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梅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冠心病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合并冠心病骨折患者80例进行实验,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0例。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97.5%(3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应用于合并冠心病骨折患者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骨折;护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8.0.01
骨折是一種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临床一般伴有多种内科疾病的恶化,尤以冠心病为主,严重影响患者原发病的治疗[1]。冠心病是指患者由于缺血性动脉硬化的原因,导致骨质疏松并一起引发骨折等,患者代谢功能也随之变化[2]。笔者对我院合并冠心病骨折患者80例进行了护理要点研究实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合并冠心病骨折患者80例进行实验,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0例。常规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50~73岁,平均(59.3±4.5)岁;病程6~12年,平均(8.2±1.3)年;心功能分级:II级21例,III级12例,IV级7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1~72岁,平均(59.5±4.3)岁;病程6~13年,平均(8.3±1.1)年;心功能分级:II级20例,III级13例,IV级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进行常规性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基础护理:向患者介绍医院周边环境和医院制度,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环境清洁,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避免环境刺激加重病情;定时为患者检查血压、心率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生活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和排便护理等。患者长期卧床休息,容易发生便秘、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日常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叮嘱患者定期排便,必要时可采用腹部按摩和服用药物促进排便,从而避免各种并发症;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清淡、高营养、易消化类食物为主,禁食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心理护理: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这对其病情发展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护理人员应多倾听患者的倾诉,多与患者谈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式和效果、注意事项等,并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各种疑问,使其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避免过度的恐慌,缓解其负面情绪;多鼓励患者,并向患者列举过往成功治疗病例,增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疗效。康复训练: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四肢按摩、翻身、扩胸运动等康复训练,改善患者肺功能;祝福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肌肉萎缩;真毒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做到循序渐进,训练强度逐步加强,当患者可下床活动时,可指导其在室内进行锻炼[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97.5%(39/4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合并冠心病骨折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及时有效的治疗是环境病情的重要手段,而合理有效的护理也对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等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中对干预组患者从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几个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方案,数据显示,干预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李红梅[3]对患者72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合。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应用于合并冠心病骨折患者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均平.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2(6):199-201.
[2] 张守爱.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研究与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19):112.
[3] 李红梅.合并冠心病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27):127-128.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