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婧
〔摘 要〕欧普艺术起源于20世纪欧洲的艺术运动,其特点在于利用光效应原理创造了一个错视的多维空间和虚拟的动态情景。虽然仅盛行十余年,但其对人类视知觉领域的探索、色彩系统理论的研究和互动艺术形式的尝试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貢献。
〔关键词〕欧普艺术 光效应 知觉 错视
艺术家们一直在探索人类眼睛所能够感知到的视觉维度,并借助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挑战人类的视觉极限。人类的视网膜呈现出二维影像,通过脑部感知和分析推理出一个三维世界,有时由于客观环境和生理作用,导致视觉信息被视觉皮层错误接收而产生视觉错觉,从而难以辨别现实情景中的真实与虚幻。20世纪60年代欧普艺术家利用视觉成像规律,尝试营造非真实感的三维空间和虚拟的动态情景,通过精心计算的几何排列和色彩搭配等手段,创造了视幻般的艺术效果。尽管构成本身并非运动,但由于受到同一图像重复性对视线的诱导,在视觉上产生了画面中不存在的运动错觉。欧普艺术是在西欧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一种新风格流派,它将人类对视觉领域和色彩系统认知提升到了新高度,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很大影响与启发。
一、欧普艺术的光学错视原理
欧普艺术诞生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初期,随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各学科领域间的关系不断加强,艺术与科学的联系日渐紧密并相互渗透。20世纪50年代年以后,艺术家的关注点由历史和文学转向了以科学为导向的技术和心理学,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利用光学错视原理进行艺术创作,并逐渐演变为一个新的艺术风格流派。“欧普”(Optical)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64年10月的《时代》杂志上,次年2月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99位艺术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名为“灵敏的眼睛”的展览,尽管人们使用很多词汇描述观看展览的感受,却没有人能够对欧普艺术的概念做出明确解释。通过对欧普艺术作品规律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家并没有借助任何动态艺术媒介,而是通过科学严谨的静态图像创造了相反于事物发展规律和时空影像构造方式的视幻效果,并伴随着人们脚步的移动和眼球不自觉的震颤造成了画面图像的连续变换。
欧普艺术可以被视为知觉科学的延伸,在其作品面前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们不需要具备任何背景知识和鉴赏能力都会获得相同的感受。幻动错视作为欧普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产生原因是多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图像本身构造导致的几何错觉、心理原因导致的认知错觉和由感官引起的生理错觉。几何错觉是由于图形本身的大小、长度、方向、弧度或线条走向被错误接收,使得观察结果与仪器测量结果不一致而产生的错误判断;认知错觉是由于人类根据已有知识观念和情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出现的错觉,认知心理学称之为知觉恒常性,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知觉条件的情况下,人们对物象的知觉仍保持恒定的一种心理倾向;生理错觉主要来自人体的视觉适应现象,人的感觉器官在接受过久的刺激后钝化造成生理失调从而产生的生理性错视。1824年英国伦敦大学生理学教授皮特·马克·罗葛特(Peter Mark Roget)在研究报告《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中提出了视像残留概念,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补色没有出现,视力则会自动地产生这种补色,从而形成残像。
二、欧普艺术创作思想的形成
早期的欧普艺术作品属于非绘画性的绘画作品,虽然是以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它的创作理念和严谨绘制过程体现了绘画向现代设计的迈进。19世纪英国艺术家透纳在风景画中探究了光与色彩之关系,随后印象派画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光的构成、光和色的关系,为欧普艺术色彩理论奠定了基础。欧普艺术得以发展的第一步源于抽象艺术的变革,20世纪后的现代艺术运动在视觉上形成了抽象的艺术语言,他们反对保守的传统观念,使绘画朝着更自由的方向发展。20世纪初期辐射主义综合了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和俄尔普斯主义,通过把不同物体反射出的射线交织在一起,再现物质的基本形态,以抽象的线条和色块分割寻求可以延伸至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抽象艺术,使人产生一种“第四维”的感觉,这一观念激发了欧普艺术家的多维意识。欧普艺术在艺术观念、图像构成和光与色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多种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摒弃了传统绘画中的自然再现,改变了传统绘画工具,而选择直尺、圆规等测量工具。他们对画面呈现的意义不做深入探讨,更多关注作品与观者眼睛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图案构成规律将几何图形进行精确计算以及重复地复制,探索视觉艺术与知觉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而试图证明用严谨的科学设计也能激活视觉神经,以达到奇特动人的艺术体验。
虽然欧普艺术家在创作时依然会考虑绘画中形态、色彩和画面表现等基本要素,但这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他们希望借助光学原理发展抽象的光效绘画。这种绘画甚至不需要颜色,仅用黑与白两种调子就可以达到很强的视觉感受力,这在同时期绘画中是少有的无彩色绘画。欧普艺术家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和赖利(Bridget Riley)的作品多以平面绘画为主,早期都是从黑白的抽象几何形态研究开始, 通过对黑白与形态之间关系研究和多种构成方式的应用,如周期性构成、结构突变、 辐射渐变等,传递出运动般错视效果,达到令人兴奋的光学效应。当眼睛同时观察两种颜色时,每个颜色都会朝着自己补色的方向发生偏移,根据色彩不同的增长与衰减比率来加强周期性构成中的韵律跳动和移动感,从而带来比颜料色彩更微妙的视幻变化。色彩的光效应如同一种不寻常的媒介,其表现方法不同于颜料色彩,它浮于画面之上并利用颜料色彩的并列、连续和混合对比与周期性构成的结合,使画面产生了具有闪烁感和穿透性的光效应效果。
三、欧普艺术对互动性的探索
欧普艺术是较早实现精神参与和现实参与的艺术,在展示过程中鼓励观众参与其中,当观众被吸引到预设的情境中接受视觉刺激后,会本能地通过移动寻找视觉中的平衡,然后通过生理反应创造一种新的景象,从而自觉地完成全部艺术作品。欧普艺术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创作理念和规则,创造了一个沟通平台,将观众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弱化艺术家在作品中的个性,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没有观众的参与则不存在光效应情景,欧普艺术把观众视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随着观者与作品距离和移动速度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观看结果,创造出无法预见的艺术作品。
欧普艺术家在对互动性的探索上并没有局限于平面画布上的绘画作品,而是尝试运用新材料和多种表现形式丰富的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探索人的行为是如何影响艺术的结果的,而艺术结果又如何反作用于人的体验的。1955年索托(Jesus Rafael Soto)尝试用有机玻璃叠加的方法制作半立体艺术作品,将不同的图形置于前景和背景玻璃上,依靠两层玻璃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的变化产生光效应变化。为了使观者能够多方位地感知作品,索托把作品从墙面搬到了地面甚至更大的空间,利用更丰富的材料创作了多项大型光效应雕塑作品,将观众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提升。1959年迭斯(Carlos Cruz-Diez)放弃颜料,尝试运用光线和知觉进行创作,在空间中展示现实中色彩的原本面貌。他所有基于色彩的经验都围绕着观众与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展开,并认为涂抹在物体上的色彩是呆板的、无生命的,投射到空间中的色彩才是生动且富于变化的。当观众与作品产生互动时,色彩自由地在空间中延伸,无需受到形式、表述和象征的各种束缚。我们常常关注形状,却忽视了对空间环境的体会,观众在欧普艺术家创造的环境中持续感受就会获得作品中不存在的新体验。
欧普艺术在诞生之初就遭到了诸多艺术家和评论家的批评与质疑,他们认为欧普艺术家仅仅是以达到光效应般的震颤效果为最终目的,缺乏精神内涵,作品中的色彩和构成之间缺乏关联,是基础的设计练习和虚假的科学研究。然而批评没有停止欧普艺术发展的脚步,艺术家们用行动和作品进行着积极的回应: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激发画面的运动感,而是把光效应效果作为一种手段去完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通过这样的途径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中热、能、光这些非物象难以察觉的力量;欧普艺术是对印象派成果的发展,创作出超越颜料色彩混合范围内的色彩,这种飘移在空气中的色光是颜料色彩所难以表达的;整个作品不再是已完成的结果,而更像是一个过程,艺术家将观众置于其创作环境之中,让观众通过自己的行为使作品产生连续性的变化从而获得相应的感受。欧普艺术跨越了20世纪中期艺术与计算机时代的鴻沟,为我们的视觉经验提供了更多可能,虽然它已成为艺术史的篇章,但它新的艺术观念与艺术形式,依然为抽象艺术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Goldstein, E.B.,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Pacific Grove London: Brooks/Cole Pub, 1999), pp.215-250.
[2] Carlos Cruz-Diez, Color in space and tim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236-269
[3] Seitz, W., The responsive eye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1965),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