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则晓
摘 要:雷州境内古窑址数量多,分布广。雷州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经历了唐代的筑窑烧瓷,宋元的鼎盛,到明清的衰落三个时期。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新颖质朴的装饰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中留下最浓重的一笔。本文根据已知的文物调查与考古发掘材料,尝试探讨雷州窑发展历程与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雷州窑;青釉褐彩瓷;海上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5-0141-02
雷州窑是岭南三大名窑之一,具有磁州窑、长沙窑、吉州窑的特点,以青黄釉、褐彩著称。雷州窑的烧造年代自唐至清,而以宋元窑为多,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的通明河和南渡河两岸,现发现雷州窑址100多处,龙窑口约有200多座。雷州窑烧制的瓷器产品,凭借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面向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段的地理优势,通过唐宋以来的“海上陶瓷之路”输出海外。南宋至明初250年间烧造的釉下褐彩瓷器,是雷州窑最负盛名的产品。这种釉下褐彩瓷器,器形多样,以罐、枕、棺最有艺术性。“开光”层次丰富,纹饰和人物形象写实,风格清新,喜书吉祥语、民谚或诗词于器物上,具有鲜明浓厚的雷州半岛民间风情和人文内涵,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
一、雷州窑的发展历程
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南端。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已经有人类繁延生息。雷州境内发现很多古遗迹,出土了大量夹砂陶片、泥质淘。到了汉代,在雷州市企水镇、英利镇、雷高镇等地区发掘的汉墓里,出土了很多方格纹加戳印的陶器。雷州窑始烧于唐代,自唐至清,雷州窑经历了兴起-鼎盛-低落三个阶段。
唐初,雷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比中原有较明显的落后,所以朝廷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和闽民徙入,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雷州地区的陶瓷业就是在这一情况下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规模。唐代雷州窑址主要集中于通明河出口处,分布于沈塘镇的茂胆、余下、铺墩、龙道等古村落。这些窑址都是顺山势而筑的龙窑,长约10米-20米,位置靠近通明河。唐代窑址烧制的产品有碗、碟、豆、罐等,且采用匣钵装烧。瓷胎灰白色,多厚重。施青黄釉或青灰釉,釉色光亮润泽,有细冰裂纹,小若碎珠,裂纹处呈黑色,疏密得体,自然醒目。
宋元时期,国家社会安定,随着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陶瓷作为大宗的外销产品,大大刺激雷州陶瓷业的发展。宋元时期窑址主要分布于南渡河上、中游两岸,集中为纪家、杨家、客路、白沙4个乡镇。产品有碗、盘、碟、盏、杯、瓶、钵、罐、枕等。胎色灰白,胎质坚细。釉色有青釉、青白釉、青黄釉、酱黄釉和酱褐釉。以青釉为主,釉色光亮润泽,并以褐釉作釉下彩,烧制出精美的褐花彩瓷。褐彩器绘画题材多样,富有乡土气息,具有磁州窑系的风格。这时期的产品,大量是销往外地,运往闽粤、东南亚诸国博易。到了明代,朝廷为了防倭寇实行海禁。明洪武三年推行“尽罢沿海市舶,禁民出海”的政令,直至隆庆元年才撤销海禁,历尽200年。清顺治十三年再次实行“海禁”,《雷州府志》载:“商船不许私往南洋贸易”,“往外洋貿易置重典”。明清两代反复的海禁,加上青花瓷器与釉上彩瓷器的兴起,是造成雷州窑系衰落的直接原因。清代窑址分布于客路斜坑黄村、碗洋村、铜鼓村、陈康村、世家村,靠近南渡河支流。产品有碗、盘、盏、胆壶、称砣、器盖等。这些器物较粗造,已无市场竞争力,只靠廉价供应当地日常使用。
二、雷州窑的工艺特点
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雷州窑的产品,不论是在器形上,还是在纹饰和工艺上,都很好地继承了磁州窑、长沙窑和吉州窑的优良传统。尽管雷州窑釉下褐彩瓷深受三处瓷窑的影响,但仍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
(一)造窑工艺
雷州窑的瓷品生产主要是使用龙窑。窑炉依山势而筑,窑壁用长方形砖砌,平面呈长条形。窑内分火膛和窑室,窑室前窄后宽,窑头坡度大,易于上火,窑尾坡度减缓,易于存火保温。火膛和窑室相接处设有一道挡火墙,墙上有两排18个火孔,其作用是减少烧窑时所产生的抽力,减缓火焰的流速。
(二)装烧工艺
雷州窑的装烧工艺,以匣钵装烧方式为主。匣钵为直壁、平底,形如筒状,匣下部有一圆形小气孔。一般是较大件的器物采用一件一匣钵的单件装烧,小型器物中的碗、盘、碟类是一匣钵内多件叠烧。用此法装烧的器物,除置于最上面的一件外,其下的各件,内底都有四个泥块相垫,以防止瓷器与瓷器、瓷器与匣钵之间的粘连。
(三)制作工艺
雷州窑的器形,无论是碗、碟、盘类还是壶、瓶、罐类,都比较规整、端正,线条流畅。胎质结构致密,烧结程度良好,多呈灰白色。制作方式一般采用快轮成型式,还有手制。手制方法多用于器物的局部和附件上,如壶嘴、瓶耳、炉足等部分。施釉方法,主要采用蘸釉。青釉透明度较高,直接施在胎体上,大部分开细冰裂纹。器物外壁短釉或露胎,胎釉结合良好,脱釉现象少,釉面富有光泽。碗、碟多内外施釉。
(四)装饰工艺
雷州窑瓷器装饰主要是印花和彩绘。印花纹饰一般在碗、盘、碟内底印菊花、莲花、牡丹花及虫鸟,甚为精致。釉下褐彩瓷是用氧化铁作发色剂,直接在成型的素胚上创作画面,再罩盖一层玻璃质薄釉入窑一次性烧成。彩绘装饰流行满身绘彩,纹饰分主题和陪衬纹饰、层次较少,主题纹饰占有器身的三分之一。纹饰由粗细不同的弦纹组合,把器身分成若干纹饰带,纹饰一般都有4层以上,多的达到8层。纹饰层次虽多,但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繁而不乱。
器身装饰丰富,有花卉、虫鸟、人物、诗文、吉祥语等图案。花卉以菊花、荷花和卷草为主,虫鸟主要是蝴蝶、飞凤、喜鹊,人物中侍女最常见,还有四灵及十二生肖画。题写在瓷器上的文字,以吉祥语和民谚为主,题材内容寓意深刻,如“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三、雷州窑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丝绸之路包括陆路和海路,均开辟于汉武帝时期。唐中期开始,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我国经济重心向东南沿海迁移,海上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的地位更显重要。
雷州半岛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085公里,具有众多港湾、商埠,海上贸易条件十分优势。汉代徐闻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朝廷在此设“候官”,以保证港口安全。唐宋时期,雷州港是雷州半岛主港口。雷州港紧靠州城,离城五公里,南渡河直通州城,“三十里皆可泊舟”。依《新唐书》对海道记载,沿北部出海来往南洋诸国——包括印度支那南至太平洋诸岛国、东印度洋沿海诸国、波斯湾诸国,以陶瓷器出口为大宗。元至元三十年,雷州设立海北海南博易提举司,以保证当地手工业生产包括瓷器生产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宋代朝廷为了满足对香药等奢侈物品的大量需要,又要节制金银铜钱货币外流,在对外贸易中实施了“止以绢、帛、绵绮、瓷漆之属博易”的政策。北宋的《萍洲可谈》载“货多陶瓷,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海上丝绸之路成了南海陶瓷之路,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陶瓷业也在此时迅速发展。到了南宋嘉定年间,雷州知州郑公明、赵伯东因用铜钱博易番货而遭罢免。特别是元代,中国的帆船活跃在通往南海、印度洋及欧洲的海路中,操纵了南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海上交通,瓷器的输出也开始逐步超载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雷州窑分布在雷州、遂溪、廉江等地,窑址地靠雷州港,产品输出极为便利,故宋元时期雷州地区瓷业蓬勃发展,数量颇多。
雷州窑产品以青釉瓷为主。它在博取吉州窑、磁州窑技术的基础上,创烧出釉下褐色彩绘瓷器。这种釉下褐彩瓷,器形多样,纹饰丰富,具有浓厚的雷州半岛民间风情和人文特色。雷州窑对东南亚的泰国及越南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泰国陶瓷中的装饰方法上,罐类腹部用短直线分格,格内画花,在花纹上以折枝菊花作为装饰,在磁州窑较为少见,但却是雷州窑的主要纹饰之一。越南瓷碟中所绘的折枝菊花,画法与雷州窑颇为相似,此外在越南窑青瓷中,碗外壁施酱釉,内壁施青釉的做法在雷州窑也有发现。此外在西沙群岛发现的點彩小碗,不论釉色、造型、大小规格都与雷州窑产品相同,这是雷州窑外销的直接证明。雷州窑的发现和发掘,为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增加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四、结语
雷州半岛分布有许多唐至清代的窑址,是研究广东古代陶瓷历史的珍贵资料。雷州窑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要环节,是雷州先民留给子孙的宝贵遗产,是海上丝绸之路也即陶瓷之路的物证。它的兴衰为现实社会提供良好的例证,相信随着雷州窑系统研究的深入,将对雷州文化的宣传、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杰昌,阮应祺.海康发现古窑群[J].广东文博,1983(01).
[2]王曾权.雷州宋元时期陶瓷器之探讨[J].广东文物工作,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