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分析

2017-06-09 11:24顾一飞
今日健康 2016年11期
关键词:麻醉效果安全性

顾一飞

【摘 要】 目的:评价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接受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对照组(34例,进行单一臂丛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不良反应。结果:麻醉效果评级方面,观察组评级为I级患者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II级、IV级患者的比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围麻醉期内,观察组、对照组麻醉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8%和11.8%,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更加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 麻醉效果 安全性

锁骨骨折为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由于骨折部位位置特殊、神经丰富,内固定手术对于麻醉的要求往往较高,优质的神经阻滞方式对于减少患者疼痛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尤为关键。相关研究提示,锁骨及周边组织受臂丛、颈丛神经共同支配,单一的臂丛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存在明显不足[1]。本文探讨了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68例锁骨骨折患者,所选对象均于我院接受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级I-II级,年龄<60岁,对手术及麻醉无禁忌症;研究排除了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本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6-59岁,平均(43.3±5.2)岁;ASA分级I级18例、II级16例。对照组34例采用单一臂丛麻醉,本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8-56岁,平均(42.8±5.6)岁;ASA分级I级20例、II级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ASA分级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麻醉后采用锁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操作步骤及术后处理参见《实用骨折治疗指南(第5版)》,手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反应。

1.2.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20-30min肌注0.1g苯巴比妥钠和0.5mg阿托品,转至手术室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并连接心电监护装置、安装吸氧面罩,麻醉取去枕平卧位,头偏于未受损锁骨侧,对照组实施臂丛阻滞麻醉,选择7号注射器,穿刺入肌间沟后出现异感后回抽至无血注入麻醉药25ml(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观察组首先进行臂丛阻滞麻醉(同对照组),再行颈浅丛阻滞麻醉,选择7号注射器,于颈外静脉、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交点下0.5cm入路,突破颈浅筋膜,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5ml。

1.3 麻醉效果评级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效果评级标准》中对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评定标准,将麻醉效果分为I级(阻滞完善、肌松良好、患者无痛,镇静、手术顺利)、II级(阻滞略欠完善、肌松满意,患者可感受轻微疼痛)、III级(阻滞不完善、肌松较差,患者出现呻吟、躁动,需其他辅助麻醉药物维持手术)、IV级(麻醉失败),评级越低代表麻醉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作连续性校正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评级比较

两组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评级,观察组I级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II级、IV级患者比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的麻醉效果更好。见表1。

2.2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在围麻醉期内,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其中观察组出现喉返神经阻滞1例、膈神经阻滞2例,不良反应率为8.8%(3/34);对照组出现喉返神经阻滞1例、膈神经阻滞1例、霍纳综合征2例,不良反应率为11.8%(4/34),两组麻醉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P>0.05。

3 讨论

神经阻滞麻醉可促使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疼痛,肌间沟入路的臂丛麻醉可阻滞锁骨周边神经,且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是肩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常用的神经组织麻醉方法。

但有研究提示,准确定位、穿刺异感是决定臂丛麻醉效果的关键,这对臂丛麻醉的操作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某些临床案例中,由于肥胖、折端移位、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也常常造成阻滞不全、不合作的结果,导致不同个体麻醉效果差异较大。另外,锁骨神经及周边组织受颈丛神经、臂丛神经共同控制,因此,单一阻滞臂丛神经的阻滞范围相对不全、麻醉效果有待提高[2]。相对而言,颈浅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则有效弥补了单一臂丛阻滞麻醉的不足,大量研究也提示联合阻滞麻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小、镇痛效果更好,但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证实[3]。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麻醉不良反应率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毅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康福.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5,21(24):96-97.

[2]张小利.评价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实施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6):47-48.

[3]张东风.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術中的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12):1558-1559.

[4]王毅,彭国庆.对行内固定术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1):77-78.

猜你喜欢
麻醉效果安全性
米氮平治疗老年失眠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无痛胃镜检查中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的麻醉效果研究
七氟烷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在烧伤休克期的麻醉作用探讨
舒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麻醉苏醒期的影响
不同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