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学语文教师的背诵功夫

2017-06-08 23:39梁厚彬
文教资料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

梁厚彬

摘 要: 在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大背景下,举国上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时尚。于中小学而言,在语文学习中大量增加文言文和古典诗词的内容是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背诵对于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背诵功夫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背诵功夫对于当下中学语文教师的意义和作用至少在三个方面需要强调,即有利于提高专业水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身教”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背诵水平 背诵习惯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特别是自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吹响以来,举国上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时尚。于中小学生而言,在语文学习中大量增加文言文和古典诗词的内容就是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中国传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背诵重新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关于背诵于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此相对的居于语文教学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的背诵功夫却鲜有人关注和重视,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文本背诵的功夫,某特级教师在课堂上背诵了短短一篇课文中的一小段,就能引来听课教师的崇拜,就正表明了这一现状。于教师而言,如果能躬行背诵,那么其意义和作用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笔者因此撰此文对之进行探讨。

朱自清曾说:“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在这里,他强调的当然是“记诵”对于学生的意义,但是我们若是将关注的视角转向教师,何尝不是一样?中学语文教师爱读书的其实不少,那么“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不同样是一句大实话吗?

笔者认为,背诵功夫对于当下中学语文教师的作用至少在三个方面需要强调:

一、背诵有利于提升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其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无疑是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主要内容。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从哪里来?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在《谈背诵》中指出:“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南怀瑾先生说得更直接:“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然而,多年前我们就提倡所谓“快乐教育”,强调“理解记忆”,反对所谓的“死记硬背”。在如此的大背景下,大行其道为华夏子孙的母语学习立下汗马功劳的“背诵”蜷缩在不起眼的角落,形形色色的现代教学方法在语文教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多人不背诵,害怕背诵。背诵这一传统语言教育的最重要方法被搁置一旁,因为缺失了背诵的磨砺和积累,脑子里没有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的储存,语言基础素养未能得以建立,哪里来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游刃有余呢?这就犹如缺少了坚实的平地,万丈高楼只能是空中楼阁。

因为没有了“死记硬背”引来的“源头活水”,今日一些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与基础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具体表现包括教师语言无味、上课照本宣科,离开了教参就没办法上课等。这恐怕也是导致语文教育质量长期上不了新的台阶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想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機会,切实重视自身背诵习惯的养成和背诵功夫的提升是刻不容缓的。

二、背诵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因为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所以,我们可以从“引经据典”对于教师口头表达的意义和作用这个角度分析背诵功夫对于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所谓“引经据典”,就是“引用”修辞格的运用,也就是在语言运用中恰当地引用现成的语言材料表达自己的思想。“引经据典”对于口头表达的作用至少在四个方面是比较明显的。

一是提供材料、启发思路。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的闭幕词中由中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进行类比联想,指出“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感动全中国人民大众这个“上帝”,争取“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整个讲话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如此良好效果的取得,关键在于寓言《愚公移山》这个材料的引用及由此引发的类比联想。

二是化干涩死板为灵动鲜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到建设中美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做法时,引用了“摸着石头过河”、“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还有中国流行歌曲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三处引用使得意思的表达清楚简洁而又灵动活泼。

三是增强说服力。古圣先贤那些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而流传下来的“金句”,还有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俗话和谚语,都天然地具有难以替代的说服力。这也是从居庙堂之高的领导者直至处江湖之远的普通人都会不时引用这些语言材料于自己的话语之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引用来自于听众或读者熟悉或接近的地方的语言材料从来就是增强讲话或文章亲切感的最佳途径之一。

“引经据典”的前提必须是将相关的材料储存于脑子里。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非“背诵”不能为也。如果语文教师通过背诵不断积累足够多的知识信息、语言材料,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完全有可能随时随地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使自己的语言鲜活形象灵动亲切而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反之,一个腹中空空没有积累的教师,则必然是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好“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如今的学生却是不那么容易被“吓”住的,所以,这样的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有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之感。

另外,就指导学生背诵而言,自身背诵经验丰富、背诵功夫好的语文教师对于背诵的意义和作用能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多更好的指导和督促,这对学生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叶圣陶先生提倡“教师下水”:在写作和读书中,探得作文之甘苦,悟得读书之深味,从而更好地做好写作和阅读教学工作。其实,教师“下水”背诵的意义亦与此相类。当然,反之亦然。新华通讯社原副社长李普先生生于1918年,他“初小时期”读书上学的情形和那个时代所有人差不多,那就是“背不出书的要打手心”。他的语文老师连自己儿子都“打得特别凶”但唯独不打他,当他的同学为之不平时,那位老师“一脸正气”地说道:“背书是为了作文,李某某作文好,我为什么要打他,你们要向他學。”所以他“发现我背不得书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背不得有理,背不得光荣之至”。但是,长大以后,这位先生却写下了“我是吃过亏的”这样沉痛的话语,那位曾经“凛然”为他辩护不逼迫他背诵的语文老师因此成了他此生“要埋怨的三个人”之一。在《我是吃过亏的》这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我想写的是建议读者看重背诵,最好从小开始背诵一些东西,因为我在这方面是吃过大亏的。”不难看出,他的“吃大亏”与这位语文老师对背诵的作用的理解失之于狭隘是脱不了干系的。

三、背诵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教师“身教”的作用

教师的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的同时,若能得体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背功,那么学生背诵兴趣的激发、背诵习惯的养成和背诵能力的提高就有可能变得比我们想象的更容易。一篇“高职院校母语教师工作方法论”的文章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从“说、读、写”三个方面发挥“身教”的作用。这里针对的是当下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其实,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更应如此。“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说千遍不如做一件”,对于教育工作,尤其如此。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引经据典甚至出口成章的语文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容易赢得学生的佩服和尊敬,从而引导学生变成“好知者”和“乐知者”。例如,某老师在讲授《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背诵了《蜀道难》首段,还有杜甫对李白诗的赞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及其他相关的名句,引起学生热烈反响:“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文学课,也是一堂难得的美学课。”“既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同时也加深了我们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这样的课,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们,培养了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此,从前几乎无人问津的语文学习“现在不同了,早读绝大多数的学生读语文,课后辅导老师发愁‘无法脱身”,学生成绩的提高当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我们总抱怨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在看来,语文教师的背功也许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最重要的法宝之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讲话引用的古语名言50例[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

[2]李普.我是吃过亏的,随鸟走天涯[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3]叶圣陶.“教师下水”[A].赵志伟.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4]危卫红.高职院校母语教师工作方法论[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李庆凡.语文教师课堂背诵琐谈[J].黄河水利教育,1998(2).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角色定位
多一点素质教育 少一点功利色彩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