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媒介在高等院校死亡教育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2017-06-09 13:29黄丽群
护理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态度影视媒介

张 黎,黄丽群



影视媒介在高等院校死亡教育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张 黎,黄丽群

[目的]探索影视媒介在死亡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方法]从理论上阐明影视媒介在死亡教育中的可行性,并利用影视媒介对陕西省某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50名大学三年级学生开展死亡态度干预,并对干预方式满意度进行调查,对干预前后学生死亡态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学生对影视媒介干预方式的满意度较高,干预后学生死亡逃避、死亡恐惧显著减轻(P<0.01);中性死亡接受提高(P<0.05)。[结论]影视媒介可用于死亡教育干预,并可尝试用于其他人群的死亡教育干预。

医学生;死亡教育;影视媒介;理论研究;死亡态度

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学会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死观,能客观理性地面对和接受死亡[1]。有研究表明,医学生在经历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完成临床实习之后,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死亡恐惧和更明显的逃离导向死亡接受[2]。因此,开展死亡教育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从而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3]。死亡教育起源于美国,死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已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与死亡相关的院系(如医学、护理系学院)开设得更为普遍[4]。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对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有基本共识,但死亡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开展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模式。黄丽群等[2-5]的研究均证实,影视媒介是学生接受度比较高的一种死亡教育方式。对此,笔者尝试采取影视媒介作为手段,探索其在高校死亡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应用。

1 理论研究

1.1 影视媒介的教育功能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及传播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曾指出:大众传媒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能够将知识、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在社会成员中不断传递下去。通过这种传承文化的功能,使个人在开始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都能通过持续的社会化过程而融入社会之中[6]。对此,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也认为,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在于教育的内容[7]。很显然,影视媒介与生俱来地具有教育的功能,它不但能够进行学历教育(如广播电视大学),还能向大众传播文化知识(如电视纪录片和《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此外,影视媒介对于社会大众道德素质的养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有十分重大的价值和作用。当代社会中,影视媒介充当着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传播者的角色,它通过对观众长期的心灵渗透,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其负载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产生认同,进而学习和模仿。因为影视媒介具备强大的传播和教育功能,所以能够用来开展死亡教育。1.2 影视媒介的媒介特征适宜于死亡教育 影视媒介是人类通过影像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有着十分突出的媒介特征。这些媒介特征在死亡教育的开展中有着充分的发挥空间。

1.2.1 传播手段的技术性 任何艺术和媒介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但是与其他传统艺术和媒介相比,影视媒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显然更加紧密。以电影为例,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平面到立体,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丰富着电影的表现力和创造性。相较于文字的抽象性,影像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使人更加真切地感受甚至是“触摸”到死亡。

1.2.2 传播对象的大众性 影视媒介采用直接诉诸受众视觉和听觉的视听结合的媒介语言符号系统,这种媒介语言符号系统所构成的视听形象的大众性和普适性拥有比传统艺术低得多的门槛,使得影视媒介的大众化传播程度和大众传播成效超越了以文字为代表的其他传播媒介[8],任何年龄、阶层、教育背景的人都能够成为其受众。另外,这种直观和生动的媒介语言还拥有跨文化、跨地域传播的能力。高等院校死亡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大学生,影视媒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9]。因此,在对他们开展死亡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影视媒介是一种较为可行的策略。

1.2.3 传播方式的易接受性 由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国人忌讳谈论死亡,进而也就不能接受和坦然直面死亡。相较于其他的死亡教育方法,影视媒介通过具体的影视作品对观众施加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把死亡教育的理念思想、生命理论的价值观念埋藏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大众在进行影视欣赏、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死亡教育的理论和观念,从而实现对其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

2 实践应用

2.1 资料

2.1.1 研究对象 陕西省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50名。

2.1.2 剔除标准 ①本身有心理疾病者;②有宗教信仰者;③在研究期间遭遇父、母、其他至亲、好友死亡者;④在研究期间自身遭遇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或事件者。

2.2 方法

2.2.1 影片选择 充分参考史宝欣教授编著的《临终护理》中第十章《死亡教育》,郑晓江教授编著的《生命教育》中第十一章《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郭巧红的论文《医学生死亡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效果研究》,唐鲁的论文《死亡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及实施》,结合我国死亡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全民整体死亡认知水平较低,师资力量尚较薄弱的现实情况,确定本次影视媒介的死亡教育围绕认识死亡、直面死亡、准备死亡、超越死亡4个方面进行。由课题组影视学专业老师以及长期从事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研究的老师共同选择影片并确定给学生进行影片理论解读的内容。

2.2.2 授课形式、时间安排 针对“认识死亡、直面死亡、准备死亡、超越死亡”4个方面的主题,每个方面安排3周时间,通过3部影片,分别安排在课前(第1周)、课中(第2周)、课后(第3周)3个阶段开展。建立QQ群,课前和课后的两部影片上传至群共享,讨论安排在QQ群中进行。课中观影后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每个阶段课堂教学时间4学时,共16学时。

2.2.3 内容选择 ①认识死亡阶段,影片包括课前《唐山大地震》、课中《入殓师》、课后《父后七日》。课堂讨论主题包括死亡的基本概念、死亡的标准、死亡的方式和原因、万物之死、各地丧葬习俗及丧葬文化、宗教的死亡观。目的在于使学生直观而充分认识到死亡的客观存在,激发起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对死亡的困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②在直面死亡阶段,影片包括课前综艺节目奇葩说《长生不老究竟是不是好事》、课中《遗愿清单》、课后《飞越老人院》。课堂讨论主题包括人们对待死亡常有的态度、关于长生不老、关于生命长度和生命宽度、死亡过程中生理心理变化。目的在于使学生针对 “人为什么要死?死亡真的是世界末日吗?面对死亡的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 等问题开展内心对话和辩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减轻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建立科学、正确的死亡观。③准备死亡阶段,影片包括课前《滚蛋吧!肿瘤君》、课中《深海长眠》、课后《非常看护》。课堂讨论主题包括人的优逝(尊严死、安乐死、临终关怀)、如何面对自身及亲人的死亡?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死亡过程中的痛苦是有办法可以应对的,进而减轻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同时引导学生在面临自身和亲人死亡时采取科学、正确的应对方法,以促进自身和亲人的尊严死亡,提高生存质量。④超越死亡阶段,影片包括课前《万物理论》、课中《美丽人生》、课后《七磅》。课堂讨论主题包括:快乐生活、幸福生命、生命价值和意义、人生和职业规划。目的在于让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以后的人生,帮助学生彻底放下对死亡的负面情绪,珍惜存在的每一天,积极生活,充实自己的人生,以便在死亡来临时可以无憾地对人生挥手再见,完成对死亡的超越。

2.3 调查工具 ①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是否经历过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或事件;是否遭遇父、母、其他至亲、好友死亡;家中谈论死亡的情景;②死亡态度描绘修订量表(DAP-R):对学生在干预前后的死亡态度进行调查。该调查量表共32个条目,包含死亡态度5个维度: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趋近导向死亡接受、逃离导向死亡接受、中性死亡接受。采用3级评分法,同意计1分,有些同意计2分,不同意计3分,得分越低越同意该观点。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输入、整理、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每组学生干预前后死亡态度的5个维度进行比较。

2.5 结果

2.5.1 问卷回收情况 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有效回收率为92%。2.5.2 学生满意度及死亡态度变化情况(见表1、表2)

表1 学生对死亡教育的满意度(n=46)

表2 干预前后学生死亡态度评分比较±s) 分

3 讨论

3.1 学生对于影视媒介干预方式的满意度较高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此次对死亡教育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比例为84.8%,保证了教学效果。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同时也真正达到了学科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了影视媒介的教育功能。

3.2 影视媒介干预可减轻医学生的死亡逃避,使他们能正面死亡的客观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民众由于重生轻死的心理,形成了回避、拒斥死亡的社会文化传统,死亡被当作一个不吉利的字眼而被人们讳莫如深,死亡问题长期处于教育的盲区[3]。此次干预过程中,我们开始打破长期以来对于死亡逃避、忌讳的状态,学生们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谈论死亡的存在,并探讨面临自己或他人死亡时的心理应对等,很多学生在反馈中表示这是其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意义非凡。这也很好达到了本研究的目的——让学生正视死亡的客观存在。

3.3 影视媒介干预可减轻医学生的死亡恐惧 死亡恐惧是一种对于死亡命运无能为力、惶恐不安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是在人群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死亡态度[10]。影像能使学生更加真切地直面死亡的存在,同时可以通过探讨破除传统对于死亡许多不科学的认知,在与老师以及影片人物进行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形式交流的过程中,从老师和影片人物面对死亡话题时轻松、诙谐的态度中很好地得到压力和恐惧的排解和释放,因此死亡恐惧显著减轻。有很多学生在讨论中反思了自己曾经在经历身边死亡事件时的不恰当行为,庆幸参与本研究,认为在以后遇到类似事件时可以表现得更从容、更恰当。

3.4 影视媒介干预可促进学生中性死亡接受 趋近导向、逃离导向、中性这3种死亡接受态度中,我们期望通过干预让学生更加倾向于中性死亡接受,即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理性接受它的必然到来,不期待,不恐惧。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影片的选择和深入的理论解析来促进观影过程中学生中性死亡接受态度的形成和巩固,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死亡,接受死亡[11]。

3.5 发展展望 有研究者提出,我国的死亡教育应从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进而逐步向全社会辐射[12]。因此,在以后的死亡教育中,要进一步利用影视媒介的强大教育功能和易于接受,易于传播的媒介特性促进死亡教育在社会其他领域的不断展开,为促进死亡教育的全民开展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高效途径和方式。

[1] 李小寒.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0.

[2] 黄丽群.护生死亡态度及死亡教育认知现状[J].护理研究,2014,28(11C):4158-4159.

[3] 岳长红,柏宁,任守双,等.在医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及方式[J].医学与社会,2010,23(9):1-3.

[4] 沈峰平,崔静,赵继军.护士对死亡教育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5):340-342.

[5] 李梦琦,王冰心,张俊艳,等.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分析[J].上海护理,2015,15(1):8-11.

[6] 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应用与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49.

[7]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61.

[8] 薛晋文.影视与文学:百年论争的再审视[J].文艺评论,2014(5):81.

[9] 彭柳.普通高校大学生影视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53-154.

[10] 薛长红,马静松.对死亡恐惧的形而上追问[J].医学与哲学,2014,35(4):11.

[11] 张伟男.中国老人的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63.

[12] 黄丽群.转变死亡教育观念 开展全民死亡教育[J].护理研究,2012,26(10B):2861-2862.

(本文编辑孙玉梅)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medium in dea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Li,Huang Liqun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aanxi 712046 China)

陕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5QN02。

张黎,讲师,硕士研究生,单位:712046,陕西中医药大学;黄丽群单位:712046,陕西中医药大学。

信息 张黎,黄丽群.影视媒介在高等院校死亡教育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16):1996-1998.

G642.0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6.020

1009-6493(2017)16-1996-03

2016-07-23;

2017-05-02)

猜你喜欢
态度影视媒介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