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学军,苏 菁,刘建华,项保利,李宝亮,李 琛,张秀珑,李世阳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肺表面活性蛋白D对COPD患者诊治综合判定的意义
支学军,苏 菁,刘建华,项保利,李宝亮,李 琛,张秀珑,李世阳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目的 观察血浆中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稳定期及治疗干预后的水平,探讨SP-D浓度在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150例COPD患者为实验组,9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浆SP-D浓度并进行比较。150例COPD患者按病情程度分为急性加重组(急性加重期)80例及稳定组(稳定期)7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SP-D浓度;急性加重组及稳定组COPD患者分为I~IV级,比较不同疾病程度患者血浆SP-D浓度;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血浆SP-D浓度及BODE指数(B-体质指数,O-气流阻塞程度,D-呼吸困难,E-运动能力即6 min步行距离)变化。结果 实验组血浆SP-D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浆SP-D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期(P<0.01);血浆SP-D浓度均随COPD分级增加而上升(P<0.01),急性加重期不同级别患者血浆SP-D浓度均显著高于稳定期(P<0.01);150例实验组患者实际随访145例,治疗后血浆SP-D浓度与BODE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 COPD患者血浆SP-D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血浆SP-D浓度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级别、治疗及预后情况显著相关,可作为综合判断COPD患者诊治和预后情况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表面活性蛋白D;BODE指数;急性加重期;稳定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可累及循环系统,最终导致肺源性心脏病[1]。COPD致死率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等[2]。因此,尽早确诊并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提高COPD患者生存率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肺功能是诊断和评价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金标准,但因肺组织本身具有代偿功能,导致不能早期发现肺功能改变,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OPD是一种累及气道及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已成为共识,目前已发现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等大量炎性因子与COPD发病、发展机制相关,但均缺乏特异性,难以特异性反映肺病炎症状态[3]。血浆中肺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是由II型肺泡细胞和calar细胞分泌的一种亲水性糖蛋白,主要功能是参与炎症反应,其浓度变化对COPD的诊治及评估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4]。本研究通过观察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稳定期及治疗干预后的血浆SP-D浓度变化,旨在探讨SP-D浓度在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及预后中的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4—2015-01月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150例COPD患者为实验组,另外选取同期该院9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实验组中男83例,女67例;年龄30~80岁,平均(67.53±11.42)岁。健康对照组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30~80岁,平均(68.12±10.73)岁。
实验组150例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急性加重组(急性加重期)80例及稳定组(稳定期)70例。急性加重组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30~80岁,平均(68.28±10.57)岁。稳定组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30~80岁,平均(67.43±11.18)岁。再将2组COPD患者按COPD病情分级标准分为I~IV级,其中急性加重组Ⅰ级18例,Ⅱ级21例,Ⅲ级22例,Ⅳ级19例;稳定组Ⅰ级16例,Ⅱ级18例,Ⅲ级19例,Ⅳ级17例。各组患者性别及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病史2年以上;②各项实验室指标、胸片、肺功能等检查结果均符合我国2007年发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制定的诊断和分期分级标准[5]。
1.2.2 排除标准 ①年龄>80岁;②伴严重心、脑、肝、肾疾患者;③伴肺结核、肺癌、间质性肺疾病、结缔组织病等其他肺部疾患;④不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1.3.1 SP-D检测方法 受试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 mL,置于抗凝试管中,4 ℃静置2 h,分离血浆,用美国Santa Cruz生物制品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浆中SP-D浓度,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检测方法的各项质控指标及质控参数均在允许范围内。
1.3.2 治疗方法 实验组中的急性加重组患者均采取吸氧、祛痰、平喘、镇咳及控制感染等常规治疗,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吸入噻托溴胺吸入剂(商品名:天晴速乐,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454)治疗,20 μg·d-1。病情稳定后长期吸入噻托溴胺吸入剂治疗。稳定期患者给予长期吸入噻托溴胺吸入剂治疗,用量用法同急性加重组。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浆SP-D浓度差异;②观察急性加重期组与稳定期组COPD患者血浆SP-D浓度,观察不同分期不同级别COPD患者血浆SP-D浓度;③随访12个月,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血浆SP-D浓度及BODE指数变化,BODE指数(B-体质指数,O-气流阻塞程度,D-呼吸困难,E-运动能力即6 min步行距离)及构成变量数据统计参照文献[6]进行,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进行质控。
1.5 统计学方法
2.1 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浆SP-D浓度比较
实验组血浆SP-D浓度为(178.52±28.76)ng·mL-1,健康对照组血浆SP-D浓度为(119.34±17.42)ng·mL-1,实验组血浆SP-D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17.665,P<0.01)。
2.2 急性加重组与稳定组血浆SP-D浓度比较
急性加重组患者血浆SP-D浓度为(190.52±38.53)ng·mL-1,稳定组患者血浆SP-D浓度为(159.58±31.27)ng·mL-1,急性加重组血浆SP-D浓度显著高于稳定组(t=5.351,P<0.01)。
2.3 不同级别急性加重组与稳定组血浆SP-D浓度比较
2组患者血浆SP-D浓度随COPD分级级别增加而上升(r=0.625,P<0.01;r=0.863,P<0.01),不同级别急性加重组患者血浆SP-D浓度均显著高于稳定组(P<0.01)(见表1)。
表1 实验组不同分期不同级别血浆SP-D浓度比较±s)
2.4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SP-D浓度与BODE指数变化比较
治疗期间150例COPD患者意外死亡1例,因COPD死亡4例,实际随访145例。实验组COPD患者治疗后血浆SP-D浓度与BODE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见表2)。
表2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SP-D浓度与BODE指数比较
COPD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已肯定,COPD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炎症疾病,即使病情处于稳定期,患者体内仍存在持续慢性肺部炎症反应,使气道及肺组织结构破坏,导致肺功能减退或丧失[3]。SP-D属于胶原凝集素家族,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及clara细胞分泌,巨噬细胞吞噬后通过分解维持其在肺组织的浓度平衡[7]。SP-D以调节免疫及炎症为主,炎症及损伤可促使肺部SP-D分泌增加,即使在COPD稳定期,体内仍有低水平的SP-D持续分泌并释放入血液,因此稳定期SP-D浓度也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8]。COPD急性加重期可加重炎症及肺部损伤,故SP-D浓度明显上升。此外,气道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等均可造成肺泡-毛细血管屏障通透性增加,SP-D进入血液使血清中SP-D浓度显著增加[9]。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血浆SP-D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浆SP-D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期,而且SP-D浓度与COPD严重程度有明显相关性,故将SP-D浓度变化作为监测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噻托溴铵属于选择性抗胆碱类药物,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COPD,通过抑制平滑肌受体发挥支气管扩张作用,还可以抑制腺体分泌、减少气道阻塞。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COPD循证医学研究证实,COPD患者长期规律应用噻托溴铵治疗可有效改善肺功能指标,改善呼吸困难程度,提高运动耐力,明显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COPD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住院和呼吸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减少[10]。有学者研究发现,高浓度血浆SP-D可间接反映机体存在异常炎症反应,血浆SP-D浓度增高反映炎症反应加重,提示肺组织有损伤及肺功能降低,血清中SP-D浓度降低,则提示COPD病情缓解,可作为评价COPD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11]。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长期应用噻托溴铵吸入剂,随访12个月,治疗后血浆SP-D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BODE指数是Celli等学者提出的用于测评COPD病情及评估预后的新指标,综合了营养状态、肺功能、临床症状及运动能力四个方面的相关参数,目前已广泛应用于COPD患者病情及干预效果评估[6]。Ju等[12]通过监测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血浆SP-D浓度同时结合BODE指数变化,指出监测SP-D浓度可作为判断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浆SP-D浓度与BODE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表明血浆SP-D浓度下降与有效的治疗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判断患者治疗效果及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综上,COPD患者血浆SP-D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血浆SP-D浓度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级别、有效治疗及预后情况显著相关,可作为综合判断COPD患者诊治和预后情况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一方面未对实验组患者血浆SP-D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另一方面COPD患者居家期间吸入噻托溴胺吸入剂的依从性亦有差异,难免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尚需今后科学设计研究步骤,进一步探讨血浆SP-D浓度与COPD的相关性。
[1]孙丽华,谭焰,孙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5):481-483.
[2]陈锐,卢火俭.噻托溴铵粉雾剂对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5156-5157.
[3]陈欣,曹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D的表达与临床意义[J].国际呼吸杂志,2013,33(5):337-341.
[4]Winkler C,Atochina-Vasserman EN,Holz O,et al.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ulmonary and serum surfactant protein D in COPD[J].Respir Res,2011,12(1):29.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6]Celli B R,Cote C G,Marin J M,et al.The body-mass index,airflow obstruction,dyspnea and exercise capacity index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N Engl J Med.2004,350(10):1005-1012.
[7]Moreno D,Garcia A,Lema D,et al.Surfactant protein D inchor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J].Recent Pat Endocr Metab Immune Drug Discov,2014,8:42-47.
[8]施玉琴,杨荣时,曾玉兰.COPD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与炎性标记物的相关性[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5):788-790.
[9]刘海平,黄平,杜秀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血清和呼出气冷凝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D与趋化因子配体18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5,14(2):204-207.
[10]刘剑,张培芳,李敏菁,等.噻托溴铵吸入剂治疗中重度COPD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8):3117-3119.
[11]许宁,林松娟,张增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4):22-23.
[12]Ju C R,Liu W,Chen R C.Serum surfactant protein D:Biomarker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Dis Markers,2012,32:281-287.
[责任编辑:李蓟龙]
张家口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No.40191430-5)
支学军(1967-),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支气管哮喘。
R 563.9
B
10.3969/j.issn.1673-1492.2017.02.009
来稿日期: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