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修课

2017-06-09 17:08马云芳
世界文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日本工作

马云芳

一位曾赴日留学数载的海归妈妈神采奕奕地跟我讲述了带5岁的儿子游日本的经历。令这位妈妈感慨万千的,不是熙熙攘攘的东京迪士尼,也不是惊险刺激的大阪USJ环球影城,而是兵库县的kidzania甲子园——专门面向3至15岁儿童开放的,模拟近100种工作和服务的工作体验馆。

进入馆中,并非想象中的冷清,预约名额全部爆满,当地居民非常之多。里面的设施全部按照现实社会中的样子,商店、银行、公安局、医院等应有尽有,甚至消防车和救护车也在工作着。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穿着制服,认真执行任务,最后用工作换取的工资(馆内流通的卡通货币)进行下一步消费。这位妈妈说儿子长大了想当消防员,所以就带他体验了一次消防工作。从救急电话应答,到出车奔赴事故现场,再到大家通力合作成功施救,孩子们的每一步都做得非常不易却又兴致勃勃。其中不乏有遇到紧急情况而手足无措、嚎啕大哭的孩子,但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小朋友们的帮助下,他们渐渐止住哭声,融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无意间发现孩子身上具备的潜力也让父母们兴奋不已,为以后孩子的兴趣培养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对于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笔者感触颇深。留学期间,我选修了一门国际人才培养课程,这是针对在日留学生开设的一门就业指导课。起初我只是抱着了解日本就业现状的心态选修了这门课,但是之后的课堂体验让我一学就是一年。我清晰地记得第一堂课上教授提问的情景。“想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怎么做这个工作?大家又都了解过什么工作?工作的具体内容又知道多少?”一连串的问题把课堂上的每个人都问懵了。对于工作,我们似乎都很了解却又不太明白的样子。因为很多人觉得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所以面临就业找工作时,大多数人像无头的苍蝇一般,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海投简历,回复却寥寥无几。好不容易面试成功,实际工作之后才忽然发现,和之前的设想完全不同。自己不是杜拉拉,面对接踵而来的压力和挫折,没有化强压为动力的魄力,只能怨天尤人,选择不断跳槽。也有人得过且过,朝九晚五地混日子、熬工资。这些,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我们也希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我们的价值。可是,一直以来我们太过于被动,没有意识去主动剖析自己。我是谁?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会做什么?成年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面对老师抛出的问题,我们只能面面相觑,瞠目结舌。

这门课上除了帮助学生深度剖析、认识自己,老师们对企业也有独到的研究。企业分为几类,每类的企业代表,企业的规模、用人制度和倾向、薪资待遇、升职加薪标准、平均加班时长,哪些企业招收留学生,本校学生在职比例等等,每个小项目都用具体的数字量化得非常明确。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文化,就业指导老师还定期举办座谈交流会。伊予银行、丰田汽车、松本清(药妆公司)、花王(生活日用品品牌)、日本食研(调味品公司)、市役所(政府公务员系)等各个行业都曾走入我们的课堂,将公司形态、工作状态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必不可少的是问答环节。不管是业务内容还是用人标准,学生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提问,企业方也会知无不言、毫无保留地回答。还有一种现场参观的形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见识了诺大的工厂只有几个人在控制机器的高度机械化车间,体验了一片花王尿不湿从实验到成品的艰辛过程,看到了公务员貌似轻松稳定的工作也有无尽的繁琐,明白了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仅有表面的光鲜,更需要背后的不懈努力和日复一日的默默钻研。所有这些都不是靠想象就能感受到的,现场的那种震撼感和新鲜事物的冲击感会让我们成长更快、学会更多。

在日本,这种面向青少年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的机构和团体并不少见,可以说达到了遍地开花的广泛程度。“我的工作室”“關键人物21”“创业起点咖啡”“教育探求社”等机构为青少年提供了各种工作体验的机会和探索未来的途径。参观、接触、感受、学习是这些机构团体的共同追求,以此达到职业生涯教育的启蒙效果。除了这些社会机构,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几乎每个学校里都有一个叫“未来指导”(类似于中国的就业升学指导中心)的机构,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升学指导,还对于未来规划、对于工作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除此之外,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产品生产过程,感受商品流通、货币交易流程,学习企业文化,体验社会氛围。大学生已经成年,有未来的规划和自己的判断力,但是对于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人可能会质疑其效果。“教育是不分年龄的,从小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至关重要……”听完老师的话,我深感从娃娃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为什么职业生涯教育在日本备受重视呢?说起原因,就不得不谈一谈日本的老龄少子化以及非就业人口增多的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已经出现了高龄少子化现象。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年功序列制(日本企业的传统工资制度,简单而言就是年龄越大,企业工龄越长,工资越高)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才的培养和公司的用人体制势必不断革新。然而,在高龄少子的社会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却非常欠缺作为职场人士、社会人士的素质、素养和技能,在精神和行为上出现双重自立迟缓现象。其中一部分人在社会上屡屡受挫,由此一蹶不振,自我否定,不再愿意去尝试和挑战。更有甚者选择封闭自己,在电车驶来的那一瞬间终结年轻的生命。

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孩童时代就不擅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凭借自己的认知对事情做出决断。如此成长下来缺乏自信,缺少梦想,在目标和未来都这般模糊的状态下被动迈出了升学或就职的步子。然而,他们在新环境下无所适从,面对众人的目光又无地自容,于是近年来年轻一代无法长久地在一件事情或一份工作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出现了低就业率、高离职率的现象。关于低就业率,原因有二:其一能力不足,无法就业。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工作总是有的,只是工作内容有所区别而已。其二自身胆怯,不愿就业。对人际交往、社会环境等有所恐惧,不愿意投入到工作中。关于高离职率,是由于有人无法适应,有人眼高手低,有人这山望着那山高。80年代末的“七五三现象”(毕业就职3年内的离职率显示:70%的初中毕业生、50%的高中毕业生和30%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离职)也是其表现之一。2016年末,正当日本到处洋溢着欢乐的圣诞气氛时,一位24岁的东京大学毕业生过劳自杀事件引起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批判和声讨日本企业加班至死之外,还有一些声音呼吁应该培养青年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观,使其真正具备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因此,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自90年代起日本开始大力推行职业生涯教育。

那么,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是如何定义的呢?在日本,职业生涯教育最初叫做“生涯教育”。据说生涯教育的理念来源于中国的《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事实是否果真如此,还有待考证。之后“循环再教育”的概念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参加学习的过程中持续前行的。为了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段和方法,穷尽一生去学习。也可以理解为,你的职业生涯是学习生涯的延伸,是引领你继续学习的手段。近年来,“キャリア教育”(career education,职业生涯教育)更为大众所接受。与以往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相比,“キャリア教育”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有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少年强则国强,日本也不例外。年轻人不就业、不就学问题的日渐严重让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变得刻不容缓。“キャリア教育”希望培养青少年的自立自强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劳动观;帮助学生认识和剖析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具体来说,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对人才培养有四个目标:(1)处理和创造人际关系的能力。尊重他人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与不同人群的交流沟通,进而通过团队协作将工作顺利完成。(2)灵活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意义、作用以及多样性有自己的理解,对于广泛而复杂的信息资源能够灵活分析和利用。(3)生涯规划能力。仰望天空,同时脚踏实地。一方面心怀梦想、怀抱希望,对今后的前进方向和未来的生存方式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出选择;另一方面还要脚踏实地,认清社会现实,进行积极务实的生涯规划。(4)选择和决断能力。根据自己的意志和责任感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决定,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解决问题。

为了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日本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职业体验和企业见习制度。

日本的职业体验非常之多,既有学校组织的,也有企业主动发起的。这种职业体验没有年龄限制,大多是一两天的行程安排,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一方面,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配合学校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通过职业体验活动,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得到了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工作流程和工作细节,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开发了潜在人才。另一方面,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在工作现场学习体验,清晰地了解了该工作的具体内容并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潜在能力,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如果说,职业体验是短期体验型活动,那么企业见习可以算是中长期的实践活动了。日本的企业见习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实习,虽然都是去企业学习锻炼,但又有所不同。国内的实习,一般是在基本确定劳动关系,正式就职之前的学习和锻炼。其目的是为了熟悉工作内容,接受公司培训,为正式入职打基础。实习时间一般在一个月到半年不等,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定。近年来也有一些高校在大三、大四阶段,要求学生进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学习,换取学分并计入必修或选修成绩。与此相比,日本的企业见习制度有些许不同。日本的见习相对自由,企业没有限制,也没有学分要求,全凭个人意志选择要实习的企业。以个人申请、企业面试、双方互选、最终见习的模式进行。参加者不限于大四毕业生,大一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见习制度,见习时间有三五天短期型的,也有一个月长期型的。日本的企业见习基本没有工资,甚至有些公司规定见习生的往返交通费和伙食费也需要自己承担——据说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见习不算是一种劳动,而是学习、体验、锻炼的机会。见习期间由企业的正式员工指导,一起亲临现场参与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學生们能够自主选择企业,并亲身体验该工作的工作内容、企业氛围,学习和了解相关技能,从而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将来能否从事相关行业,同时也能意识到个人今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当然,见习期间如果个人能力得到肯定,企业会考虑将其发展为正式社员,并发放内定书(相当于录取通知书)。如此一来,不管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增加了互相了解的机会,成为彼此今后发展的选项。曾在花王公司见习20天的泰国姑娘说:“在花王的每一天都很充实。围绕一个课题与前辈进行反复讨论,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公司设身处地为消费者和客户考虑的用心。” 在丰田见习一个月的中国留学生肖同学说:“一直很憧憬丰田,这次终于如愿参加了见习。然而实际工作起来却发现并不像之前想象中那样简单,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虽然非常希望能留在丰田,但是自己的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伴随着一些副作用,职业生涯教育的推广也不例外。虽然日本被认为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先进国家,为了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的新型人才,政府、企业、学校、个人也都彼此配合得相当默契,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些许问题。首先,职业生涯教育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制度的改革。学校的课程是偏重体验型还是传统的学习型?不少人产生了疑问。其次,针对青少年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企业,其安全性、项目内容的合理性、职业信息的真实性都需要仔细考量。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围绕着企业见习制度人们展开了激烈讨论:企业见习的本意是通过中长期的现场体验、学习、感悟,来了解工作内容,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在校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企业打着见习的旗号进行一日宣讲或一日活动。其效果如何暂且不说,单调乏味的内容便足以打消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推广产生非常大的阻力。还有一些企业投机取巧,对参与见习的学生恶意使用。东京新闻上曾经以“免费劳动”“徒有虚名的企业见习”为标题对此问题进行披露。见习的无偿形式导致一些黑心企业借机钻空子,恶意使用廉价劳动力,长期征用见习生投入工作,在报酬、福利等方面却只字不提。还有一些服务行业的企业不遵守事先的承诺和见习制度,安排见习者清扫厕所、销售酒水等現象屡有发生,非法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此外,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招募见习的企业急剧增加,部分企业把见习看成正式就职前的必修项目,陷入了非见习不采用的混乱局面。

由此可见,职业生涯教育的推广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深入人心的过程也不是朝夕即成。虽然出现了以上这些问题,但并不能因为局限性而否定职业生涯教育如今取得的成绩。在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政府提倡,企业配合,人人参与,乐在其中。经常可以看到图书馆中认真学习的老人,电车上静静看书的孩子,为学生普及业内知识的企业精英,还有参加茶道、花道培训的家庭主妇。他们身上有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一种置身知识海洋的欢乐,一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自信,一种逐步完成人生规划的舒适和恬淡。当下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啃老”和“月光”等社会问题突出,开展青少年职业生涯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如何吸取日本先进的经验,避免上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把政府主导变成人人参与;如何培养年轻人自立自强的意识、正确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职业生涯教育的推广做出贡献;如何做到职业生涯教育常态化、持久化、具体化……职业生涯教育的普及任重道远,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上下求索。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日本工作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不工作,爽飞了?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选工作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