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7-06-09 14:29郭进
科学与财富 2017年9期
关键词:读文尝试习惯

郭进

预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点。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交给学生正确的预习语文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理论学习与长期教学实践相结合,我总结出了预习的基本方法—“五步预习法”。

第一步是“读”:读文三遍,明确读的目的。

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学生预习课文,更离不开“读”。第一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生字、生词,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遍读课文,试着解决课文中的“拦路虎”,如理解词语,有的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有的可以利用工具书解决。第三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步是“标”:在文中做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时要勤动笔。如好词、佳句画“~~”,重点段落画“※”,有疑难的地方打个“?”,用“▲”标出自己容易读错的词语,用“(?)”标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如令人感动的句子、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感受和体会等等。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第三步是“记”。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坚持摘抄文中的优美的词句,丰富自己的词汇,既能增强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的习作也有很大帮助。

第四步是“想”。

通过学生的预习,在预习本上尝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尝试解决一些思考题;尝试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经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上起课来就很主动,听着正确答案,从而知道自己思维的差异。长此以往,学生通过不断思考、调整,就会渐渐缩短思维的差距,使自己的思维更加规范、有序、准确,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五步是“查”:加強预习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教师要反复培养训练。一要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地预习,而不是泛泛读文了事,要有勾画,有批注,有思考,有摘抄与积累;二要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课堂上,看看学生读文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是否在书上做了批注,预习本上是否概括出了中心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等等。

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学法指导。查漏补缺,对预习的不足,及时地弥补。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的、主动汇报预习内容的、预习充分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猜你喜欢
读文尝试习惯
上课好习惯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尝试
好习惯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前“练”后“写” 读“文”写“作”
在“读”文过程中实现体悟式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