其二,关于艺术家工资水平同步增长的结论应当存疑,最起码皮考克所主持的英国管弦乐队调查项目的结果表明,艺术家的工资水平并非同步增长,而是略有下降;其三,有关两个部门产出相对稳定的假设并不可靠,因为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以来,服务业的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两个部门之间的生产要素在不断流动。作者进一步分析道,即便鲍莫尔的论证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表演”概念随着时代变化需要重新界定,如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观众无需到现场看戏,“表演”的概念也随着发生变化,这正如“由于安全剃须刀的发明,使理发店转型为美发师”。[6]作为表演艺术的爱好者、洞察者与管理者,皮考克对表演艺术领域的现状与趋势了如指掌,他总是能够在看似逻辑严谨的抽象分析之中觅得缺陷,特别是理论模型与现实的悖谬之处,如新技术给表演艺术带来的新变化、艺术家工资水平略有下降等等,因而能够避免人云亦云,而是自己去寻找答案。

“普遍的看法是,‘鲍莫尔的成本弊病认为表演艺术依赖财政而不是服务的直接销售,这个观点已经蔓延开来”。[6]也就是说,由于成本病的根源在于表演艺术的生产率无法随技术创新或者规模经济而上升,这是明显的市场失灵,按照福利经济学的看法,财政补贴是弥补这种市场失灵的重要做法,对于鲍莫尔所得出的、被广泛传播与接受的这种观点,皮考克也深表怀疑。首先,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皮考克始终坚信市场应该是配置资源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任何解决表演艺术问题的手段都应该着眼于恢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基于此,他从生产与消费两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就生产角度而言,表演艺术的生产者应努力在不损害审美纯度(aesthetic purity)的前提下降低其生产成本,特别是单位产出的生产力投入成本。[7]例如,作曲家不能只顾自己的艺术声誉,而不顾及市场,应该多生产那些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努力吸引消费者,实现供需平衡;表演艺术机构也可以走出音乐厅,到繁华的街区、空旷的公园去,多生产满足低端市场(downmarket)的产品,这样就能够通过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就消费的角度而言,“艺术消费倾向的改变能够提高艺术产品与服务的消费”。[8]在皮考克看来,如今表演艺术领域的市场失灵,或者更准确地说,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于这种具有外部性的产品的消费意愿不足,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长久之计在于提升消费意愿,从而使供需双方能够在更高层次实现均衡,最终在重建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基于此,皮考克认为,公共财政资助艺术的唯一合法性方式在于补助艺术教育,提升艺术消费意愿,除此之外的任何选择,特别是对生产的补助都是有问题的。

其次,作为英国著名的财政学家,皮考克深知财政资助的集权性及其弊病。他首先从英国艺术委员会的财政资助现状分析入手,在他看来,艺术委员会的资助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资助集中在音乐领域,尤其是歌剧;其二,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伦敦地区,其中40%用于戏剧上的支出全都集中在伦敦;其三,财政支持幾乎全部提供给演出机构,作为降低门票价格的手段。[6]而这种高度集权的做法必然导致垄断,如行业与区域的垄断,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垄断必然剥夺消费者自主权,即消费者无法通过消费行为表现其意愿与偏好。这样的话,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就会失效,政府将成为艺术市场的垄断者,这在一个自由市场主义经济学家的眼中无疑是一种灾难,也是皮考克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的。因此,他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其一是短期的方案,即将财政补贴的对象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其二是长期的方案,即通过艺术教育等手段改变人们的偏好,从而重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对于后者前文已有分析,这里仅讨论短期方案,也就是经济学界所称的消费券方案。

在皮考克看来,这个方案的优势在于:其一,将财政资助的决策权从集权的中央机构,如艺术委员会,转移至分散的消费者个体那里,这有利于解决文化领域资助的不公平问题;其二,艺术机构不再通过取悦艺术委员会而获得资助,而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依靠自身的产品质量去争取消费券,这有助于推动艺术机构按照市场规律运作。[9]皮考克不仅从理论上支持消费券方案,而且其所主政的苏格兰艺术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就实施这种方案,推出了“青年苏格兰卡(Young Scots Card)”。苏格兰艺术委员会向苏格兰境内所有16~25岁的公民发放“青年苏格兰卡”,每位领卡者只需交纳每年5镑的费用,就可以从那些与苏格兰艺术委员会合作的艺术机构那里获得折扣,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消费券模式。皮考克分析道,这种模式对纳税人而言无疑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因为无论是宣传,还是与相关机构谈判的成本都极其低廉,而且对于艺术机构而言,它们的上座率不可能百分之百,因此,这种差别定价会为其争取更多的消费者,当然也为其培养了未来的观众。[2]124当然,消费券模式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消费券的可转让性与发放对象、方法以及标准等问题,皮考克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不过作为一个自由市场主义者,皮考克明知消费券也只是一种次优选择,他就是不愿意看到消费者主权的丧失,或者说,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失效。无独有偶,笔者曾于2015年访学苏格兰,就曾亲历由格拉斯哥生活(Glasgow Life)所发行的儿童卡(Kids Card),该卡通过义务教育系统或公共文化机构,向所有学龄儿童发放,所有持卡人可以在政府合作文化机构获得一定程度的折扣,这其实也是典型的消费券模式,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其与皮考克的自由市场主义的内在精神联系,或者说是皮考克留给苏格兰的精神遗产。

三、BBC:“有效竞争”及其实现方式

如果说,表演艺术是文化经济学研究的一座富矿,威廉·鲍莫尔从中发掘了“成本病”概念,并成为文化经济学的鼻祖,那么,公共广播则是文化(或者媒介)经济学研究的另外一座品质更优的富矿,科斯从中发掘了“科斯定律”,并开创了制度经济学派,他本人更是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科斯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年轻同事,皮考克由于偶然的机缘——接受撒切尔政府委托调查BBC收视费问题——而成为公共广播政府规制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旗手,皮考克委员会有关BBC的调查报告被视为这个领域绕不过去的经典,至今仍然影响着BBC制度。

众所周知,BBC前身是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是一家商業性质的广播公司,而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是一家公共广播公司。BBC成立于1922年,是由6家主要的无线电制造商共同出资设立的商业性广播公司,其经费来自收音机执照费(license fee)和出售收音机的销售牌照税(royalty),次年获得英国邮政总局颁发的执照并正式运营。不过,BBC虽然是市场化的商业公司,但是却具有很多非市场化特征,即垄断与执照费,这些特征在BBC公共化改造中全部继承下来,并成为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科斯曾专门撰文论述BBC的垄断问题,在他看来,BBC垄断经营的两点理由并不充分:其一,从技术角度将频道资源有限作为垄断的理由并不充分,解决资源稀缺问题的科学方法不是垄断,而是基于市场化原则的产权制度,而且大洋彼岸的美国就是如此,其广播领域的运作更富有效率;其二,从效率角度将统一化的节目政策作为垄断的理由也站不住脚,因为这种统一化或垄断,最大的问题是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而这不利于以市场化方式配置思想资源,最终会影響思想市场的繁荣。[10]不过,BBC早期论证的主要思想资源并非来自经济学,而是基于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所形成的公共服务理念,即BBC是利用稀缺资源的公共拥有来服务公共利益,如希可斯委员会(Sykes Committee)(1923年)就这样解释道,“在任何国家可获得的波段必须被视为公共财富的宝贵形式;为任何目的去使用它的权力必须在得到全面和仔细的考虑以后才能授予。为任何特定利益分配的波段必须处于为确保将来的公共利益所必须的监视之下。”[11]而此后政府部门所委派的各种专门委员会,如贝弗里奇委员会(Beveridge Committee)(1951年)、皮尔金顿委员会(Pilkington Committee)(1962年)、安南委员会(Annan Committee)(1977年)与科斯所持的观点截然相反,在他们看来,BBC所提供的产品并不是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化商品,而是面向公民的公共产品,因此市场化规则并不适用,而应该采用公共服务的形式。[12]

这就是皮考克委员会所面临的思想资源: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将BBC视为服务消费者的市场化产品,消费者应该充分享有主权,因而,市场应该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方式;另一方面,从政治学的视角将BBC视为服务公民的公共产品,公共部门而非市场是其决策者,因而,公共服务是其恰当的提供方式。当然,“皮考克——知名福利经济学家、经济事务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成员——被任命本身就意味着,本次调查将以经济学,而非社会和文化问题为核心”[12]。作为福利经济学家,皮考克自然知道,BBC制度经济合理性最方便的论证方法就是市场失灵,但是,他从来都不轻易地被任何抽象的理论俘获,况且在他看来,市场竞争自然有缺陷,因而本来就不存在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因而用市场失灵来论证无疑于同义反复,而且它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借口。[13]所以他宁愿更加务实地引入消费者主权概念,来改造市场竞争理论,并提出了“有效竞争(workable competition)”概念,从而为其研究报告提供了学理的基础。

在皮考克看来,由于产品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技术、制度的制约,广播行业很难实现完全竞争,于是就会出现下述现象:“消费者自身深知他们想去支持有些节目,却无法指望有纯粹的商业机构来提供”,于是,“现在的问题是,谁来决定内容,又该如何资助”。[14]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无非有二:其一是BBC现行制度所信奉的公共选择方法,即通过民主决策的方法,由精英来决定公共广播产品的使命与内容,如BBC的使命就是“告知、娱乐与教育”,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对消费者主权的剥夺;其二是消费者主权理论,该理论认为广播节目,即便是公共广播节目必须尽可能地源于消费者的偏好,但是,广播产品由于其不可分割性是很难通过购买行为来决策,因此就需要公共选择。基于后者,作者认为,“即便是倡导消费者主权,还得通过强制的手段来实施。这就涉及公共选择的问题,这时消费者主权原则就应该延伸至公共选择问题,特别是当对特定节目的资助就根据消费者的选择,考虑资源配置是否有效,以及公共财政投入的生产是否有效等”,[14]也就是说,即便是公共选择,也应该在尊重消费者主权的基础上,模拟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构筑其所谓的“有效市场竞争”。在此基础上,皮考克报告得出其基本结论,“英国的广播应该走向基于消费者主权的复杂市场体系。这个体系认为,观众与听众是其自身利益的最好也是最终决定者,同时,如果他们从市场提供的多种多样资源中购买广播服务的选择权足够丰富,那么他们的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作为直接消费市场的补充,由财政资助的公共服务类节目,也许有必要长期存在,这些节目往往由作为公民或选民来决定并予以资助,但是,它们并不会像通常广播企业所认为的那样要在商业上自食其力。”[15]质言之,英国广播业的理想状态是基于消费者主权之基础建立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在这个市场体系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市场自主、自由地满足自我需求,并具备如下三个前提条件:“其一,消费者可以直接登记其偏好以及需求的强度;其二,所有能够覆盖成本或获得其他财务资助的产品都可以自由进入广播市场;其三,那些有可能形成垄断的播出设备运营机构,应该承担平台的义务并接受价格规制。”[16]

但是,目前由于技术以及体制的原因,这个理想状态尚未实现,因此,暂时保留BBC的公共广播地位是有必要的,BBC及其相关制度的改革需从长计议,分步实施。这就是皮考克委员会所提出的“三步走”改革方案:“第一步,基本维持现状,但是BBC收视费应指数化,并实施相关配套改革;第二步,市场化推进阶段,直接征订BBC服务取代大部分的收视费;第三步,市场化阶段,此时选择方式多元化,如按次收费以及按频道收费已完全可行。”在皮考克看来,如今英国的广播服务体系只能算是一种次优方案,它离真正的市场化体系尚有距离,但是,BBC的改革必须走市场化道路,要尽量模拟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以提升效率并最终走向市场化。基于这种市场化理念,皮考克委员会就第一步方案,提出若干重要的建议:BBC继续征收收视费,但收视费应根据通胀水平指数化;BBC应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如将部分频道私有化、部分内容提供的社会化等。其实,这个改革方案中最具有争议的是,“既然信奉市场化理论,那么委员会为什么不直接建议BBC应该通过广告收费,而不是征收收视费”。[17]

众所周知,撒切尔夫人治下的英国,公共服务私有化浪潮风起云涌,人们也普遍预测信奉市场化的皮考克委员会会顺应潮流,推动BBC的商业化,用广告来替代收视费。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皮考克再一次没有成为政府雇佣的“灭火枪”,当然,他基于市场化理论的解释,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并成为此后BBC论证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皮考克看来,BBC制度设计的关键是促进消费者福利的最大化。从经济的角度来看,BBC最好的制度是市场化制度,它能通过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BBC应该通过广告获得收入,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基于广告的市场体系最大弊端是,“广播机构制作节目的售卖对象不是消费者,而是广告商,如果不改变现有的雙寡头垄断市场格局,那么BBC引入广告的话,势必也陷入收視率大战,将会大大降低消费者选择与福利”。[18]而在现阶段,市场化的技术条件尚不充分,维持BBC现状,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因为,BBC作为公共广播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不足,给观众更多元、更优质的服务,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BBC可以固步自封,准确地说,BBC自此应该走上一条市场化的不归路,先是部分频道与内容的市场化,再是部分收入的市场化,直至最后BBC彻底融入市场化浪潮之中,广播行业的市场化格局将会彻底完善。

作为一个坚定的市场自由主义者,皮考克所领导的委员会与BBC之前所有官方报告不同,他根据新自由主义观念对BBC做出了近乎激进的阐释,即BBC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应该遵守消费者主权,并在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中,通过市场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皮考克报告,不仅通过市场概念重新构建英国广播业的论证框架,而且对此后的BBC政策以及公共广播理论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皮考克的直接精神遗产,2003年颁行的《传播法令》这样界定新设立的广播监管者(Ofcom)的职责,“不断改进公民与传播相关的利益;不断推进消费者与市场相关的利益,并在适当情况下加强市场竞争”,特别是后者正是皮考克报告的精髓所在。

最后,我们引用皮考克的后辈兼好友,前国际文化经济学会主席鲁斯·陶丝(Ruth Towse),在一篇学术纪念文章中的话作结:“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将理论、实践以及调查新的、有争议问题的渴望结合起来:在他那里,文化经济学不仅与经济学的专业知识紧密相关,而且均经由经验调查的检验,更为重要的是,他将所有这些特质都应用于自己所热爱之物——音乐、艺术以及遗产——却从来不容许它们干扰其专业精神。而且他的这些兴趣并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他也作为建言者与艺术管理者在其感兴趣的领域担当公众角色,当然,这些角色也相应地回馈于其学术理解。其50年的文化经济学生涯不仅塑造了这个领域,而且开启了一系列有待开拓的新领域。这些无疑都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19]

[参考文献]

[1]Professor Sir Alan Peacockobituary. Telegraph, 04 Aug 2014.

[2]Alan Peacock: Paying the Piper: Culture, Music and Mone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2.

[3]August Heckscher: Foreword. cited in Baumol, w. J., Bowen, W. G., Performing arts: The Economic Dilemma.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6.

[4]Baumol, w. J., Bowen, W. G.: Performing Arts: The Economic Dilemma.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6, p4.

[5]William J. Baumol: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7, No. 3 (Jun., 1967), pp. 415-426.

[6]Alan Peacock: Welfare Economics and Public Subsidies to the Arts,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vol. 4 (December 1969), pp. 323-35, reprinted in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1994, 18, pp.151-161.

[7]Alan Peacock: The “Manifest Destiny” of the Performing Art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Vol. 20, No. 3, Special Issue: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rforming Arts: An Economic Dilemma” by Baumol and Bowen (1996), pp. 215-224.

[8]Stefan Késenne: The “Manifest Destiny” of the Performing Arts by A. Peacock: A Comment.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Vol. 20, No. 3, Special Issue: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rforming Arts: An Economic Dilemma” by Baumol and Bowen (1996), pp. 241-244.

[9]Ruth Towse: Alan Peacock and Cultural Economics.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115, No. 504, Features (Jun., 2005), pp. 262-276.

[10]Ronald Coase: British Broadcasting: A Study in Monopol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11]The Sykes Committee: The Broadcasting Committee Report,HMSO,London,1923,p.6.轉引自鄭从金: 《英国广播公司兴衰的原因分析——一种公共领域的视角》,上海大学学位论文, 2007年。

[12]Tom O'Malley: “Introduction”. O'Malley, T., Jones, J. (Eds.): The Peacock Committee and UK Broadcasting Policy.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 3.

[13]Ed Richards and Chris Giles: Commentary: The Future of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and the BBC. Cited in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Without BBC?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2004.

[14]Alan Peacock: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Without BBC? Cited in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Without BBC?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2004.

[15]CFBBC (1986):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Financing of the BBC. Cmnd. 9824, London: HMSO (the Peacock Report), Para. 592.

[16]CFBBC (1986):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Financing of the BBC. Cmnd. 9824, London: HMSO (the Peacock Report), Para. 552.

[17]Samuel Brittan: The Fight for Freedom in Broadcasting.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Volume 58, Issue 1, January 1987, pp. 3-20.

[18]CFBBC (1986):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Financing of the BBC. Cmnd. 9824, London: HMSO (the Peacock Report), Para. 617.

[19]Ilde Rizzo,Ruth Towse: In Memoriam Alan Peacock: a Pioneer in Cultural economic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015, 39, pp.225-238.

Allan Peacocks Thoughts on Cultural Economics

ZHOU Zhengbing

(Depart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t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In 1996, Professor Sir Allan Peacock was entitled an honorary fellow of ACEI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Association of Cultur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cultural economics, which is a good proof of hi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cultural economics community. The most outstanding influence of Allan Peacock is as follows: he combined his general economic theory with aesthetics, management and advisory experience of his deeply loved arts. These experiences sharpened his understanding on cultural economics while did not affect his economic professionalism.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Paying the Piper: Culture, Music and Money, combines his economical professionalism seamlessly with his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on arts, is taken as a classic of cultural economics. During his half century career as cultural economics, he did not only mold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cultural economics, such as his contribution on legality of subside on arts, general economic theory of public broadcasting and some economic problems of specific cultural areas, but also exploited new subjects, including methods of cultural subsidy and “workable competition” of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All above is the legacy left by Allan Peacock, which also makes him a nonignorable figure in cultural economics, whil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 gist of his thought with a wish to intrigue Chinese academic community to learn more and benefit more from his works.

Key words:Allan Peacock; cultural economics; performing arts; BBC

(责任编辑刘永俊)

猜你喜欢
艾伦表演艺术
四分之三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22年4期)2022-08-31 01:39:46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6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2
吉米问答秀
天天爱科学(2019年6期)2019-09-10 07:22:44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戏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1 03:23:22
我受不了自己的心:艾伦·金斯伯格论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英语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26
风之彩
琴童(2018年1期)2018-03-26 11:57:16
野餐篮丢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