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英
【摘要】目的 通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提供一定帮助。方法 采取随机选择法,选择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一年时间内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你。结果 经过一定治疗后,两组患者结果如下:①心功能分级情况上,实验组患者Ⅰ至Ⅳ级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②并发症、住院时间与花费上,实验组在这三项指标上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研究可知,相比于常规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循证护理地应用,不但能够大大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与花费也大有帮助,因而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选择法,选择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一年时间内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对象,其一般资料如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36.21±6.87)岁;患者心肌梗塞部分及例数为前间壁梗死5例,高侧壁8例,下壁心肌梗死17例,前臂梗死23例以及心内膜下27例。通过数表法将他们平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采取不同护理方式。此外,患者诸如性别、年龄的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包括病情观察、心电监护以及饮食用药等常规护理措施。而实验组则为循证护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循证问题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有发热、疼痛、休克、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多方面临床症状。
(2)循证支持
通过笔者在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这三大数据库所检索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所公开发布的最新研究文献作为循证支持。
(3)循证护理
结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检索文献资料以及实验组45例患者实际病情制定了以下几项循证护理措施:①疼痛护理。患者就医后,根据其病情进行肌内杜冷丁注射,剂量为50~100 mg,随后为了降低患者心脏负担及控制心肌梗塞采取2~5 L/min速度给予患者吸氧;②溶栓护理。护理人员严格依据医嘱对患者开展24 h包括心律在内的各项生命体征监测,特别应密切观察患者服用溶栓药物2 h内胸痛、心律以及血检等方面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则立即告知医生。另外,受溶栓药物所影响,患者易于产生泌尿道、皮肤黏膜或穿刺局部等出现并发症,对此护理人员也予以密切关注;③用药护理。首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上溶栓与抗凝药物最为常用,对此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这些药物用量、方法、禁忌以及不良反应等知识。其次,护理人员严格依据医生指示在每日凌晨5点前让患者服用相关药物,并密切关注是否有不良反应;④心理护理。受急性心肌梗死所具有的突发性、持续难忍的疼痛所影响,绝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焦躁、紧张与害怕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不仅会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更会导致患者心肌供血因交感神经兴奋而减少,进而造成心肌坏死范围增大。对此,护理人员除了加强与患者交流沟通告知其疾病相关知识外,还应做好心理疏导,以此使其恢复信心;
1.3 护理效果观察指标
本次对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研究中,其效果主要是通过对心功能分级情况、并发症、住院时间与花费这些指标进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通过每日定期测量其心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其结果显示实验组者Ⅰ至Ⅳ级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住院时间与花费情况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与花费对比上,实验组在这三项指标上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由研究可知,相比于常规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循证护理地应用,不但能够大大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与花费也大有帮助,因而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洪飞.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7):108-109.
[2] 刘 琪.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9):236-237.
[3] 高艳红.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5):160-161.
[4] 尚 秦.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5(8):127-128.
[5] 王宪荣.循证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6(6):92-93.
本文编辑: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