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
摘要:教育学专业一直是我国师范院校中最基础、最有特色的专业,但是随着中等师范学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师范院校的分级调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两难的困境。因此,适时地探寻教育学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迫在眉睫,只有深化教育学专业改革才能重新激发教育学专业的生命力。
关键词:教育学专业;困境;改革;路径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相关专业的学习,之后三年的硕士研究,不仅让笔者认识到教育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也看到了毕业后教育学在就业中的“尴尬”地位。这些因素,促使笔者对教育学专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困惑和思考。下面,笔者就这些困惑和思考展开论述。
教育学专业培养的现实困境
学生专业认同感低,对教育学学科性质和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晰 在问及大部分的被访者为何会选择本专业时,他们的回答都是因为不了解或者高考志愿被调剂。有的同学对教育感兴趣是希望通过学习教育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完成自己的教育理想;有的同学则表示是查阅相关资料后,看到培养目标是如此的“诱人”,将来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全能型”的教育工作者才选择了这一专业。但是目前,教育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成了人才市场上最卑微的一群求职者,大部分应聘中小学的毕业生由于没有相关学科背景被用人单位“婉拒”。在大中专院校中又由于学历太低而被拒之门外,成了别人眼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總的来说,影响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既包含教育学专业的内部原因,也涉及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
没有学科背景,培养目标无法契合社会发展。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现实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没有学科背景,极大地影响了其专业化发展。一直以来,此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针对的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致力于提升各类师范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尤其是中等师范学校。随着中师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师范院校由三级调整为两级。近年来由于各类院校对人才的重视,学历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对于教育学教师型人才来说,求职道路可谓是举步维艰。大部分改行去做学科教师的毕业生,由于并未深入学过所教学科,而不被社会认可。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师范技能训练不足 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普遍都是以传统的几本专业教材为基础。教材内容主要围绕专业知识进行讲解,缺乏对本专业学术前沿的具体阐述。再加上部分院校在开课时间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合理,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开始的课程学习中,处于根本不清楚教育学专业是学什么的“尴尬”境界。教师授课方法单一,注重讲授,考核评价方式也是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知识点的记忆、背诵上,缺乏平时对学生教育科学研究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得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看家本领”。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较少能接受到系统的师范技能训练,仅仅有一个月左右的教育实习作为其走向教师职业的前奏。而在这仅有的机会当中,真正能够让学生自己上课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教育实习的安排时间大多是在大四期间,这一时间段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参加各类考试,所以其实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无论是本校的带队老师还是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并不是很了解。相应的指导也并不是深入具体的,特别是对于如何处理学生在实习当中出现的问题。这些教育漏洞如果不引起重视,最终教育实习只是流于形式。
目前还有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实习单位对教育学专业的实习生认可度并不高。一是由于教育学专业实习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实习单位,二是去中小学找不到相应的学科专业。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并不信任,部分学校甚至会担心其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更加剧了教育学专业学生在师范技能培养上的困难。
教育学专业培养的改革建议
控制招生规模,培养教育研究专业人才 教育学学科的存在必定有其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日趋重要。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学研究主要借鉴国外教育理论,缺乏基于中国本土的独立思考,对现实中教育问题、教育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解决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何实现教育学的“本土化”研究已经提上日程,这就必然要求有一批高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在传统的教育学优势学科院校,如华东师大、浙江大学等早已开始采取各种方式来控制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将其打造为“少而精”的研究型人才。虽然本科四年的基础学习并不足以支撑其进行独立的教育学研究,但是将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具有教育情怀的研究型人才。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着重于“学术型”,可以采用“本硕连读”(4+3模式),有条件的学校甚至“本硕博”连读(4+3+3模式),将学生与国外优秀学校进行联合培养或者交流学习,拓展其国际视野。
整合学科资源,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 这种做法随着国家开设的专业型硕士即学科教学的各个方向的硕士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在部分学校已经得到实践。近些年,中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尤其是在学校文化建设、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等方面对教育科学研究的需求尤为突出,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承担了相应的课题、项目。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教育学专业人才。因此,师范学院要培养既具备专门扎实的教育学专业知识能力的学生,又能掌握一门学科专业的“教育学—学科”复合型人才就显得更为迫切。
当然,要培养这种应用复合型人才,除了当前的学科教学专业硕士(4+2模式)以外,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上也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有学者提出2+2模式(即两年教育学专业学习再加两年相关学科专业学习)或者3+2模式(即三年教育学专业学习再加两年相关学科专业学习或者三年学科专业学习再加两年教育学专业学习)。还有的学者提出1+2+1模式,第一年学生学习教育学主干课程,第二年和第三年注重学科专业教学,第四年接受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此种模式,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科教学的局面,更加重视教学技能培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最好能够实行双导师制,一个校内的学术型导师侧重于其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一个校外的专业型导师侧重于其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
树立“大教育”理念,挖掘社会服务功能 众所周知,教育并非局限于学校教育这一狭窄的区域。教育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教育学的学科价值也有着广泛的社会服务功能。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教育培训等都需要教育学发挥其应有的学科价值和社会功能。只是在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并不高,我们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其潜能。更深入地讲,这就有赖于我们整个高等院校中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等的转型和改革,我们是否要借鉴国外在教师资格准入标准、教师专业化水平以及教育学院的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
结束语
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师范毕业生也被纳入考试范围,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省份逐渐加入到全国统考行列。这对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讲不仅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也将进一步拓宽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对教育学专业本身来讲也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而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扈中平,黄崴.论高师教育学专业的改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2]梁建华.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改革问题与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