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珍
摘 要:列锦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其语法构造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列锦辞格的构造与汉语意合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列锦句由名词或定名结构词组形成的非主谓句充当分句组合成并列复句,其构成成分形式上靠意合手法组合,语义上靠语序排列组织,可表达连贯、并列、因果、对比、条件等多种意义。此外,分句可以通过紧缩、删除、语音停顿和书面标点组合。总的来说,列锦即是词分句意合构造的紧缩形式。
关键词:列锦 意合 语序 紧缩
一、列锦现象与列锦辞格
在丰富多样的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不使用联结成分的前提下通过几个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词组将景与物等并列排布在一句、几句或一阙、一首之中。例如,在古典诗词中:
(1)游仙半壁画,隐士一床书。(梁·北周·庾信《寒园即目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陆游《书愤》)
在现代诗词中:
(3)五月——麦浪/八月——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贺敬之《放声歌唱》)
(4)饭罐。馍篮。菜碗/草地。野花。石板/大人孩子围一圈/农忙时节,顾不得回村/家家田头——野餐。(阎振甲《惊蛰雨·地头饭》)
在经典曲联中: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6)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徐悲鸿书联,引自《对联欣赏》)
在经典小说散文中:
(7)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角,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的衬衫的白领和女子的脸。伸着的胳膊……(穆时英短篇小说《上海的狐步舞》)
(8)租界也还有悠闲的處所,是住宅区。但中等华人的窟穴却是炎热的,吃食担、胡琴、麻将、留声机、垃圾桶、光着的身子和腿。相宜的是高等华人或无等洋人住处的门外,宽大的马路,碧绿的树,淡色的窗幔,凉风,月光,然而也有狗叫。(鲁迅散文《秋夜记游》)
前人认为,这种“把种类不同而情感性质相同的事物并列排布出来”“不用一二闲字,只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不顾语法的制约,把一个个互不联系的体词并置一块,其间并无任何联结词,既无主谓之别,又无因果之分,词与词之间的逻辑链条完全斩断”①(P37),宛如电影制片中的一个个逻辑联系未作设定的分镜头,其画面感十足,能顺利地表情达意,又能营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的意境之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铺排现象属于一种独特的修辞。万震球曾指出:“这种现象,笔者却以为是一种修辞现象……它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完全突破语法的束缚,以最佳的效果打动读者的心,是修辞活动。”①(P37)现今,把这种突破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运用手法界定为一种修辞格,已为学界所公认。
前人从修辞的角度对列锦句作过众多详尽的分析,列锦手法的运用为文本带来独特的艺术功用及审美效果向来为人所称道。而“修辞以语法为基础,语法分析有助于修辞分析”②(P34)。如果我们离开修辞,从语法的角度,该怎样去理解这些列锦句呢?接下来,本文将以三例列锦句为分析对象,尝试从语法角度对列锦句的来源进行探析,为列锦辞格的构造提供一种解释。
二、列锦:意合的紧缩句
作列锦辞格的语法分析,我们首先需要总体把握列锦句在语法上的定位。
(一)列锦句的语法定位
(9)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三例皆由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组成,这些“名词”都分别代表着相关的几件事,或是代表着连续发生的几件事;但这些由词组织起来的列锦句却“既分析不出哪是主语,哪是谓语,或者说既无所谓主语,也无所谓谓语,是一种主谓不分的‘混沌句”③(P31)。因而,我们不能用印欧语系里主谓宾结构这种句法分析法去分析它们,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这些语言构成成分呢?
林裕文在谈“修辞的功用”时分析过:“例一(即本文例(10))可以勉强解释成几个独词句的并列,但这样的句法在一般情况下是极少见的。”③(P31)
吕叔湘曾以例(10)为例,提出列锦句中每一个构成成分都属于词组代句的观点:“除‘夕阳西下和‘断肠人在天涯各成一句外,其余十八字每两个字成一词组,放在这里不能不说是有句子的作用,我们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存在句。”④(P87)
黄伯荣则明确地将列锦辞格的构成成分看作是复句,他指出:“构成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结构,也可以是非主谓结构。”⑤(P127)他以“蓝天,远树,金黄色的麦浪。”⑤(P127)一句为例,指明复句的分句可为非主谓句的组合。“也就是说,他把其中的每一个构成成分看成是一个分句,三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②(P34)
基于前面三位学者的认识,我们认为,将列锦句解释为独词句的并列并不合理,确应以黄伯荣的观点为准。我们尝试将三个例句作如下理解:例(9)中“鸡声”“茅店”“月”和“人迹”“板桥”“霜”各自充当一个分句,即例(9)是由六个分句组合而成的一个复句。同理,例(10)有九个分句,我们将三个分句看作一组,则有三组分句;例(11)中“风雪”“山神庙”是复句的两个分句。三个列锦例句皆是复句,各分句可理解为复句形式的词语化。由此,我们从语法上将列锦句定位为:由名词或定名结构词组形成的名词性非主谓句充当分句组合而成的复句。
(二)列锦句构成成分的组合方式
我们从汉语的语言学特性与汉语意合谈起,细探列锦句构成成分的语法构造。
1.汉语的语言学特性与汉语意合
汉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与其具有较大的常识性推理空间的特性紧密相关。“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每一种语言的语法都有一个得到明确标记的部分和一个潜藏的、依赖于联想的部分。在汉语里,前一个部分要比后一个部分所占的比重小得多。”⑥(P1)汉语这一语言学特性是其区别于印欧语的一大特点。前人对与汉语这一特点有关的话题讨论不胜枚举,汉语意合就是其一。
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分析性语言,具有多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序、虚词、语调和选词。陆仁昌曾补充过另一独特的语法手段——意合。他认为:“‘意合也是一种语法手段。‘意合与‘语序有关,但不是‘语序。‘意合手段在汉语里运用的频率特高。语素组合多半用‘意合手段。这是词法范畴。其他语言单位的组合,尤其是实实组合实体,无论是哪种结构方式,都可采用‘意合手段。这也许可以说是语法手段运用上的汉语语法的一个民族特点。”⑦(P9)关于意合,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形合,刘宓庆为这对概念给出过颇具代表性的定义:“所谓‘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⑧(P2)意合手法最初用于论述汉语复句中分句之间连接关系的问题,后来“被扩大到汉语语言结构的其他不同层面”⑨(P1),甚至被看作汉语最大特点之一,但也有学者对此拓展研究现象提出过批评。汉语意合的普遍意义研究虽仍处在学术争议阶段,但将意合手法看作汉语复句的语法手段,肯定其在联结分句时发挥着独特作用是学界达成共识的。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提到:复句的分句联结方法有两种:一是关联法;二是意合法。“从复句中关联词语看,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有时用关联词语来表示,这种关联组合的方法叫关联法。有时不用或不能用关联词语表示,这种直接组合的方法叫意合法。并列关系常用意合法。”⑤(P127)
2.组织列锦句分句的语法手段——意合、语序
前面我们将列锦句定位为复句,那么组成复句的分句间究竟是什么样的语法结构关系?它们之间靠什么组织起来呢?
a.以语序、意合为语法手段
陈玉琴曾谈到过:“汉语并列复句是几个分句分别说出有关的几件事,或者说出连续发生的几件事。”“分句间不用关联词语,通过各分句的前后次序反映出一定的逻辑事理,我们以此来意会各分句间的关系。”j(P43)结合教材中汉语复句语法手段的认识,我们可发现,列锦句各分句间不存在关联词语,它们不以关联词语联结,而是通过意合的办法来组织;且其组织、构成形式恰好与汉语并列复句的属性特征相一致。由此,我们认为,列锦句是形式上通过意合手法组织起来的并列复句,各分句间通常是并列关系。
虽然我们把列锦句中各分句间的结构关系界定为并列关系,把列锦句界定为形式上通过意合手法组织起来的并列复句,但在比较列锦句例句的时候仍会发现:列锦句构成成分的选择和排布并非如此简单,“各分句的前后次序反映出一定的逻辑事理”一言也警醒着我们,把它们理解成“北京上海广州”这种简单的并列关系,是不符合汉语语感的。那么列锦句分句间的并列究竟有何奥秘呢?
b.表达多种隐性的语义关系
对列锦文本做过细致研究的闫亚平指出:“列锦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组合不是任意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从宏观上看,列锦的构成成分存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相继、类别相近、性质相似、并列对举以及相反相成等关系;从微观上看,各组成成分的排列遵循空间顺序原则,时间顺序原则,整体在前、部分在后原则,显著性原则等。”k(P86)基于闫亚平的观点,我们对列锦例句从构成成分的选择与排布两方面各做一次细致的考察:从构成成分的选择上看,例(9)根据“商山早行”这一主题选取了“茅店”“板桥”等描绘山中景物与“鸡声”“月”“人迹”“霜”等叙写早行景象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它们空间上相近、时间上相接,具有表现“时间早”的相似性。例(10)根据“秋思”的主题选择两类或具有萧瑟肃杀之气,或具有田园祥和之息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后两组词都属深秋黄昏时刻天涯浪子孤行苦旅中的景物,中间一组则展现游子憧憬中的诗意田园生活图景;它们各自具备时空上、类属上接近的特点,且两类词交叉排布,说其属于现实与想象两类景物并列对举相反相成也不为过。例(11)中“风雪”与“山神庙”亦具备一定的空间上的可组合性。从构成成分的排布上看,例(9)按照早行人感知事物的先后顺序着笔,诗句仅以名词排布,却足以让读者想象补足早行人的一举一动,这想来必与之名词排布遵照时间顺序有关。例(10)小令,由近处起笔,绘制出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后即刻笔锋一转,将读者视线带向远方展示美好的憧憬,之后又从向往的远方中拉回无奈的近处——现实;近——远——近空间切换暗合汉语空间方位排列的习惯,与空间顺序原则相符。而例(11)先着笔“风雪”大环境,再列出“山神庙”小地点,也依據了整体在前、部分在后的原则(暗示着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合这些理论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列锦句的名词铺排并非杂乱随意的,作者(有意或无意)按照联想的规律选择和排布“名词”,列锦句中分句间的语序是传达着各分句间的语义联系的。这也正形成了读者“意会”列锦句的基础。读者根据规律性、原则性的“名词”线条性地依次出现,自然而然地联想、补充,进而理清其间的关系、逻辑,明白列锦句所要传达的句意。这与陈玉琴“在这样的复句(即汉语并列复句)里,总是一个一个分句连着说下去,可以‘借助语序直接组合而成”j(P43)的观点相一致。由此,我们认为,列锦句作为汉语并列复句,是由各分句靠特定的语序组织来传达语义的。
(三)列锦句构成成分的意义取值
我们已经弄清楚了列锦句构成成分的组合奥秘,却仍无法对列锦句构成成分进行意义取值,回答不出“列锦句分句间的并列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并列关系”这一问题。《科学技术方法大辞典》中写道:“联想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四种。陈玉琴先生曾指出,汉语并列复句可以表达连贯、并列、因果、对比、条件五种关系。”贾永雄在阐述骈偶语互文性的表达效果时提及:“骈偶语因其形式的均齐合凝练,促使作者在遣词造句时字斟句酌,推敲剪裁,以一当十,去长补短。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竟然省略了谓语,似乎不成独立句子的句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当然这种现象更多是发生在诗歌语言当中。这两组骈偶语,都是纯粹的名词的排列并置,充分显示了汉语语法自由灵活的特点。”l(P124)受这些研究的启发,我们可尝试获取列锦句分句间并列的具体意义:由联想出发,留意列锦分句间的语序,在汉语并列复句可表达的关系区间中进行意义锁定;并在界定诗体列锦分句意义时,综合考虑汉语诗文文与文互生、义与义相发的互文性特征,关注骈偶这一对列锦句分句间意义取值具有帮助性意义的元素。例(9)采用相似和接近联想的方法,以骈偶法行文,由意象充当分句组合成可以互文解读的连续画面,传达出画面之外的连贯意义,属于连贯关系;例(10)三组分句内以相似联想方法为旨展示并列关系,再以对比联想为方,使得中间一组与前后各组间组合出对比关系;而例(11)按因果联想法,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分句间具体关系意义为因果关系。
(四)列锦句各分句间句中停顿的处理——紧缩
上文梳理了列锦句构成成分的组合方式及意义取值,把列锦句理解为通过意合手法组织起来的、分句间语序组织传达着多种语义关系的并列复句。此时仍有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列锦句属于复句,那么列锦句各分句间的语音停顿和标点符号哪里去了呢?
我们先看紧缩句的定义:“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语气上紧,隔开分句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结构上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⑤(P141)刘天堂在谈及紧缩句时也指出:“这种句式关键在于‘紧缩上,它是将复句压缩,挤掉了‘水份而成,其语义并没有变化。被挤掉的‘水份包括句子中能够省略的成分,语气上的停顿以及书面上的标点符号……”m(P32)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列锦句的句中停顿是通过“紧缩”压缩掉了,分句间书面上的标点符号也因此省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列锦辞格不论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语法角度看都十分独特,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修辞功用和构造方式上。列锦辞格的构造与汉语意合息息相关,意合手法不仅是列锦句各分句在形式上组织的得力助手,更是确定各分句间语序排列意义的关键所在。列锦句是通过意合手法组织起来的紧缩句,具体来说,列锦句由名词或定名结构词组形成的非主谓句充当分句组合成并列复句,其构成成分形式上靠意合手法组合,分句之间不使用关联词语,语义上靠语序排列组织,可表达出连贯、并列、因果、对比、条件等多种意义。此外,分句间的组合还通过紧缩删除语音停顿和书面标点。
多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的列锦辞格因“词分句意合构造的紧缩形式”的语法构造而显得独特别致,其实,这样的复句形式的词语化现象也并非在日常用语中不可见。比如,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常能接触到“抹即洁”“一洗黑”“一抹白”这样精炼明快的紧缩句,它们以词语的形式呈现于言语交际之中。“紧缩句可以成对使用或单用一个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关系,也可以没有关联词语。”⑤(P141)将“抹即洁”“一洗黑”“一抹白”等词语形式的紧缩句还原为复句形式,可有“只要抹了(某产品),就会洁净”“只要(使用某产品)一洗(发),就能(头发)变黑”“只要一抹(某产品),就能(皮肤)白净”等表达条件关系的一重复句。“抹即洁”中,以“即”为关联词语,而“一洗黑”“一抹白”则不使用关联词语来表示。这样的特殊复句语言形式特别,是复句形式的词语化,列锦句的构成分句由以名词或定名结构词组形成的非主谓句充当。
列锦辞格与意合手法都是汉语的精髓所在,两者有着共同的语言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基础,对两者之间结合的研究既是本文力求予以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努力靠近的研究方向。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周日安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注释:
①万震球.列锦,诗词曲联独有的一种修辞方法[J].修辞学习,
1996,(2).
②张炼强.再谈列锦格之我见——就语法分析问题答谭永祥先生
[J].修辞学习,2000,(3).
③谭永祥.“列锦”建格的前前后后——兼与《大学修辞》商榷
[J].修辞学习,1995,(5).
④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⑤黄伯荣.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⑥武元.文言句式的意合探究[J].学术交流,2008,(3).
⑦陆仁昌.语法范畴·语法手段·语法体系——对汉语语法民族特
点的思考[J].六安师专学报,1995,(4).
⑧王菊泉.关于形合与意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6).
⑨高卫东.慎言汉语的意合[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6).
⑩陈玉琴.汉语意合法浅谈[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4,(2).
k闫亚平.列锦文本的构成机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7).
l贾永雄.骈偶语:意义的摩荡与增殖[J].哈尔滨师专学报,
1999,(5).
m刘天堂.汉语紧缩句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2,(1).
参考文献:
[1]张建刚.“列錦”格修辞新探[J].曲靖师专学报,1996,(4).
[2]吴礼权.列锦辞格成立的语言、心理与美学基础[J].湖南科技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张炼强.再谈列锦格之我见——就语法分析问题答谭永祥先生
[J].修辞学习,2000,(3).
[4]黄伯荣.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闫亚平.列锦文本的构成机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7).
[6]陈玉琴.汉语意合法浅谈[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