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薇薇
摘 要:写生是被用作学习建筑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单纯的描绘。绘图是一门重要的视觉学科:一种对形状、线条、透视的认知。草图也孕育着对客观事物的尊敬。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写生来培养个人对建筑和景观的鉴赏力及分析能力,通过徒手画来研究建筑和景观的主要特质。学习建筑必须要获得绘画的技巧的能力,一旦学会了绘图语言和构图分析,我们就具备了从事复杂的建筑设计业务的条件。
关键词:徒手绘图;写生;分析;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161-01
绘图是一种能让我们理解可视世界的手法。视觉的读写能力正是通过绘图手段来培养的。建筑设计师们通过绘图的方式解决视觉和功能性问题。写生簿是学习建筑的一种有用的工具,通过写生进行徒手绘画实践来培养视觉和艺术的敏感性,有助于在建筑设计中抗衡电脑科技的支配地位或者至少保证科技应用要和审美判断结合起来。
一、国内外现状分析
在数码时代,徒手绘图和电脑绘图之间有着很多相互作用,但是当电脑绘图和数码摄影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出现时,电脑效果图更加具有清晰度、仿真性和精细度,这些都对学生产生极强的吸引力,以致学生厚此薄彼,很容易忽视徒手画。现今国内建筑院校出来的毕业生过于依赖电脑辅助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急于进入电脑设计以探究空间问题,忽视了徒手绘图的潜能。在国外徒手绘画被看做是设计的重要起点,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保持着写生的传统,电脑辅助设计被国外许多建筑师认为是妨碍初期设计研究的方式。但近年来在国内,徒手绘图被电脑所取代。
二、徒手绘图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起点
进行徒手绘图是任何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起点。因为对任何想要设计一种物品的人来说,首先要能画出它们。绘图对设计者来说,具有两种功能:第一,记录和分析现存的样例。第二,提供某种想象物体外观的手段。在摄影技术出现之前,大多数建筑师带着写生簿,用它记录建筑的细部,而这些细部在进行设计时可供他们参考。徒手绘图比起无鲜明个性特征的幻灯片或照片来,不但更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其终极作品更可能成为永远值得珍惜的东西。因为描绘一栋建筑或是城市景观,就要求你比一个单纯的摄影师更直接地熟悉其主题。记载形态、比例、细部和色彩探究,比按下照相机快门需要更多的功夫和更加熟练的观察。
电脑辅助设计出现之前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立在“建筑图解”和通过制图、绘画和制模培养创造力的基础上的。初期的绘图是“思考性”绘图,设计师通常从方案的构思开始,对建筑的平面关系、立面关系、剖面关系进行反复推敲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对建筑的立面形象效果的研究和评价有很重要的作用。利用写生簿进行徒手绘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自己构想的建筑空间形象用草图的形式绘制出来,这种表达设计构思所画的效果草图能够傳达出和展示出建筑设计师头脑中闪现的设计灵感与创意火花,体现出的是设计思想。
三、徒手绘图是传达设计构思的重要手段
写生是一种个人记载,在绘图中完善自己,培养起一种用其他方式难以得到的敏感和理解力。如通过草图探索一个未建成的建筑的细部;利用徒手绘图学习过去的样例,有助于对未来的城市景观和后工业化社会特征的环境意识做出更好的规划。主张回归探讨坚实、适用和愉悦等问题,这些就是通过写生调研寻求发现的品质。如今数目多到令人吃惊的有经验的成功建筑师都保留着个人的写生簿。就形象思维来说,写生被认为是有益于承担空间分析和进行场地调查的方法,同时也是对现有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只要通过徒手绘图去探索,那么就能激发对环境和设计的空前兴趣,如要把这种兴趣变成一个构思更好的世界,就要求提高绘画和技巧。
设计构思原本是作为一种设想的抽象概念而存在的,要把这一抽象概念转变成一种可视的建筑就要求绘图。通过绘图将大脑中抽象的思维延伸到外部进行形象化展示,使自己能够非常直观地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把设计构思传达给他人。建筑设计从一开始就交织着各种各样的构想、分析、改进,这就需要通过手的勾勒记录在纸上,使其成为可视图形,以便作进一步地推敲、判断、交流、反馈和调整,往复循环,通过手绘草图在纸上寻求对设计问题的解答。徒手绘图是设计师的思维与自己在纸上的形象的对话,是眼、手、脑之间的一种互动。通过写生簿地记载和分析,能够得心应手地把绘图作为创作手段,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借助徒手绘图手段来进行设计交流。
四、结语
事实证明优秀的设计师大多是优秀的艺术家,从高迪到柯乐布西耶无不如此。绘图是对空间和形式可能性的探索,它告诉我们许多关于设计师独出心裁的从外观上、功能上、社会上对城市未来的构思。因此徒手画不是死的传统,而是有活力和创造性未来的一部分。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同样不时由电脑画出的草图,不是多余而是补充。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给建筑师提供设计未来强有力的工具。而忽视手工绘图而过分依赖机械器具,就是损害艺术家和建筑师之间共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冯柯.建筑表现技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萧默,王贵祥.建筑意[M].北京: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