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民
摘要 以淮阳县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最大限度地突出梅特色、梅文化,设计布局“一心两脉三轴,四区六园十二景”的景观结构,打造“以龙为脉,以梅为魂”的生态主题森林公园。
关键词 淮阳主题森林公园;梅园;规划设计;河南淮阳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168-02
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居周口市之腹,县城距省会郑州市214 km。淮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景点众多,生态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淮阳主题森林公园——梅园的建设将促进淮阳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淮阳庙会形成特色互补的旅游产业,同时也为淮阳增添一张城市新名片。
1 规划范围及场地条件分析
1.1 规划范围
东至羲皇大道,北至S329省道,西至现状水渠,南至现状乡村道路,总用地面积为31.96 hm2。
1.2 场地条件分析
临近羲皇大道一侧的13.47 hm2用地前期建设森林公园,已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及植物种植,植物多为片状种植,密度较大,也散植了一些不同品种的梅树。由于疏于管理,部分植物长势较差,一些基础设施也残破不堪。西侧18.49 hm2用地为二期用地,现状为基本平地,栽植有部分梅树。西侧紧邻一条水渠,南侧临乡村道路,道路南侧有一条排水渠。
2 设计原则、目标和理念
2.1 设计原则
坚持总体协调、注重文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2.2 规划目标
以淮阳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最大限度地突出梅特色、梅文化。通过对园区内以梅为主题的景点的打造及外围景观氛围的营造,形成以梅花观赏、梅文化研究、梅知识科普、梅品种研发为主,具有梅花传统文化特色、全国独一无二的梅花主题公园。通过传统园林理念与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建成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集休闲观光、养生保健、科普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景区,成为推动淮阳县旅游发展的又一动力。
2.3 设计理念
秉持“山水文园,梅舞龙都”的设计理念,打造以龙为脉、以梅为魂的生态主题森林公园;通过对梅花生长条件及现状地形特点的研究,在项目区内挖湖堆山,在北侧形成主要的山体,既可作为北侧的隔离,又利于在阳坡栽植梅花进行造景。在山体上植梅,以梅饰山,以山衬梅,更能营造无尽的意境。水体贯穿全园,形成小溪流、大湖面、生态湿地等多种形式,丰富了园内景观。在中心水体的营造中采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引入“一池三山”的概念,山、水、建筑与梅、梅文化构成了丰富的景观及无穷的园林意境[1]。
3 景观结构
3.1 一心两脉
“一心”即园区中心湖——凝香湖;“两脉”即山脉和水脉。山脉形成全园的骨架,形成丰富的植梅空间;水脉通过空间的开合形成不同的滨水空间。
3.2 三轴
“三轴”为联系全园的景观轴线,即主入口景观轴、次入口景观轴、统领全园的轴线。①主入口景观轴。结合主入口“梅开五福”景点延伸至中心湖区的凝香馆,同时又与西北角“青梅煮酒”景点相贯穿形成主入口景观轴。通过景石与造型树、梅桩景的组合突出主景,依次是梅花大道、梅花剪影雕塑的梅开五福广场,轴线广场的周边以规则大气的树阵种植形式突出梅花主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通过主入口轴线的延伸,将公园的重心引入二期景观。入口区域同时满足交通疏散、集会、停车、休息等功能需求,方便游客进入公园,也是展示淮阳的一张城市新名片。②次入口景观轴。位于公园的南侧,通过景观的逐步深入形成园区南北向的轴线,通过入口广场延伸至水体前的观景平台,及至主岛屿上的梅花展览馆。③统领全国的轴线。中心水系岛屿上的主题建筑梅花展览馆作为全园的中心位置,起到纽带作用。西北侧山体最高处的观景亭是全园最高点,景观亭与展览馆遥相呼应,形成统领全园的轴线[2]。
3.3 四区
“四区”即综合服务区、森林游憩区、特色游赏区、科技研发区。①综合服务区:主要用于园区管理服务。位于园区西南部,包含园区主入口广场集散空间及停车空间,在该区域设计文化管理服务中心,满足园区服务功能,同时还具备旅游产品的展示、售卖功能。②森林游憩区:为大众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空间。位于东侧区域,现状的一期用地内,充分利用现有植物及小空间的设置,通过组合引导形成适合不同年龄段活动的空间。③特色游赏区:打造不同视角欣赏梅花的空间,包括北部山体区域、中心水系区域、水系南侧区域3部分[3]。
3.4 六园
结合园区的设计理念及设计目标,结合景观設计特色,园区分为寻梅园、探梅园、赏梅园、问梅园、品梅园、咏梅园六大特色景园。
3.4.1 寻梅园。梅花被誉为十大传统名花之首,总领群芳。“梅妻鹤子”的林逋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神地表达出了梅的无尽意境。寻梅园也是对我国一些传统名花的展示,在点睛处设置梅花,突出了主题,丰富了园区的内容,对我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一种科普及宣传。同时,不同植物的花期不同,各个季节均有,延长了公园游赏的时间。
3.4.2 探梅园。探梅园为梅不同品种的主要展示区,从探寻梅花的品种中了解梅花的历史和文化。出土文物证实,中国育梅历史在4 000年以上。梅花经过数千年的人工培育,已是拥有数百个品种的大家族,主要分为果梅和花梅两大系统。花梅以观赏性为首选,按其生长姿态,可分为直脚梅类、杏梅类、照水梅类、龙游梅类;按花型花色,有宫粉型、红梅型、玉蝶型、朱砂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其中,宫粉型最为普遍,品种最多;玉蝶型别有风韵,绿萼型香味最浓,尤以成都“金钱绿萼”为最佳。该园以花梅品种展示为主,在此园区内将饱览不同梅花品种的各种风姿,品味暗香环绕。同时,探梅园也是广义梅的种植展示区域。
3.4.3 赏梅园。主要分布于山体南坡及水溪两侧区域,是适合片植的梅花品种的主要展示区域。这些区域视线开阔,山坡阳面适合梅花生长。早春时节,在山坡的大背景下,春水荡漾的溪水之上,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一片香海。隆冬时节踏雪赏梅,别有一番意境。
3.4.4 问梅园。以科研为主的区域。梅,先为食物,后因形华色美成为审美对象。由食梅、植梅、用梅而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爱梅、赏梅,由梅品而人品,历代梅文、梅诗、梅词、梅画、梅乐、梅歌、梅饰、梅饮、梅食、梅药等层出不穷。随着人类对梅的研究、认识的深化,以梅象征中华民族品格和以梅为表现内容的形式也不断提高发展。结合中国园林的传统造景手法,在庭院中构成别具韵味的图画,园内独辟蹊径营造出幽静的休闲交流空间。
3.4.5 品梅园。重点展示梅花桩景的场所。梅花盆景是以盆为“纸”,以梅花、山石等为“绘”,通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育,集中典型地再现了大自然中梅之神貌。我国梅花盆景较盛行,有许多艺术流派,如疙瘩梅、劈梅、顺风梅、屏风梅、游龙梅、滚枝梅等。在此可结合景墙、景观长廊等设施与盆景結合,形成园区内独特的景观空间。
3.4.6 咏梅园。自古对梅花描写的诗词歌赋颇多,与梅花相关的文化底蕴也很丰富。咏梅园给梅花爱好者、青少年等提供了一处了解梅文化、传统文化、梅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结合与梅相关的诗词歌赋形成特色的景观节点,对梅文化的科普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3.5 十二景
“十二景”分别为梅开五福、青梅煮酒、岁寒三友、梅岭春色、红叶染秋、踏雪赏梅、花溪谷、古梅园、海棠春晓、凝香湖、凝香馆、荷香湾。
3.5.1 梅开五福。对现状入口进行提升改造,使入口空间延伸至园区内部,形成梅开五福文化广场。通过广场上镂空的梅开五福图案点缀主题,寓意吉祥,公园的建设将给淮阳人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向往。
3.5.2 青梅煮酒。节点设计时对现有景观资源进行利用,结合现状景观亭,亭内增加石桌,桌上设杯盘,一盘青梅,一樽煮酒。亭周围以果梅种植为主,周边环境围合,营造一个幽静的空间。
3.5.3 岁寒三友。以“岁寒三友”3种植物为主题,展示常青不老的劲松、君子之道的青竹、冰洁傲骨的寒梅。设计时,结合现有景观资源,设置精品梅花桩景,与现场已有的竹子、黑松、大叶女贞、海棠、梅花等植物进行搭配,同时融合已有的廊架、景观亭等景观元素,打造精品节点景观。
3.5.4 梅岭春色。延续主题山脉,在主入口中心广场通往水体中心的区域营造出山体余脉的感觉,坡上植梅,结合背景植物,形成一道梅岭,坡下以榆叶梅、白鹃梅、珍珠梅等开花灌木为主。形成在主入口及中心湖赏梅的最佳场所,通过梅及广义梅的种植,与景石、微地形、背景林等景观元素结合,打造梅岭姹紫嫣红的春色。
3.5.5 红叶染秋。以秋季景观表现为主,在园区主峰北侧,与高速相望,主要种植红叶植物,秋日时节叶红似火,为淮阳城市添得一景,形成园区主要的对外展示空间。
3.5.6 踏雪赏梅。园区山体的较高处有一景观亭,名为冷香亭,亭的周边种植腊梅及开花较早的梅花品种。隆冬时节雪花飘舞,寒梅盛开,游人踏雪赏梅,形成一处优美画卷。
3.5.7 花溪谷。融合中国传统梅文化,营造幽静的溪谷景观,展示多样的梅花韵味。沿溪流两岸以地被草花为主,结合地形上层以梅花营造为主,通过梅枝与水体互映展示“梅傍水”的优雅,展现出如诗如画的景观风情。
3.5.8 古梅园。园区内是以梅花桩景及梅花造型展示为主的园中园,结合亭、廊、山石等等景观元素,形成园区的一处主要景点。
3.5.9 海棠春晓。位于园区水系南侧与梅岭春色遥遥相对,草坡上片植海棠,丰富春季景观,春风袅袅中摇曳的身姿占尽无限春光。并结合配置了一些樱花、碧桃、红枫等植物,丰富四季盆景。
3.5.10 凝香湖。园区的中心湖区,结合3个岛屿及周边种植大面积梅花,设计引入“一池三山”概念,形成园区的中心景观。
3.5.11 凝香馆。位于凝香湖中心岛上的主题建筑,设计以梅花花瓣为造型,结合屋顶绿化,为园区的标识性景观建筑。
3.5.12 荷香湾。在水系的西北方位,是一处以植荷为主的观赏区域,结合景石、栈道、梅花等景观,以荷映梅,以梅衬荷,展现“韵梅吟骚客,微风动池荷”的独特景观。
4 种植设计
4.1 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是形象展示的主要区域,在主次入口处的显眼位置以植物景石造景、梅花造景为主,同时也注重高大乔木的运用,以营造壮观的气势。基调树种有梅花(造型)、雪松;其他树种有黑松、银杏、国槐、水杉、海棠、碧桃、桂花、迎春、榆叶梅等植物。
4.2 森林游憩区
在主入口处以大量梅花的种植渲染气氛。考虑到梅花的花期,周边配置碧桃、海棠等传统花木,延长入口观赏的
花期。其他游赏的区域结合现状休闲设施进行局部造景,外围还以高大乔木为主,局部点缀开花植物[4]。形成具有森林特色的游憩场所,同时也能体会步移景异的植物景观。基调树种有梅花、碧桃、海棠、丁香、紫荆、樱花;其他树种有核桃、黄山栾、紫叶李、大叶女贞、淡竹、木槿、紫薇、石榴、白鹃梅、珍珠梅、二月兰、萱草、狼尾草等。
4.3 特色游赏区
特色游赏区的植物主要体现植物与地形、山石、建筑、水体、小品等组合的造景,也是突出展示梅花品种、造型的主要场所。植被以背景林、植物组合造景、疏林草地、生态花镜、湿地景观等形式为主,形成人们亲近自然、自由活动的景观场地。基调树种有梅花(片植以粉红、白、紫红色梅为主,造景点缀龙游梅类、垂枝梅类及杏梅系、樱李梅系梅花)、腊梅、海棠、黑松、三角枫、馒头柳;其他树种有雪松、白皮松、淡竹、大叶女贞、水杉、椿树、白玉兰、紫玉兰、垂柳、白蜡、迎春、连翘、榆叶梅、白鹃梅、棣棠、绣线菊、南天竹、水葱、玉簪、鸢尾、菖蒲等植物。
4.4 科技研发区
科技研发区是以梅花新品种的研发、培育、推广以及专业人员学术交流为主的区域,是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建筑周边以梅花新品种及稀有品种的展示为主,是梅花资源圃。同时,以背景植物进行隔离。基调树种有梅花(多品种)、核桃、枇杷;其他树种有黑松、淡竹、白玉兰、花石榴等植物。
5 标识系统及环境艺术小品设计
园区主要的标识系统将文化与使用功能和谐统一,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提炼形成园区的标识,寓标识系统于艺术小品中。小品的色彩以古典沉稳的红色为主,稳重大气,演绎陈风新韵。
6 参考文献
[1] 朱正斌,杨洋,柳庆英,等.近10年国内森林公园旅游研究进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8):43-50.
[2] 韦妮妮,李洪波,王兴国.休闲旅游视角下的森林公园研究综述[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7-62.
[3] 杨财根,郭剑英,李致磊.城郊森林公园休闲旅游规划研究:以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233-237.
[4] 钟永德,郝爽,刘小矛.国内城郊森林旅游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