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凯华
内容摘要:政治风云动荡,身世浮沉飘渺,敏感的伤心人白先勇,拿起自己手中的笔,继承中国传统文人的济世情怀,发扬西方现代派的新风,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识,为我们呈现了时空交错下国人的百态人生,传达出宿命般不可抗拒的世事无常,历史沧桑。
关键词:悲剧 命运 历史 人格气质
没落贵族少爷白先勇,在台湾六十年代现代派风起云涌的时候,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关注社会各阶层的“台北人”,揭露民国遗老们去国怀乡,满目萧然的悲惨境遇,表达出他剪不断理还乱的悲剧意识。
一.白先勇的悲剧意识
一个人的意识的既形成于后天的锻造,又来源于先天的禀赋。白先勇是国民党名将白崇禧的儿子,地地道道的官二代,从小本该尽享富贵繁花,受万人拥戴,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七岁的他被诊患有肺结核,不得不独自幽居在家附近的山坡小屋中,饱尝孤独的滋味。后来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白先勇在颠沛流离中,辗转上海,香港,台北,身世漂泊的愁思更加重了少年的伤感情怀。个人的背弃和群体的被弃成为白先勇小说中始终抹不去的底色。家道中落,世事变迁,命运的无常感引发了白先勇对中国古典文化悲剧的关注,从《红楼梦》里,他深感人世悲酸,世事无常,从屈原到杜甫的诗里,他体验到了彻骨的沧桑感,从《三国演义》中他获得了深重的历史感,这些文学体验逐渐成了白先勇的创作题材和灵感来源,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角度——悲剧意识。所有伟大人物的最伟大作品,都是属于一种时代的,在这种时代里,他们必须写出自己的作品,没有任何目的,所得的报酬也非常少。白先勇创造了这个时代,时代也创造了白先勇,历史的风雨变化成就了他的悲剧意识。同时他的个性气质也决定了白先勇成为这个具有悲剧意识的白先勇。白先勇天性中就带有一种绵软阴湿的柔情,一种悲天悯人的倾向,使得他对现实中的事情总能以一种俯身以就的态度去体会,去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愫,小到花开花落,树木荣枯,大到家国兴衰,世事变迁,他皆能以一颗平常之心去挖掘其中的真谛,饱含深情的娓娓述说。另外值得大家关注的就是他独特的情感追求。同性恋一向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时至今日这个也不能得到社会的完全接受,属于他们的领地一直是狭小的。白先勇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同性恋情结的“可怜人”,他和他的爱只能隐藏在心里,隔着漫长的时间和遥远的距离而苦苦守望,最终无法跨越生死的界限而天人永隔。正是这样一份真挚的情感让白先勇的思绪更细腻,更通透,也让他更无奈,更痛苦。因为这是社会最少数的不正常,因为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因为爱情只能埋在心里,所以白先勇对感情显得更悲戚。这种巨大的情感负担也渗透在他的作品中,蓝田玉爱却不敢争,朱青爱却留不住,卢先生爱却得得不到。这些爱情悲剧既是人物的悲剧也是白先勇自己的悲剧。人类欲望的无限与满足欲望的有限之间所构成的永恒矛盾,从绝对意义上看总是难以调和的,这便是人类悲剧的总根源。人类永远也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对悲剧的长期体验和不懈的抗争,便是每个人存在的根本意义。了解苦难,承认苦难,深入苦难,以苦为乐,才能摆脱生之无尽烦恼,获得短暂的心灵超脱。白先勇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叩问历史沧桑,慨叹命运无常,在东西游离中,放逐自我,悲悯宿命,积极接受西方现代主义,从中国古典艺术中寻找到民族精神的内核,他深入挖掘其中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生命痛感,最终形成了一个融合现代技法与传统精神,富有柔婉,哀怨之美的创作风格——悲剧意识。
二.昔盛今衰下的错位人生
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大批跟随者从此成了“台北人”,上至国民党高官,下至甚至底层百姓。曾经在大陆,他们度过自己人生中的青春岁月,无限风光,如今败退台湾,一避经年,现实仿若一场大梦,人生早已身不由己,昔盛今衰的现实错位,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1.时代贵族的挽歌
身在俗世,心却还在几十年前的革命岁月的翁朴园,固守传统文化,把现实世界关在门外,虽肉身已朽,但精神不败,错位的人生注定了他只能在精神上自欺来获得心灵的慰藉。叔本华在论人性的得失与智慧时曾说:“存在的空虚表现于存在所取的整个方式中,表现于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和个人在时空中的有限里作为现实事物唯一存在方式的无常中,表现于万物的偶然和相对中,,表现于不断变化而没有不变的存在者中,表现于不断期望而永无满足的情形中,表现于生活奋斗的不断挫折中。”在无奈的挫折人生中,即使曾经余钦磊,吴柱国在“五四”运动斗志昂扬,激情满怀,亦或是年轻威武的赖鸣升浴血奋战在台儿庄立下赫赫战功,也无法改变眼前衰微的时事,他们的命运在时空交错下显得无足轻重。白先勇在这一系列末路英雄的刻画中,展现了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苍凉叹惋,浸润了深重的历史感,无常感和沧桑感。但是这其中并没有十分尖刻的讽刺,更多的是他对这些英雄们的同情和无限悲悯,悲他们的现实境遇,悯他们身上高大傲岸的人格。
2.女性命运的多元书写
白先勇从红楼梦中汲取营养,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体验。在《台北人》中一曲游园惊梦便道出了姹紫嫣红开遍,都只付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悲凉,青春不再,美人迟暮,孤身一人,繁华落尽中落幕,自己还未尽兴便只能充当他人的序幕了,这就是蓝田玉的今生,余生。作者用意识流的手法,在蓝田玉的心理活动中穿越过去和当下,以今夕的对照,突显她现在生活的困窘,心灵的失落,精神的荒芜。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站在万万人面前却不能找一个人来爱,蓝田玉的悲剧是她自己给自己创造的坟墓,注定苦守一生孤寡终老。如果说蓝田玉自我的戕害是可悲的,那么他者的摧残才真正可恨,娟娟在家里遭到父亲的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后来沦为妓女,更受到柯老熊的变态折磨,最终忍无可忍手刃了柯老熊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白先勇将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五,风霜刀剑严相逼”的悲剧精神嫁接到下层妇女的身上,表现了妇女生存的困境,外在势力的强大和个体力量的渺小早已注定她们的悲惨结局。另外有一群“台北”女性,她们光鲜亮丽,游走于高级场所,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白先勇笔下她们如尹雪艳总也不老,如朱青总是异样的年轻爽朗,她们没有外在黑恶势力的压迫,没有内在的礼法束缚,十几年如一日。她们始终是理想女性的范式,世事变迁于她们毫不相干,她们总能在自己的圈子里过得有滋有味。这也正是白先勇用繁华写衰颓,以乐景写哀情的妙处,在这里悲哀不再是现实处境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皈依与否。白先勇融合西方存在主义的荒诞性和佛学的生即是苦的理念,将人物命运的悲剧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无所依附,呈现了中国传统的大悲之象。
3.下层知识分子的性格悲剧
白先勇将生存之可怕荒谬的厌世思想改变成使人借以活下去的表象,崇高和滑稽便是这样的表象,前者用艺术驾驭可怕,后者以艺术来解脱对荒谬的厌恶。就是在这样崇高的希望和惨淡的滑稽下,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结束了他短暂的“台北人生”。卢先生历经磨难,依然坚守传统的行为准则和精神操守,天真地怀抱与初恋女友再续前缘的希望,然而他对于现实的忽视,对传统价值标准的过分执着,就注定了他崇高的生活理想的破灭,滑稽人生的开始。正如西方美学将人物的性格悲剧归结为人性的自我冲突和毁灭,卢先生就是在自我的冲突中精神崩溃,在自我的毁灭中了结生命。白先勇虽然肯定他的高洁品格,但是也清醒的认识到现代化大潮来临,传统的守节人的必然被淘汰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从来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的无谓挣扎终归成为人们可笑的谈资。如果卢先生不轻信亲戚,他就不会倾家荡产,如果卢先生不自暴自弃,他就不会有后来的捉奸被打之辱,如果卢先生能够认清自我,认清现实,重新振作起来,或许他最后就不会自杀而死也未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君子固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立生之旨,也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譬喻,作为一个时代风云中的弄潮儿,把握不住自己的方向,茫然前行,注定自我毁灭。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人生哲学,叔本华著,李成铭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第一版,第39页
2.人性的得失与智慧,叔本华著,文良文化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第一版,第177页
3.悲剧的诞生,尼采著,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第186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