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
摘 要: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践上述教学理念呢?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巧设 情境 优化 教学
一、巧用音乐引情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情势,它通过直感式的体验,使学生很容易从音乐的感知中发生情绪体验,激起丰富的联想、想象,给人以美的愉悦感,使人心驰神往。在教学情境中,把音乐与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填补、相互强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音乐,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S版第一册《浪花》一课以拟人的情势涌现,体现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新课开始时,我播放音乐(海浪声),并用课件出示大海浪花景观,让学生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感受淘气的浪花。精美的音乐,直观的图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停滞时,让全体同学配乐齐读《浪花》,学生在一种浓浓的气氛中学习着,思维活泼,情绪高涨。这样的气氛既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良好的情绪铺垫,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巧用多媒体绘情境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是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描绘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例如:我在讲课文《司马光》时,出示多媒体课件,一个孩子掉进大水缸,被缸里的水淹没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呀!小朋友有危险,大家快想办法救救他呀!”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救缸里的孩子。最后,又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即在多媒体中体现司马光砸破缸后,缸里的水迅速流出,缸里的孩子得救的情景。司马光想出的办法能在短时间内用最简单的工具把孩子救出来,这是众多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本来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还明白了司马光独特的思维方式,他是让“水离开人”,而不是按常理“让人离开水”。正常思维中渗透了创造性思维中的逆向思维方法。在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的想象、形象思维就会积极展开,情感就会被撞击,于是便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性,激发求知欲。
三、巧借图画现情境
巧借图画现情境是指借助课文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时,前后三次运用了图:第一次:上课开始,黑板以蓝色的画纸作蓝天,先后出示圆月与新月。我说:“老师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喜欢看月亮?”你们看见吗,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新月,贴在蓝天上)并描述导入。第二次:(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说像香蕉,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那么你们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第三次:(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你觉得它多像只小船呀!现在你们可以慢慢眯上眼睛,这么想着,想着,你是不是也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了?三次运用图画,第一次主要导入课文,第二次着重激情,第三次注重激发联想。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启发性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扮演角色悟情境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浅显易懂的故事或童话,在讲这类课文时,我经常利用形似舞台剧的表演来给学生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上《自己去吧》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几种扮演角色体会情境:①分角色朗读。在学小猴爬树这一小节时,我让他们同桌之间练习对话,边做动作边表演,这样生动而有趣,学生也愿意模仿,在反复的模仿表演中就增进了对课文的理解。②扮演角色,直接表演。学完第三小节后,为了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小鸭和鸭妈妈,鼓励他们在课文对话的基础上适当加上自己的语言,当这些可爱的形象鲜活地走入课堂中时,学生便觉得课堂妙趣横生。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创设出生动鲜活、情景交融的生活化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促使学生积极的、带有情感色彩去观察和体验客观情绪,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善用已知创情境
用已知创设的情境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既可以是教学目的的组成部分,又可以是课堂教学的适当延伸。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一些问题的解答是多样化的。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来创设情境。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在上这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已知,抛出“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的问题,把课文延伸出去,让学生帮助乌鸦想办法。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说话能力,还有利于诱发学生发展思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巧用情境教学模式,师生情感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优化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