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品德课堂中的教师理答

2017-06-09 10:08杜燕飞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5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课堂教学

杜燕飞

【摘 要】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理答作为课堂问答的一个环节,是主要的教学行为之一。因此,理答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的效率及课堂文化。品德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方向、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更是和教师的理答休戚相关。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以智慧的理答引导学生的探究和学习,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理答 课堂问答

什么是理答?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反馈。教师理答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如果理答不当,一不小心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熄灭学生求知、思维的火花,严重的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以智慧的理答引导学生的探究和学习,从而把课堂引向深度与广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筆者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品德课堂中学生的常见问题和教师的理答妙用策略。

困境1:理解片面,原地踏步

在课堂教学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境:探究过程中,学生发表的意见、想法都很表面,抓不到实质,说不到点子上,就像在兜圈子,他们始终站在知识与情感的外圈。这时教师就应该出手了,为学生搭搭桥铺铺路,来提升他们的思维高度,从而构建新知。

如六年级上册《劳动需要知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出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坚持12年进行研究的资料,让学生看后说说感想。

生1:袁隆平做事情很有毅力。

生2:他甘于寂寞,与水稻为友,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我太佩服他了。

生3:他很了不起,成为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显然,学生对于这则资料的关注度仅停留在文字本身,对袁隆平事迹并未作深入的思考。如果这时教师仍然让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下去,那么与资料运用的初衷就相背离了。但如果教师适时进行只言片语的点拨,学生便可豁然开朗。

策略:巧妙点拨,进入佳境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因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思考大多停留于表面,或以点盖面,或囫囵吞枣,不会作深入探究。当学生的理解较为肤浅时,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这时采用提升性理答,能够有效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并促使课堂教学的优化。

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可以这样评价、引导学生:“同学们都关注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但老师想问:他拼命地研究却没有扎实的知识作铺垫,水稻的研究能成功吗?”

学生议论纷纷,答案很显然。教师又追问:“他研究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呢?”

在这种“产婆术”的追问下,学生的探究活动深入进行下去,直至师生一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劳动需要知识,劳动还要体现它的价值。直达了预设的目标。

困境2:理解偏差,疑惑不解

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的教学,师生探讨“什么样的关系才称得上是好朋友”。

生1:好朋友就是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主动、热情地帮助我。

生2:好朋友就是常常和我一起玩,还能和他分享秘密的人。

生3:能为朋友两肋插刀,永远站在我这一边的人才能算得上是我的好朋友吧。

……

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影响,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语言去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策略:指明方向,别有洞天

师:如果你做的是一件错事,他也要依你、帮你,这样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吗?

教师的一个反问与学生的思想发生了碰撞,让他们陷入了思考当中。于是,学生转而讨论起“真正的好朋友不会做什么”的问题上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主动建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贮存于记忆系统中的原有知识和技能是产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部条件。因此,对于新知的学习,学生会作出自己的解释,会把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他们会运用已有知识思维方式来试图解决问题。但往往在无法解决时,学生的思维会停滞,就像是人走进了死胡同,只能站在原地徘徊不前。这时教师的评价与引导无疑就是雪中送炭,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打开一条路,开启一扇窗。

困境3:知识断链,束手无策

品德课堂上教师常常会设计一些体验的环节或小组合作的内容,但进行活动时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细心的教师就会发现下面这些细节——

表情:学生的眉头紧锁,面部表情凝重,而后把目光投向教师或同学,这说明现在他急需帮助。

动作:当一个人陷入思考时,或侧头或侧坐或用手托住下巴……但时而转头,时而张望,时而抓挠。

语言:课堂上出现激烈的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其他学生则不知所措。

学生学习新知时,头脑中肯定会闪现许多问号,出现许多旧知识,但是经过筛选后会发现这些方法都行不通,思维处于矛盾冲突中,面对难题感到束手无策。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点,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做好预设,为学生解困。

策略:另辟蹊径,柳暗花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安排好学习活动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此时,教师不应立即采取措施,而应耐心等待,热情鼓励,充分运用激励性理答来缓解紧张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学生沉默不语时,笔者会轻轻抚摸他的头,亲切地说:“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好好想想肯定有解决的办法。”又如,学生四下张望寻求他人帮助时,笔者会说:“你有合作的意识,很好!不过,我们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与同学讨论,那样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而当学生合作学习发生意见分歧时,笔者会说:“平心静气听听对方的见解,也许他的话里就有你想要的答案哦!”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常会出现卡壳现象,教师要因势而导,以机智的理答把他们引入一个豁然开朗的境地。

困境4:脱离目标,渐行渐远

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上也会有差距,有些问题的答案会出乎意料之外。如一位教师执教六年级下册《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学生完成灾害的种类和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自然灾害的统计后,师生对前一部分的学习进行了小结。不过,学生只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和可怕性,表现出了担心与一丝恐慌。这与教学目标显然是相悖的。

课改下的课堂提倡要尊重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有些教师就一味地推崇,对于学生的错误不予理会,不给予评价,这样就导致后来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思维渐行渐远,结果偏离了教学内容,离开了预设的目标轨道,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

策略:旁征博引,峰回路转

面对同样的问题,其中一位教师的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师:灾难无情,但人有情,我们来看看发生在唐山大地震时的动人故事。(视频播放人们抢救伤员,重建家园的情景)

师: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了面对不可抵挡的自然灾害,只要我们手挽手、肩并肩,众志成城,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你们说对吗?

课堂上的“脱轨”在所难免,只要教师把好关,果断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引导,就能遏制学生思维的外散,把他们拉回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教师的理答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教学的一条丝线。运用得当可以使课堂上学生的点点思维连贯流畅,课堂节奏如行云流水。但教师的理答常常不可预设,它是智慧生成的,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作出合理的回应。因此,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以机智多变的理答,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324000)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课堂教学
设问引导探究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