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兰
一、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多次用“冰山”作比喻,表明他的叙事特点:
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庄严雄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而我只写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把其余的八分之七藏在海底,让读者去想象。
由此可知,海明威的叙事特点是简洁、凝练。
简洁、凝练,即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做到“片言可以明百意”。简洁、凝练的文字来源于思想的深刻、认识的透彻,只有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排除冗余信息,才有可能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去生动逼真地表达。简洁、凝练是建立在坚实丰厚的生活基础之上的,要表现好“八分之一”,作者必须有“八分之八”的生活积累。
二、福楼拜的“一语说”给我们的启示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一语说”,指的是下面的这段话:
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获得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不能老是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不能用类似的词句去敷衍了事。
“一语说”即要求作者反复思考,精心推敲,选出最恰当、最有表现力的字词,渲染、升华整篇文章的意境,使全篇生辉。
推敲字词,首先要求作者对事物仔细观察、深刻体悟,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其次要求作者有明确的目的,不要追求怪字、生僻词,而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依意取胜。运用精当字词,能把客观事物表现得真实、鲜活、生动、形象;能把客观事物描绘得形色兼备,神采飞扬;能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杰克·伦敦的小字条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写作间是一个小字条的世界。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镜子上、墙壁上……到处都贴着形形色色的小字条。
这些小字条上写满文字,有的是一个美妙的词汇,有的是一个精彩的比喻,而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资料文字。杰克·伦敦每天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字条的世界里。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上的小字条;早晨醒来,他读着墙壁上的小字条;刮脸时,他看到贴在镜子上的小字条……在房内,他可以随处找到启动创作灵感的语汇和资料。需要时,这些小字条可随手拈来,为他所用。
杰克·伦敦的小字条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就要广泛聚材。广泛,就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均应搜集、占有。搜集材料,要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质不分正反,类不分点面。这样,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有正有反,有点有面,材料仓库里就会应有尽有,用到时就能点面相援,正反相成,文章写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广泛,看起来是一个数量要求,其实,它也是质量的保证。材料多了,才便于鉴别、比较;材料多了,才可能筛选、剪裁;材料多了,才容易生发、联想;材料多了,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四、高尔基“倾听生活的声音”给我们的启示
一天早晨,一位作家正在高尔基家里做客。狂风呼啸,高尔基站在一棵参天的白杨树下,一边抬头凝视观望,一边自言自语。这位作家问高尔基:“你在树下说些什么?” 高尔基回答:“我说——多大的力量啊!”这就是高尔基的发现。尽管高尔基后来并未写出白杨树之歌,但身为作家,他能时刻倾听生活的声音,是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素材的欠缺,是先天的不足,是写作的不幸。积累材料,要观察、体验,从生活中获取“活材料”。观察,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鲁迅曾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体验,就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到生活中去亲知亲历,有了感受,才能发现事物和生活的新内涵、新精神,写出的作品才会给读者以启示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