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佑标
刚刚迎来90华诞的人民军队,从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中一路走来,着力举旗铸魂、突出备战打仗、坚定推进改革、强力正风肃纪,正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意气风发地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阔步前进。
铭记光辉历史,凝聚奋进力量。90年来,光荣的人民军队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复兴,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深刻经验和启示,是我们面向未来、制胜未来的传家宝。只有装入行囊、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
(一)
“无产阶级要不要掌握枪杆子?”我们党建立初期,这是个曾一度热烈争论的话题。随着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那声枪响,我们党有了坚定的选择。
把时间往回再推十年。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理论,这给寻求救国救民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党不能够总是停留在政治辩论俱乐部的水平上。如果我们要改造我们的国家,就需要有一支军队。”在不断地探寻中,全党对暴力革命的认识不断深入。
“第一枪”的响起,是历史的必然。当时,我们国家、我们党正面临厚重的“乌云”。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全国工农平民以及资产阶级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对我们党和工农群众进行疯狂的血腥屠杀。血的教训,带来深刻的反思: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靠别人的武装、别人的力量革命,终归是靠不住的。
“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南昌起义是一种宣示。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我们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宣告了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勇毅决心,同时也宣告了我们党将勇敢肩负起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重任。这是个伟大的历史开端。
列宁强调:“革命军队所以必要,是因为只有强力才能解决伟大的历史问题,而在现代斗争中,强力的组织就是军事组织。”我们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个精辟阐述,进一步理清了混乱思想,为建好用好军队指明了正确方向。
国家大柄,莫重于兵。9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高举党的旗帜、人民的旗帜,牢记使命、英勇奋战,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为捍衛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信赖和赞誉。
(二)
古往今来,揭竿而起的武装力量数不胜数。然而,它们最终往往沦为满足个人或小集团私欲的队伍,对百姓欺压掳掠,遇失败哗变溃散。这种天然缺陷的根子,便在于“没有政治灵魂”。
一支缺乏“魂”的军队,“姓氏”变了,“性格”也会跟着变。没有崇高信仰、先进思想的贯注和引领,禀赋和品质依托千人千面的各级指挥者,是靠不住、稳不住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向哪枪杆子就打到哪,这是人民军队与别的军队最大的不同,也使人民军队具备了崇高的政治灵魂。
古田会议前,我军作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尚未完全定型:“有些人不把党代表制度看成是人民军队的一项建军原则,对党代表的尊重与否,完全是看人行事”“有的愿意到处打城市,认为打下城市后,可以进去吃吃喝喝”“有的仍然采取旧军队管理部队那一套,‘不打不成兵的谬论很流行”“有的对战士的错误放任纵容,说什么‘当兵的只要能打仗就行,平时马虎点没关系”。
对于那时候的军队,罗荣桓感到:“不经过政治改造,队伍必然缺乏组织纪律性,一触即溃;不经过政治改造,军事骨干不能同时是政治骨干,其作用也不能发挥。”
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我们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超拔的政治品格,对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改造,开辟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明新路。从此,人民军队完全建立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之上,成了一支“有政治灵魂的军队”,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断增强。
1932年至1937年,1941年至1946年,这“两个五年”对于人民军队的每一支力量都是非常艰苦、困难重重的。但于琼崖纵队而言,苦尤甚之——他们在这段困难时期,由于电台丢失,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络。时任琼崖纵队电台台长的王禄贵形容:“像失散了的孩子一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寻找自己的母亲。”
“后来得到电台,每到一个宿营地,便彻夜不停地和党中央联络;敌人一发现驻地竖有竹竿的部队,就抓住不放,穷追猛打。”中断多年,当他们恢复与党中央的电台联络时,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时刻寻找着党中央的电波,时刻等待着党中央的号令……遍布全国的部队都保持着这种姿态。虽然规模在不断变化、任务在不断调整,然而“无条件地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是人民军队始终如一的坚守。
刘伯承说过:“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这番话,深刻道出了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源所在。同时,不论时代怎么变化,都是促人警醒的至理。
(三)
恩格斯在《步枪史》中说:“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人民军队把这个“人”字放大了,变成了“人民群众”。
在悠长的古代,中国百姓非常惧怕一个词——“兵燹”。战乱之灾,百姓只受苦受害,不会受益。“做人民的儿子,为人民打仗。”人民军队这种思想和信念,是有战争以来百姓未曾见到过的。
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队伍、跟定自己的队伍,有一个过程。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遇到的空村、空店不少。懼怕“兵燹”的百姓都躲了起来。而此时,我军刚建立,力量薄弱、经验缺乏,面对强敌千方百计的围堵追剿,立身之难绝不亚于“一株小草顶开钢筋混凝土”。
1929年初,毛泽东在江西兴国县召开干部会议。他勉励大家:“每个共产党员应加强争取群众的观念,要如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都要念叨着‘争取群众。”人民军队天生就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像婴儿刚一出生,就要吮吸母乳一般,我军从党的母体中孕育出来,就开始了寻找群众、争取群众的工作。
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每到一地,人民军队都严明纪律、秋毫无犯,尊重百姓风俗习惯。每过一处,人民军队都发动群众奋起抗争,使“吃饭照影影,睡觉看星星”的贫苦群眾分得田地,使“白天钻草窝,晚上去干活”的穷苦百姓分得衣物。敌我力量悬殊,我们为什么总能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战场死生之地,我们为什么总能得到无穷智慧、忘死助战?打仗消耗甚巨,我们为什么越打人数越众多、队伍越壮大?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解放战争期间,陶勇率部在苏中战场俘获了国民党将军田从云,他们之间有段对话。陶勇问:“我们这次过来难道你们一点也没有觉察?”田从云回答:“情报失灵嘛。我们一过来,老百姓躲得老远,耳不聪、目不明……老百姓躲开倒也罢了,遍地是民兵,分不清哪个是兵,哪个是民;到处打冷枪,到处将我谍报人员、坐探捉得一干二净。唉,成了睁眼瞎子,哪能不打败仗!”
人民群众视子弟兵为亲人,军队便有了抵御艰险的铜墙铁壁;人民群众毫不保留地支持帮助,极大提升了我军克难攻坚的战斗潜力。从红军长征“完成没有后方依托的万里转战”,到抗日战争“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从解放战争“潮涌般的小推车和担架队”,到抗美援朝“举国上下愿倾其物力财力”,实践证明:争取群众、依靠群众,则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
“谁和人民在一起,便是不可战胜的。”这个穿越不同战争形态的“制胜机理”,人民军队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四)
研究人民军队战争史,西方一位军事专家有个强烈感受:“了解得越细致深入,就越感到这支军队的可敬和可怕,他们总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所說的“更高更远”,指的就是战略运筹、战略指导。
对于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人民军队历来注重掌握、善于把握。“要求战役指挥员和战术指挥员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上的规律,何以成为必要呢?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的东西的。”这番道理进入各级指挥员的头脑,军队上下能不“如臂使指”吗?
从各派新旧军阀长期的分裂和斗争,看出红色政权“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从而确立和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中日国力国情对比、国际局势分析,判断“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明确持久战该如何去打;从维护国家主权、保卫社会主义阵营出发,看到“抗美援朝存在有利面”“晚打不如早打”,果断出兵朝鲜……看透全局、驾驭全局,人民军队正是凭着这个“比较优势”屡创强敌。
1947年,即便国民党军队仍在向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但党中央却敏锐地察觉到战略反攻的时机到了,决定“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这一决定,让战争局势急速变化,胜负天平加速倾斜。谈到国共两军的对比,陈毅说:“我们比素质是比不上人家,如操场动作、内务管理,我们关键在于领导层的优势,就是旅以上的战役指挥比人家强,统帅部的战略指导更比人家强,越到上层差距越大。”
人民军队为什么在绝境中常常能够觅得出路?为什么面对装备和人数占优的敌人能打出“神仙仗”?战略层面的胜敌一筹是重要原因。战略上的失误是无法弥补的,敌人的失败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五)
“跟我上!”这句危急时刻的战斗号令,极具感染人、鼓动人的魔力。曾经的解放战士、我军著名英模王克勤便深受其影响。
王克勤刚被解放到人民军队中的时候,“情绪低沉,背后净跟解放战士瞎叨叨”。在国民党军队里,他听说“共军打仗,全让俘虏挡头阵。”然而他看到的是:枪一响,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都领头冲。王克勤迅速发生转变,作为“机枪圣手”,他热心地传教技术;当了班长排长,他亲自给新同志端洗脸水、问寒问暖。牺牲前仍念叨着“包袱里有几件衣服,分给同志们,战斗下来,同志们缺穿的……”
一句“跟我上”胜过千言万语,可以看出人民军队内部的官兵关系,可以看出危难关头党员干部的热血担当。“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官兵一致、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这是人民军队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的“成长密码”。
1935年初,在进占赤水城、北渡长江的作战中,川军增援部队源源不断,红军处境十分危险。为了扭转战斗的不利局势,朱德决定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这样做十分危险,毛泽东连吸了几支烟,没有答应。朱德把帽子一脱,说:“得啰,老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朱德和刘伯承到达前沿阵地后,给苦战的红军指战员以极大鼓舞,部队终于顶住了敌人的一次次冲锋。
吴焕先、余天云、陈树湘、刘干臣、罗南辉、邓萍……如果类推下去,这是一串很长的名字。他们是长征途中牺牲的英雄,也是官兵甘愿托付生命的红军指挥员。他们的带头冲锋,坚定了部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意志;他们的精神旗帜,成为了部队不畏强敌、克难攻坚的力量源泉。
“战斗越残酷,任务越艰巨,指挥员越靠前。”人民军队的这种优良特质,战争年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处处可见,和平时期遂行任务的一线也处处可见。它就像一种基因,赓续传承了下来。
(六)
“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所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及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的,奋不顾身。”这是朝鲜战场上,中国军人留给美军上将范弗里特的深刻印象。
长津湖,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1950年冬,这里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一支美军在雪地搜索时发现,那里有一整连129个中国军人冻成了冰雕。他们已经牺牲,枪口却冲着敌人来的方向,依旧保持着战斗的姿势。“这是何等的英勇顽强!”面对这样的对手,美军指挥官率队脱帽,向那些冰雕敬了一个军礼。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战场上,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也让敌人胆寒。大渡河畔,“谁来坐第一船”的话音刚落,一队队勇士奋勇争先,人人唯恐落在后面;英雄谱中,攻堡垒、破险局的个人和群体不可胜数,他们无所畏惧;博物馆里,那一柄柄在砍杀中卷刃崩口的大刀,至今令人血性贲张。
拿破仑说:“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于实际力量的对比。”面对战场血与火、苦与累、生与死的考验,无疑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胸中有胆气,身上有血性,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才能逢敌亮剑、一往无前。人民军队在强敌面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就是这种横刀立马的豪气、敢打必胜的胆气、舍我其谁的勇气。
英雄辈出的队伍,流淌着英雄的血液。1985年7月的一个凌晨,我边境线某主峰前沿的无名高地遭遇对方两个营的进攻。我军一个哨位上5名战士,两人牺牲,其余3名身负重伤。战斗中,战士韦昌进的一只眼珠子被打出来,他把眼球塞进眼眶,一面救护战友,一面固守阵地,坚持了11个小时。
人民军队在事業上拓荒开路,同样有着那股子敢拼敢闯的劲。日寇投降后,党中央指示组建航校,首批学员驾驶缴获的军机展翅高空。由于缺乏油料,他们用酒精试飞,眼看着飞机飞上天,马达却不转了,飞机往下猛坠……其中艰险不难想象。然而,正是他们的敢闯敢试、勇探新路,为我军飞行事业打开了一片新的天空。
从弥漫着炮火硝烟的战场,到提升战斗力的试验场,再到救民于水火的灾害现场,人民军队的历史画卷中向来不乏事不避难、英勇无畏的画面。汶川地震发生后,许多部队争分夺秒抢在第一时间奔赴危险的震区;辽宁舰下水时,许多官兵主动请缨当航母首批舰员。虽时代变化,军队还是那支军队,官兵还是那样的官兵。
(七)
昨天的辉煌铺就今天的发展,今天的开拓接续昨天的奋斗。
90年来,人民军队从挫折走向胜利、从苦难走向辉煌,已经从单一军种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加快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成为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还是强力推进正风反腐;无论是抗震救灾、维稳处突,还是国际维和、远洋护航,人民军队都以自己的“好样子”,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答卷。
在人民军队90华诞的重要时刻,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没有世界一流军队,就不能铸就和平之盾。越接近复兴梦想,越需要强军兴军。建设一支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我们只有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决维护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继承弘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和练兵备战,才能在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征途上大步前行,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