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语文教学

2017-06-08 15:49于雪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屈原杜甫诗意

于雪

近期,一档电视节目火遍大江南北,那就是——中国诗词大会。它似乎让在世俗中汲汲追求功名利禄的凡夫俗子们看到了一点希望: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当有诗和远方。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随心而为呢?又有几人舍得放弃当下的利益去追寻心中的梦想呢?又有几人能静心沉醉于文学之殿堂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得不承认这是教育的悲哀。应试的语文课堂只是学生借以升学的工具和场所罢了,早已脱离了教育之本源。否则,人们又何必为武亦姝吟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感到震惊呢?语文课堂本就应当是诗意的课堂啊!

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师不要给学生贴标签,不要仅仅站在知识点的角度上去传道授业解惑。以往,谈起屈原教师就会给学生灌输“屈原,爱国诗人,不受重用,投汨罗江而亡”,谈起杜甫教师就会告诉学生杜甫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谈起李清照教师就必会提及她丧夫之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似乎,这些人名仅仅是考试的一个填空题或选择题而已,这不是语文教学的初衷。真正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和“学”,而应当是“味”和“美”,即品味文学之美。面对屈原,教师当诵读《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去品味屈子忧国忧民的情怀;面对杜甫,教师当高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领会诗人借自然之景抒悲壮之情的深沉感慨;面对李清照,教师当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感同身受体会词人内心的离别之苦。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同时,语文教学未来的希望和出路还是诗意。

罗曼·罗兰认为,一个民族的政治生命只是那个民族存亡的浅层部分,要了解其内在的生命,其行动的根源,就必须到文学艺术中去寻找。而诗意就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学生会做一道诗歌鉴赏题,学生作文得到50分,这些都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只有到某一天,学生能于书海中,领悟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相思之苦,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之情,刻画出“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国亡之痛,语文的诗意教学才成功一半。

只有抛弃过度的功利之心,回归教育的本源,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沉淀之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才能让语文教学成为“诗意的教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本不易,何不让学习变得快乐一点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愿语文教学可以追寻先贤圣人的脚步,乐在其中,用诗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用诗歌点亮语文教学的生命!

猜你喜欢
屈原杜甫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登高
屈原之死
绝句
屈原送米
屈原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