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燕
传统课堂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师的手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妨碍了学生的主动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学。所以,我们不妨换个模式,转化师生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解放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篇文章中讨论的“师生角色互换”就是给学生“搭台子、架梯子”的尝试。
融洽关系,鼓励展示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是师生角色互换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吹毛求疵,要适当地开发课堂,宽容学生。有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心理上才有安全的感觉,这样的客观条件才能让学生释放潜能,主观上学生才能敢于上台展示自己,愿意和老师交换个角色。
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第二课时主要就是针对课文分析人物:“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里非常著名的故事,同学们对诸葛亮、刘备都不陌生。”没等老师话说完,学生们就开始热烈地讨论,因为大家对这些人太熟悉了,课堂一下子就好像失去了控制,教师也难于驾驭了。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制止,而是“顺坡下驴”。“同学们,这样吧,这节课,老师当学生,你们当老师,看看哪个同学能带领着大家把这篇课文学好。”教师的话反而让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个个严肃起来,认真的思考并且和同学们交流,一会儿在文章里勾一勾,一会儿在本子上写一写,有的直接喊老师讨论。展示的环节,小老师们煞有介事,引导、互动、讨论,比老师更像老师,比老师的课堂效率更高。
就像“给我一个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一样,只要老师给学生们搭了平台,学生们自会积极主动的展示,每一个学生都有这个勇气,都有这个能力,只要老师肯给学生“杠杆”。
大胆放手,重在指导
我们倡导老师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尝试,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了,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小学生毕竟年龄小,知识结构不成熟,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指导,给学生适当的帮助。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来“唱好这出戏”,教师必须给学生“搭好唱戏的这个台”。
在《金蝉脱壳》的教学中,教师:“你们想不想当一名小老师,到前面给大家讲一讲这篇课文啊?”对于老师的鼓动,学生们非常有兴趣,纷纷表示都想当这个小老师。“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研究本篇文章,看看你这个老师将要给学生们讲哪些内容。”虽然布置了任务,学生们积极性也非常高涨,但是课文比较长,内容也比较繁杂,学生们一时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教师再接着引导:“这一单元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篇课文,在这四篇课文中,我们都重点探究了什么,大家可以借鉴过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各个小组热烈的讨论着,此时教师不能闲着,要对每一小组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时机成熟,各小组选派代表,到前边当老师,基本能够保证探讨问题的针对性。
这节课,从文章的字词,到文章的结构顺序,再到描写时的重要词语,每个老师都给学生讲得细致且生动,甚至到最后一个小老师,还语重心长,像模像样地告诉大家,文章这么精彩就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所以我们生活中要做一个细心的人,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是的,对于教师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静观其变,加强配合
教师既然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既然我们已经不再是“老师”,所以就必须做好“学生”的本分,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千万不能放了“权”而放不下“心”。在学生“上课”的过程中,这也得说说,那也得改改。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时间,让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当自己的“老师”。
在《船长》的教学中,“我先给大家示范朗读”,小老师读得有模有样,只是出现了两处读音问题,教师并没有马上指出问题,而是接下来教师作为“学生”踴跃举手,要求朗读,把问题纠正过来。小老师还要求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到这里,文章已经读了两遍,再读下去学生们就已经失去了兴趣和耐心,所以读得懒懒散散。教师也觉得课堂照这样下去,效果肯定太差。但是没想到,小老师发话了,点名朗读船长的学生问:“通过听两遍朗读,你对船长有什么样的认识?”面对其他的同学又问:“你们觉得呢,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小老师把讨论结果板书到黑板上。“那么在这样的紧急关头,船长应该怎样说话,我们应该进入角色,才能读好课文,也才能明白人物的精神。”
到这里,教师明白了,小老师是想通过读来引导大家分析课文,探究人物形象,这是非常符合语文特征的教学方法,幸亏教师沉得住气,没有干扰小老师上课。接下来,仍然是读,读重点段落,读重要词语,课堂在读中有序地进行着。
结束语
教师和学生本来就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最基本因素,所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也符合“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最重要的在角色互换中,这样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