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玲 珑 摄影/加 文
在我国中医药历史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的著作《千金要方》被称为“方书之祖”,也是我国最早的医药百科全书。他所著的《大医精诚》把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医者奉为准则。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过人,7岁开始读书,是个过目成诵的天才,受到老师的器重。但因为他少时体弱多病,后改学医道。
孙思邈为穷苦百姓服务,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夜盲症的便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他。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孙思邈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便让病人吃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一次,一个腿痛的病人来就诊。孙思邈按照医书上的穴位,扎了几针,都未能止痛。他一边用大拇指轻轻按掐,一边问病人按掐的部位疼不疼,病人一直摇头。最后,当孙思邈的手指按掐住一点时,病人喊道:“啊,是,疼”。孙思邈就在这一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痛立刻减轻了。这种随疼点而定的穴位,便称作“阿是穴”了。后来,孙思邈将该穴位载入他的《千金要方》,也是对针灸学的一大贡献,
传说孙思邈到长安一带行医,路途中,看到有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见有些颜色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心中一动,忙追上去询问。亲属告诉他说,棺材中的妇人因为生孩子难产,死有大半天了。孙思邈听罢,仔细察看了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水,断定这个产妇是由于难产窒息而假死。如果这个产妇真死了,又经过半天多的时间,不可能再流出鲜红的血液,连忙叫开棺抢救。众人半信半疑地把棺材盖打开,孙思邈上前察看。只见妇人脸色蜡黄,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孙思邈仔细摸脉,发觉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就赶紧选好穴位,扎下一根银针,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人家要了点温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片刻时间,产妇苏醒过来,并生下一个娃娃。大家见孙思邈把即将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都情不自禁地称颂他“起死回生,一针两命”。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位妃子怀孕十个月了,但不能分娩,还得了重病,虽经宫廷太医的精心诊治,病情仍然不见好转。遵照太宗的吩咐,孙思邈被召进宫中,受“男女授受不亲”的限制,不能直接为娘娘诊脉。他让宫女将一条丝线系在娘娘的手腕上,隔着罗帐,捏着这条丝线为娘娘“切脉”。根据丝线的细微颤动,片刻工夫,孙思邈已对娘娘的疾病做出了诊断。他向太宗禀告说:“娘娘迟迟不娩,只需在中指上微刺一针即可,再吃几副汤药,娘娘的玉体就能康复。”太宗欣然同意,孙思邈手持银针,在娘娘的中指上迅速刺拨。针后不久,娘娘果真顺利分娩了。随后,孙思邈又为娘娘开了药方。娘娘服药后,精神日渐好转。不多日,居然能下床走动了。
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在县郊寺庙悬壶行医,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只要求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几年后种植的杏树蔚然成林。有一次孙思邈上山采药,归途中被一只老虎拦住了去路。奇怪的是老虎并没有扑过来的意思,只是张着嘴蹲在地上,忧伤地注视着他,似乎在乞求什么。孙思邈缓缓地接近老虎,仔细观察才发现有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刺入了老虎的咽喉。他想要替老虎取出骨头,但又担心老虎因疼痛突然合嘴,就会咬断他的胳膊。于是,他取下随身扁担上的一个大铜环,嵌在老虎的口中,将老虎的大口紧紧撑开,手从铜环中穿过,迅速地拔出骨头并在伤口抹上药膏,老虎的痛苦终于解除了。这个铜环后来就成了走街串巷的郎中手中高擎的“虎撑”。从那以后,老虎便跟随孙思邈身边,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药王离世,老虎绕寺哀啸三日后不知去向。后世塑药王像时,要么骑虎,要么有猛虎伺立在旁,便是药王多年与老虎为伴的传说。
孙思邈生于581年,逝于682年,享年101岁,历经西魏、后周、隋、唐四代,后周宣帝的时候,孙思邈感觉时局动荡,就隐居到太白山里。隋文帝的时候,请他作国子监博士,他称病婉拒。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要授给他爵位,他不肯接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作谏议大夫,他再次推辞不接受。上元元年,他托病请求回乡,皇上特赐好马给他,并且把鄱阳公主的府第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像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都以弟子礼节见他。孙思邈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除了精湛的医术,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也值得大家学习实践。
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要求人们摒除名利、喜怒、声色、忧虑,方能“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福而有福,不求寿而寿自延”。孙思邈说过一句话:“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寥寥数字,道出了最简单易行的养生道理。
1.少说话,以防损伤肺气。现代社会处处需要沟通,然而,成天说个不停会伤气,尤其是肺气。正所谓“日出千言,不损自伤”,消耗肺气容易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因此,适当放慢语速、少说些话,可保护、收敛肺气,给身体“节能”。
2.少思虑,避免气机郁结。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大,心事重重。正所谓“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进而引起疾病。不妨顺应自然,不要反复纠结一些小事,更不可钻牛角尖,抱着乐观的心态解决问题。
3.少吃点,避免心气不足。随着物质生活改善,人们吃得越来越好,很多人甚至以“吃货”自居。然而,“腹里食少”是长寿的因素之一。现代医学和营养学家也证实,吃“七分饱”有助养生。吃太多容易导致气滞,使心气不足,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导致肥胖、血脂异常等问题。
4.少赖床,以防气血不畅。许多上班族平时工作累,周末喜欢睡懒觉。也有人因工作压力、生活琐事等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中医认为,睡眠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睡多睡少对身体都没有好处。孙思邈还说过:“养生之道,常欲小劳。”睡得太多、缺乏活动,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骨脆弱,脏腑功能减退,最好保持规律的作息。
孙思邈和他的医术、医德备受世人推崇,北宋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曾追封他为“妙应真人”,后人皆尊称他为“药王”。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药王庙,山西洪洞南安乐坂之孙真人庙,无论从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在全国众多的药王庙中,可谓首屈一指。大家有机会到山西旅游,可以前去参观、凭吊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