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记忆

2017-06-10 09:07柳叶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博山东路码头

对于一个人来说,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是独特的。这或许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某一条路,或许是因为这座城市里某个特殊的人,也或许是在这里有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回忆。由此,一座普通的城市有了被铭记的价值,有了它独特而无法被取代的意义。

对于写作来说,写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在动笔之前是需要先考量的。我们笔下经常涉及的城市大致有这样几种:首先是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学生的人生经历毕竟较少,大部分同学从出生到小学、中学一直都在一座城市度过,甚至一直在一条街、一个社区生活,所以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城市来写在选材上是相对容易的,也最能写出个人细腻而独特的体会。其次,也可以考虑父母或家里长辈所生活的城市,例如自己虽然不熟悉但却是父母出生地的故乡,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居住的城市,父母曾经读大学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虽然和自己没有直接联系,但因为可以从父母和长辈口中有所了解,也是可以有所感有所想的,也会对自己的思想有所触动。再次,是对自己有某种特殊意义的城市,比如自己向往的大学所在地,自己所崇拜的某一位杰出人士的居住地,自己曾多次游览的城市等。因为具有某种情感上的寄托,而使這座城市有了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吸引力和特殊的回忆。最后,也可以选择承载了某种历史情怀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如北京、杭州、西安这样的历史名城,或是丽江、婺源、凤凰这样的古镇。这样的城市往往见证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这样的记忆主体不再是“我”,而成了这座城市本身,即这座城市对历史文化拥有的某种记忆。

从写法上来说,如果写自己生活的城市,那么这座城市可浓缩为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地点。如果能捕捉到其中的独特价值,仔细梳理其中蕴含的情感,便能以点带面地写出这座城市在自己记忆中的样子。例如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有没有区别,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见证过这座城市的变迁,在这座城市里有没有发生过让你难忘的事等。如果以这样的立意来写,那么作文既可以选取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点展开,也可以设计某种线索,建立时间轴来体现对该城市的回忆。如果是选取父母等长辈生活的城市,或是寄予特殊情感的城市,那么重点就在于把握这种特殊情感对自己的影响。它可以写出不同时代的人记忆的差异,从而使文章更加有空间感和历史感。如果选取的角度是历史和文化的记忆,那么便需要对该城市的历史文化有着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才能写出好文章。

题目

上海作为你的故乡,有哪些地方是让你印象深刻的呢?请以“记忆中上海的一条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标杆作文

南码头路——那些想不起来的童年

徐施缘[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

我想不起来五岁前的人生,更何况是一条默默无闻的路。

那是我背诵了几十遍的“户籍地址”,但南码头路对我仍然是个“传说”。

昨天,外婆牵着我的手,走到了那个“传说”里。她指着一排矮旧的小楼房说:“这就是你以前住过的地方。”

我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嗅到了一丝童年的气息。那是一个渺小而纯净的时代,那是一个在我记忆中脆弱得一揉就碎的时代。

熙熙攘攘的街头,聚集着一群并不富有却永远笑容满面的小贩,他们的叫卖声带着上海特有的婉转,从远处渐渐清晰起来。

又是晴朗的一天。我笑嘻嘻地牵着外婆的手,像是牵着全世界最富有的人,昂首挺胸地走过街边的百货商场,然后就会有很多熟悉的阿婆走过来,捏捏我的脸,说这小姑娘真像个跳舞的人,我就会把背挺得更直一些。也会碰上灰蒙蒙的天气,我盘着腿坐在地上,翻出大包小包的玩具一个人把玩。外婆在家里专心地做着家务,这时隔壁王阿婆一声嘹亮的“落雨了咯……”响彻耳际,随即只见家家户户纷纷忙着收衣服、关窗户,而我总是饶有兴致地看着这热闹的雨天。永远有人因为聊天儿太投入而没听到那句响亮的呼喊,所以永远有人看着被淋湿的衣服捶胸顿足。

记忆中的黑夜常常折磨那个四五岁的小姑娘。有些盛夏的夜晚总让人汗流浃背,我在草席上翻来覆去却怎么也睡不着,有时还会莫名地担心妖怪会吃睡不着的小姑娘,然后就急切地想入睡。可越是着急,就越是汗流浃背,越是汗流浃背就越睡不着,最后便“哇”的一声委屈地大哭起来。这时外婆会把我抱起来,让我坐到窗边看夜色中的南码头路。只有几盏路灯不动声色地发出微弱的光芒——却也足以照亮人们回家的路。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它显得那样孤单,却又那样亲近。

偶尔有加班的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皮鞋踩出急迫的节奏;也会有摩托车经过,留下一串嘶哑的尾音。就这样,安详的南码头路让我有了些倦意,终于可以睡着了。

几乎剩不下别的记忆了。

只记得那儿的邻里之间永远挂着和气的微笑,就算是真动气了,也很快便会和好如初。

只记得一顿早饭只要一块五毛钱,厚厚的大饼啃也啃不完。

只记得外婆家那灰色的楼房是下雨天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

只记得小鸟从百货商场的楼顶经过飞向远方……

顺着外婆的指尖看去,我看见那一排寒酸的小灰楼,脑海里盛放的却是一段段幸福温馨的记忆,关于外婆的,关于童年的,关于南码头路的,更是关于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的。

名师点评

作者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在她眼中,南码头路一如她的外婆,慈祥温暖,也一如她的童年时光,纯粹又充满乐趣。作为一个上海人,她对上海最初的记忆来自南码头路,这里的一切,不论是街边的早饭,还是路边高耸的楼房,或是邻里间融洽的关系,都留在了她童年的记忆里。她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便和对南码头路的记忆重叠在了一起。

(柳叶)

博山东路的记忆

王辞盈[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

上海有很多路。

如果想淘书,你可以去福州路;如果想坐在咖啡厅的角落里邂逅老外,你可以去大学路;如果想逛街购物,你可以去南京路;如果想拍漫天飞舞的法国梧桐,你可以去淮海中路……我很喜欢这些路,有的极尽奢华,有的充满小资情调。走在这些路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名副其实。

可是逛得久了,又会觉得这些路有点儿单调,或是让人发腻。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上海是无处可去的。世纪公园早被逛遍了,外滩也陪着亲戚去了一次又一次,欢乐谷不再新鲜,迪士尼也缺乏上海特有的味道。周末或节假日出游时,我会很苦恼,上海究竟还有什么值得去的地方呢?这时才突然发现,还是自己家边的那条路最有意思。

我家住在博山东路,这条路指东向西,路上新旧小区扎眼,有的是几十年前建成的老小区,有的是近几年才建成的高楼大厦。于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老小区的老大爷穿着汗衫短裤,摇着蒲扇,迎面却走来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收废品的阿姨也很苦恼,因为她在一个小区受到了邻居般的待遇,但在另一个小区却被保安赶了出来。

博山东路靠近云台路的一头,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冬天的晚上从外面回来,坐在街角的那家小吃店里,一碗二十只的小馄饨在昏黄的灯光下冒着热气,只要六块钱。每把一只小馄饨送到嘴里,肉的鲜和汤的鲜便混战成“极鲜”,鲜得简直让人昏昏沉沉,却无比幸福。

那儿还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奥灶面”。每到饭点,店里店外都挤满了食客,甚至连街边也站满了人。有的穿着拖鞋,有的吸着烟,有的穿一身商务套装。好不容易等到自己点的面,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坐到不那么干净的小桌边吃起来。透过一碗碗面的朦胧热气,看到的是最日常、最生活化的场景。那是我熟悉的,也是从小看到大的。

面店旁边是家水果店,店主养了一只纯白色的猫。有一次我去买水果,却发现钱不够,老板和善地对我说:“没关系,你住这附近吧,下次再给吧!”于是我成了这家水果店的常客,有时也会赊账,买水果时也顺便看看那只可爱的白猫。每一次去老板都是笑眯眯的,久而久之,在他家买水果,似乎成了维系我们友情的一种特殊方式。

还有那家平平超市——一家自打我出生就已经在那里的超市。于是当我离家几天的时候,我便开始想念博山东路,想念那些熟悉的、可爱的店铺和它们的主人。

提到上海,很多人都会想起外滩;但对于在上海生活了十六年的我来说,我对上海的记忆是离不开博山东路的。这条路没有几个人知道,可我却完全明白它的好。所谓的“乡情”或者“归属感”,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名师点评

对于作者来说,博山东路便是她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虽然这条路比不上外滩有名,比不上淮海路优美,比不上南京路有可逛之处,它不过是上海一条最普通的马路,可是因为从小居住的原因,那里的一切都是亲切可感的,这种亲近感甚至超过了上海任何一个著名的景点,这就是对上海最深沉温暖的记忆。

(柳葉)

猜你喜欢
博山东路码头
北京东路的歌谣
大块头和小不点
博山“四四席”礼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师作品选登
淄博博山琉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博山琉璃的产业化出路
博山琉璃的产业化出路
还看民国博山陶瓷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