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絮语话当年

2017-06-10 01:34于庆田
神剑 2017年2期
关键词:张志勇张敏参谋长

于庆田

2016年,我在301医院住了几天院。其间,碰上一些老首长和战友也在那里住院治疗。他们都是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领域长期工作过的老同志。除相互询问健康之外,就是回忆昔日的峥嵘岁月,畅谈国防科技发展的亲身经历。

巫致中

巫致中同志和我在同一干休所生活,但平时也见面不多。前年听说他因病住院,不久就出院了。在楼下散步碰上他,我问为啥住院,他把裤腿撸上来让我看他小腿,我说,这不是牛皮癣吗,这还不好治?他说,是牛皮癣就好了,这是皮肤癌。我还安慰他,现在医学发展很快,总会有办法治。不久,又听说他住院了,现在就住我楼下。我决定抽时间去病房看望他。

巫致中是我的老朋友老大哥,还是河北同乡。在他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轨道室主任时,已是大名鼎鼎的卫星轨道测控专家了。1987年夏天,中国14名顶级科学家应邓小平同志之邀,去北戴河休假,巫致中就是其中之一。他设计的中国第一部《远程计算机网络卫星测量数据通信规程》,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史上零的突破,填补了国家一项空白。1975年,他又设计出《近地卫星测控系统流程》,获国家一等奖,并经过返回式卫星的回收实践验证,使他成为我国知名的航天测控专家。在北戴河共同生活的半个月内,我才知道他和老伴曾纪明都是秦皇岛人,因平时忙于航天测控事业,很少有机会回家乡看望父母。在小平同志接见完大家之后,他和夫人抽空去老家看望了父母双亲。秦皇岛电视台发现14名顶级科学家内居然有他们秦皇岛的人,反复要求来采访他,未获批准。待中央的活动结束,当地的记者一下子把他们两口子围住了。从此,巫致中在家乡知名度大增。

我住院第三天上午,专门去病房看他。医生告诫我,他病情危重,要少说话。进病房只见他并未卧床,而是坐在沙发上,手里拿一支笔,旁边还放着英汉大字典和一些技术资料。握手后他见我穿病号服,问我怎么也住院了?我告诉他查体,就开始询问他的病况,并劝告他听医生的,安心养病,不要再惦记工作,更别再翻译资料。不一会儿,又有一批战友和领导来看望他,我便握手告辞。他还说,老于,我走路不行,送不了你了。

三天之后,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巫致中今天病故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重复确认一遍,急忙奔向他的病床,医生说已送太平间了。心里一阵酸楚和茫然,人生如梦,生死转间。告别仪式那天,因住院规定,我也未能为他送别,心里更是遗憾和愧疚。

张志勇

在我病房西侧住着一位老红军战士,张志勇。他可是我的老首长,也是一位老革命。我大学毕业后分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第一次有幸参加大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任务工作组,组长就是副司令员张志勇将军。在发射场三十多天的共同生活中,他给我留下了沉着冷静、细致深入、平易近人的美好印象。

张志勇司令有传奇的人生经历。在红军西路军,他由战士当到师作战科长。1936年10月,西路军被马家军和蒋介石中央军围追堵截,几乎全军覆没,但他却侥幸逃生。1941年1月皖南事变时,他任新四军军部特派员,曾奉命收容掉队人员,辗转突围十多天,又躲过了一劫。有人说张志勇是福将,但他一生却磨难多多。

在红军西路军溃败后,他曾在河西走廊以讨饭为生,寻找自己的红军部队,并在过黄河时不幸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被迫在国民党部队服役。有一次,在战场上他与红军部队相遇,如鱼得水,终于找到并回归了自己的队伍。由于许多战友的推荐,又很快受到组织的信任。后来,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表现英勇,曾担任团政治处主任、师政委、训练基地工程部长、后勤部长、基地司令员等职。尤其是他参与创建我国第一个导弹靶场,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开创者之一。但是,就因为有那么一段被抓壮丁的历史,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多次受到审查、批判和不公正待遇。

张志勇已101岁高龄,躺在病床上,戴着呼吸机,很难用语言交流了。一天上午,我陪沈荣骏中将去看望他老人家,一进门沈荣骏就给他一个标准的军礼。我在他耳朵边说,沈荣骏同志来看您了!他老人家若有所思地睁开眼,看了一下。守护人员说,他不能说话。后来,他老伴儿洪凌云来了,专门介绍了他的病情。我们衷心祝愿他老人家早日康复,便告辞了。出门时,荣骏首长说,好人啊!我们都是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走出来的人,他在那里奋斗了几十年。

我还记得199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曾邀请张志勇夫妇出席。我曾陪他老人家参加一些纪念活动。在发射场,在纪念馆,在烈士陵园,在座谈会上,在东风场区各小点小号,到处留有他老人家的足迹。这里的许多树木,许多道路,许多发射测量工位,许多住房,都是当年在他领导指挥下创建起来的。当时八十多岁高龄的他,曾激动不已,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感慨万千!

叶正大

和我病房隔一个房间,住着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叶正大中将。张震寰任科技委主任时,他和钱学森、朱光亚同为副主任。他在位时,我只是宣传部的一位处长,虽然也认识,但打交道很少。出于礼貌,我主动去看望他,先作自我介绍,又询问病情,颇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他精神矍铄,头脑清晰,拉着我的手叙谈了很长时间。我担心他太劳累,便告辞了。他老人家已90岁高龄,没啥大病,只是腿脚不好,行动要坐轮椅。

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他让老伴用轮椅推着他,来我病房聊天了。我受宠若惊地坚持推他回自己病房,请他躺下再聊。但他堅持不走,并说我愿意坐着聊天。这次聊的时间较长,话题也多,从皖南事变,到延安时代,从抗美援朝,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他给我讲了许多他经历过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叶正大将军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航空专家。1948年,他从东北解放区出发去苏联留学,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回国后,立即投入新中国的航空制造业建设。他曾经参加我国第一架歼击机的设计工作,与他人一起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他留学期间还有幸见到去访苏的毛泽东主席,当毛主席问他学什么专业时,23岁的叶正大说:

“我学的飞机设计与制造。”叶正大还十分高兴地请毛泽东主席为他题词,毛主席随手在他本子上写下了“建设中国强大空军毛泽东”几个大字。这个题字他至今还珍藏着。

叶正大是叶挺将军的长子。他还回顾了1946年那次“四八”黑茶山空难事件。这次空难,不仅夺去了博古(秦邦宪)、王若飞、邓发和他父亲叶挺及四名美国机组人员的生命,而且他母亲李秀文、妹妹扬眉(11岁)、弟弟叶阿九(3岁)也同机遇难。叶正大将军说,我是学航空的,美国那架C-47运输机,本来性能不错,四名机组人员也很有经验,是著名飞虎队的功勋飞行员,而且在西安降落加油时也很正常,飞往延安降落本不应出问题。周恩来总理曾当面对我说,你爸妈他们乘的那飞机飞行高度为6000米,黑茶山才2000米,怎么会撞山呢。周总理说我始终怀疑是国民党特务在飞机罗盘和速度表上做了手脚。当时我们在延安,也无证据,又有四名美国空军人员遇难,我们吃了个哑巴亏。

前些年,有人调查此事,网易上有个署名红叶的著文,说得有鼻子有眼,受国民党特务机关派遣,有个叫杨耀武的特务分子混在飞机检修人员中,在飞机高度表和磁罗表的背面分别放了磁铁,搞乱了飞机的飞行高度和方向,最后致使飞机撞山失事。这个说法虽没有权威机关证实,但它可印证周总理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此外,叶正大将军还谈到,网络上所说民航总局原局长沈图极力主张我国运10飞机下马,使中国坐失良机,拉大与国际大飞机制造水平的距离一事,他并不认同。作为当事人之一,作为航空专家,他认为当年运10下马,有前因后果,不是沈图一个人可以决定的。有些情况我是清楚的,经验教训可以记取,但是账不能记在沈图一个人身上,要实事求是。

张敏

在同楼住院的还有原国防科工委参谋长张敏中将。张敏参谋长也是我的老首长,他在任期间我在机关当宣传处长,打交道比较多。他重视宣传工作,本人也是摄影爱好者,他拍摄的照片有许多佳作。张敏1925年出生于河北定州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参加八路军,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回国后参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建工作。曾担任过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工区主任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主任。在张爱萍首长担任国防科委领导期间,张敏被破格提升为国防科工委参谋长。

“文革”期间,他也曾因所谓历史问题受到不公正待遇,关牛棚,挨批判,劳动改造。如今他已92岁高龄。

一天上午,我去病房看望他,他非常高兴,真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他的老家距离我的老家只有几十里路,方言土语都很接近。但他在任时,从来不认老乡。待他离休后才告诉我他老家在哪里。我曾开玩笑说:参谋长啊,在位时你也不认我这个同乡,也没沾上您什么光啊!他说,咱们凭本事做好工作,不讲老乡观念。真的,老乡观念淡漠点儿好。我任宣传处长时,母亲在老家病逝,我们子孙守灵三天,待安葬完毕,我的腰病发作,既不能站立也不能坐。要经定州返回北京无车没法走啊,有人说你们科工委干休所就在定州城里,给张敏参谋长打个电话让干休所来个车接你一下吧!我怕给首长添麻烦,就没有打。当时,还是我的朋友县委书记刘日,让司机把我送至定州干休所,然后搭一辆学习班顺路返京的面包车,躺在车的过道上回京住进了医院。那时军队的风气真好啊。

我们在病房一起回忆了80年代一次巨浪一号导弹发射试验的往事。1982年我国巨浪一号潜艇发射导弹在渤海湾试飞成功后,邓小平同志曾说,“巨浪”要上岸,可以拉着走,车载机动发射。我国第一代固体燃料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加快了步伐。其产品曾多次在太原发射基地进行发射试验。有一次,张敏参谋长任国防科工委试验工作组组长,我是成员,在2号发射工位进行发射简装载新型巨浪导弹发射试验。当时,新研制的发射简装置是很昂贵的,价值比几枚巨浪导弹都要高。发射那天,张敏参谋长的指挥位置就在距离发射工位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当一切准备就绪点火发射后,意外发生了:导弹刚飞出发射筒几十米高,就原地掉落下来,摔在发射筒装置跟前,火箭立即爆炸,现场一片火海!我们都看得很清楚,发射筒也被烧着了。研制人员着急地喊,参谋长,快救救我们的发射筒吧!按照预案,附近待命的消防急救车要马上出动了。发射部队请示张敏参谋长下令,要消防中队出发。张敏参谋长却没作声。眼看着大火在吞噬发射筒装置,技术人员有些急了,焦急地说,参谋长下令吧!张敏说,不要急,再等几分钟。果然,过了几分钟,发射场又发生了第二次爆炸,火光冲天。如果消防队提前沖上去灭火,肯定会带来人员的重大伤亡。又燃烧了几分钟,确定火势减小,不可能再发生第三次爆炸后,张敏参谋长才下令去救火,很快大火被扑灭了。当然,发射简装置也报废了!这次发射虽然失败了,但关键时刻指挥员的判断和决心是多么重要,避免了一次无谓的重大伤亡。

张敏参谋长躺在病床上,我们再次回忆了这次巨浪导弹的发射试验。他显得有些激动地说:人命关天啊,如果早冲上去救火,正好会赶上第二次爆炸,不知会伤亡多少人。我对这次发射试验印象深刻,还有一个原因,我曾在执行发射任务的这个发射中队工作过,并担任指导员。搞消防的官兵我都认识,我真庆幸我的战友们碰上张敏这样一位有经验善决断的首长,才避免了不应有的伤亡事故。固体火箭燃料称为惰性燃料,发生事故时不像液体火箭燃料那样剧烈爆燃一次完成,往往会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爆炸,可见经验和分析判断是多么重要。

在病床边,我们还拉了家常。说到他的病情,他说除掉不能下床走动,他的身体机能还是比较好的,头脑清醒,语言表达也很好。每天读书,看报,看电视,关心国家大事。他的女儿旭明和女婿梁子,都和我在同一个连队当过兵,说起来也更加亲切。我怕他太劳累,便及时告辞了。

沈荣骏

沈荣骏中将是航天发射指挥和测控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任大区副职十几年,经历了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三个时期。对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尤其是战略导弹、核武器、卫星、飞船等领域的领导工作是非常内行的。向来有情况熟悉、指挥果断、协调有力、敢于担当的特点。

沈荣骏院士今年已81岁了,他思想豁达,忙于工作,身体和精神一直很好。这次住院是因为打乒乓球救球时不小心磕了一下后脑,颅内有点瘀血,不太严重。我和他曾一起看望张志勇、张敏、叶正大三位老首长。我刚入伍时分配到酒泉基地工作,沈荣骏已经是司令部航测处的副处长。后来他去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当所长,我调到国防科委机关。1980年在执行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即洲际导弹试验时,我们在远望二号测量船上去赤道以南,同舟共济一个多月。那时,他作为测控系统的总指挥,为那次试验做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非凡的指挥才干。据说,不久张爱萍找他谈话考察,就把他由正师调为正军,去怀柔科工委院校工作了。紧接着小步快跑,不到两年,又被破格提升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沈荣骏在大区副职岗位上干了十多年,他可是有成就有故事的人。专门写几本书都写不完,但他不主张写回忆录,尤其不赞成当今发表的许多自夸而不实的文章。他是我国航天测控网和某试验场建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与国内其他专家一道,创建了我国大型地面测控系统、远洋综合测量船和测量飞机的研制体系,提出与国际接轨的陆、海、天基全球测控网,主持并建成了我国能满足多种飞行试验要求的测控网。1985年以来,沈荣骏现场主持了五十余次发射任务,处理了大量技术和管理难题,为提高我国卫星发射成功率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他又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种奖励。

他的事迹和故事是几天几夜都谈不完的。我们在病床前回忆了许多往事,有几件小事却记忆犹新。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时,我们在南太平洋要打捞数据舱,作为指挥部成员的沈荣骏说:关键是要把数据舱抓到手。但周围有美国、澳大利亚许多舰船跟随我们,企图抢夺数据舱。斗智斗勇,一方面我海军官兵邀请美国军舰官兵海上联欢,另一方面我们远望号测量船声东击西,开足马力实施“佯动”,一下子甩掉了美、澳等国舰船,及时把弹头落水的数据舱打捞到手。等美澳等国舰船醒悟过来赶到时,黄花菜都凉了。只好用旗语礼貌地告诉我们:祝贺成功,顺利返航。

还有一次在西昌发射通信卫星失败,火箭上升几百米就原地掉落下来,装有数百吨特种燃料的运载火箭立即爆炸,发射场附近的山上一片火海。虽然按照预案人员大都撤离到安全区,但还是造成一些人员伤亡。沈荣骏作为现场总指挥,不断有情况向他报来:航天试验队一位工程技术人员未按照要求撤离,在发射场招待所不幸身亡:一名彝族警察警戒时不幸身亡……沈荣骏突然想起青年摄影家张桐胜,说快去找找张桐胜,每次发射为拍摄好照片他总爱靠起飞点很近。当部队战士找到他时,幸好他跳进一个排水沟中,才躲过了一劫。张桐胜后来当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每忆此事都对沈主任的关怀深表感動!那次火箭爆炸形成的冲击波,破坏了许多地面建筑,当我赶到发射场招待所时,发现门窗全部破碎,甚至把楼上住房里的行李箱子和衣物,全都席卷到楼下摔碎,包括沈荣骏的将军大檐帽和中将军服都破碎散落一地。

因为有人员伤亡,在那次试验中我作为国防科工委政治部的秘书长,协助发射中心和当地政府做了些抚恤慰问工作。各项检查收尾工作告一段落,也临近过春节了,军委派来一架专机把试验工作组接回北京,我被确定留在基地过春节继续处理后事。在送大家上飞机时,沈荣骏问我为啥不走?我说丁主任要我留下来处理后事,基地司令员政委也说没啥必要了,并说留下我们还得派人陪着你。于是,沈副主任说快上飞机走吧,飞机马上要开了。就这样,我的行李箱还落在了基地招待所。

在301医院西院病房里,有许多身经百战的将军、专家和英雄模范人物,躺在病床上的他们,每一位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责任编辑/兰宁远

猜你喜欢
张志勇张敏参谋长
新婚夫妻是这样虐狗的
揭开虫虫世界的奥秘
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检测题
“颍上张家”倒台,牵出“保护伞”
消失的铁三连
“颍上张家”二代接连“出事”
新四军参谋长亲临省府催军饷
王维国当好防灾决策“参谋长”
“上海干爹”张志勇:退伍后行善14年助百名孩子
红三军参谋长唐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