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7-06-11 15:53吕春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中学生学科

摘 要:数学是我国教育学科中的三大主要科目之一,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數学包含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因此数学学习几乎存在于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并且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而在中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显著特点是跳跃性,所谓跳跃性是指中学数学的难度比起小学数学来会突然提升很多,这样的难度跳跃会让中学生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不少中学生因为中学数学难度忽然升高而导致成绩下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重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本文旨在提供多条改善数学教学方式的建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习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中学数学 培养学生兴趣

一、丰富课程导入方式

课程导入是教学环节中的一项基础环节,由于课程导入占据课堂时间并不长,并且不会直接出现有效的教学知识,导致不少教师并不重视课程导入环节。大部分教师课程导入的模式都是通过随意的几句话引导出所讲的内容,还有少部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干脆直接删去导入环节。但是实际上课程导入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课程导入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状态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应当选择适当的方式丰富课程导入环节。在多样的课程导入方式中,有两种课程导入方式的教学效果比较良好。其一是历史故事导入法[1]。数学的学科历史比较悠久,从诞生至今已有数千年,当今复杂庞大的数学体系都是随着时间积累慢慢完善的。在课程导入之时,教师可以根据所教的内容,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选取其中适合讲述的历史故事讲述给学生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是名人偶像效应。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很容易对名人产生崇拜之情,并会不自觉的模仿他们的崇拜对象。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名人效应,在课程导入阶段,讲述与该内容有关的数学名人,还可以适当的夸大其中的内容,将名人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令学生产生崇拜感,进而就会主动去学习与名人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细化问题描述方式

问题的作用在于勾起回答的欲望,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并不能勾起学生找寻答案的欲望, 反而会呈现出一种逃避问题的态度,甚至有不少学生会对问题出现恐惧感。这是因为通常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时所用的描述词汇太过死板,几乎都是直接提出问题,不带有任何修饰,这样的问题本身不具备任何其他的意义,仅仅只是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时没有获得多余的快感,自然感到无趣。久而久之,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就会感到厌烦,进而演变成逃避。同时,教师在设问之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经常抛出难度系数比较高的问题,学生根本回答不上来,所以感到恐惧也是情理之中。因此,教师需要细化问题的描述方式。一方面,教师需要让问题更加具体[2]。通常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所要的答案就是最终结果。这样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害怕回答错误,就会产生抵触行为。所以教师需要将一道问题拆解为若干道问题,在询问学生的过程中,不再直接追求答案,而是按照解题步骤询问学生,让学生一步一步给出答案。同时,一节数学课中会出现多个问题,教师要在准备教学计划之时就将所有要问的问题罗列出来,按照难度标准排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问题阶段性的抛给学生,分层次的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呈阶梯状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赋予数学问题更多的意义,通常使用较多的方法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例如图形问题,就可以对应生活中形状类似的事物;时间问题,可以具体到生活中的细节。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学生在获得解决问题的快感的同时,也会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样可以获得多余的快感,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综合教学

数学是具有强烈理科属性的学科,理科学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知识的抽象性。通常情况下,事物的属性越具体就越容易理解。而抽象意味着很难做到具象化,也就无法轻易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也是如此,没有办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抽象概念,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对数学产生厌恶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外物来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结合多媒体进行综合教学[3]。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问题的具象化。

四、开展多样性的数学活动

数学学科本身与其他学科相比并不是一门趣味十足的学科,数学中所教授的内容通常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开展多样性的数学活动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团队合作竞争的教学方式[4]。将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分成若干自主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数学问题,并且根据各组解决问题的正确度与时间,为各组登记积分,按照积分实行竞争机制,并实行相对应的奖惩制度。

五、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数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现象。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当学生遇到失败时,教师需要多加鼓励,引导学生面对失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5];当学生成功克服困难时,教师应该继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挑战更高的目标,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动力。

结语

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由于多项原因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认真分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改善课堂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增添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多种方法齐头并进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振刚.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3,13:334-335.

[2]周晓红.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才智,2012,14:107.

[3]于兴太.探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09:4.

[4]张润梅.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160.

[5]赵金萍.浅论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6,57:67.

作者简介

吕春花(1979.02—),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泰安市;学历:大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初中数学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中学生学科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学科新书导览】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