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
[摘要]随着法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方性法规翻译成为法律翻译的热点。本文拟从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研究地方性法规翻译的特点,探索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原则在法律文体翻译中的可应用性,从而建立法律文本与生态翻译学之间的联系,期待对法律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地方性法规翻译;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3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61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地方性法规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两种法律体系、多种文化、不同的法律观念的跨文化交际。江苏省地方性法规规章翻译工作于2005年启动,随后“译审人员共完成一百多部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翻译工作”。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目前的法律翻译研究,主要从法律英语的文体特以及法律翻译的基本原则入手,分析词汇、句法上的特点并探讨翻译问题,但是对法律语言、文化及翻译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却涉及的不多。法律文本翻译需要符合法律翻译环境,从而进行适应和选择的翻译。为此,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探索“三维转换”原则在地方性法规翻译中的适用性,为法律文本翻译提供一个新思路。
二、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首先将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翻译研究,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认为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视角的翻译研究”。根据他提出的“多维整合”原则,译者需要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方面进行适应选择。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交际多方面因素,通过“三维转换”的方法进行翻译,从而达到“整合适应选擇程度”最高的“最佳翻译”。
三、地方性法规翻译的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联动的整体概念,译者需要以此为依据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选择。具体来讲,它是指在联结源语、译语及原文的基础上,作者、译者和读者进行围绕语言、文化等进行交流互动形成的环境。因此,翻译生态环境一方面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依据,另一反面也会限制译者翻译的结果。胡庚申指出,翻译生态环境是影响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作为江苏省地方性法规的负责机构,江苏省法制办多次组织召开全省法规规章译审座谈会,并邀请国务院法律翻译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在江苏省地方性法规规章翻译的实践过程中,翻译规范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及法律翻译工作者们的努力与实践成果也为地方性法规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及典型的翻译案例。
四、地方性法规翻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三维转换”是发生在翻译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译者应如何进行翻译。
(一)语言维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两种语言之间从语音、语法到词法、句法等这个语言研究层次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地方。在实际的语言交流和沟通实践中,这是这些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交流障碍的产生。对于语言维的转换,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合理处理。进一步来讲,就是译者需要根据翻译所进行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层次对两种语言进行适应性的选择转换。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重要原因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汉语重意合,句子结构常常比较松散,逻辑顺序往往蕴藏在句子之间。英语重形合,需要完整的句子结构来体现整个译文的准确性。在地方性法规中,译者在翻译高度意合的源语时,必须突破中文的行文结构,进行语言形式上的转换,从而达到最佳适应效果。
例1:仲裁场所应当相对独立、设施功能齐全、标志显著、庭貌庄严。
Arbitral places shall b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well-equipped with facilities and functions, with noticeable signs and a look of dignity.
这句原文是中文典型的四六句结构,逻辑关系蕴含在字里行间,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根据英文的习惯,作出语言形式上的转换。为此,译者在翻译时,采用with引导伴随结构,将原本看似并列的中文翻译成长短错落一致的英文,逻辑结构也一目了然。
(二)文化维
胡庚申认为,“文化维转换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也就是说翻译工作者必须关注源语言所在的整个文化系统,从文化背景出发。法律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要求法律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一丝不苟,不可随意对译文进行解读翻译,不过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必须进行生硬的机械翻译。在地方性法规文本中,有不少中国特色的用语习惯和专业词汇,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词语表面的对应关系,还应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根据中文的文化背景合理翻译。
例2:水土流失调查公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面积、侵蚀类型、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以及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发展趋势、防治情况及其效益等。
The contents of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water and soil loss shall mainly include areas of water and soil loss, erosion types,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the extent of loss, the causes for water and soil loss, the harm, development, control and effect of water and soil loss.
这句话是典型的中文“等”字句。由于直接并列的名词较多,根据源语文化,中文往往习惯性地在句子末尾添加“等”字。事实上,这里用的是穷尽式的列举,“等”字并没有省略任何有意义的信息。因此,在英译中,英文很好地注意到了这一背景,果断在列举详尽后结束。再如,“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此句中的“通信秘密”并非英文中直接对应的“correspondence secret”,根据此处文化背景可看出,这里强调的是公民通信的隐私权,故此处翻译为“privacy of correspondence”更为合适。
(三)交际维
交际维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译语读者的期待,提高译文的预期功能。在地方性法规文本中,中文往往需要做到高度专业性及完整性,有时甚至不得不重复一些内容,但是在译出语中,译者则可以结合交际原则,优化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因此,交际维在地方性法规翻译中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例3:新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应当规定试行期限,试行期限不超过2年。
A trial term of not more than 2 years shall be set for the standard of newly-determined administrative and institutional charges.
这句话中原文出现了两次“试行期限”及“收费”,如果只是围绕中文结构进行亦步亦趋地翻译时难免会造成英语行文的冗杂。相反,译文采用了简洁的结构,将重复的内容在不违背原文思想的基础上,做了很好的处理,起到了更好的交际作用。
五、结语
生态翻译学开创性地将“三维转换”理论运用到翻译过程中来。通过分析,结合地方性法规翻译实例可以看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地方性法规翻译,在结合了生态翻译环境,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基础上,对于源语进行了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三方面的选择性适应及适应性选择,从而使译出语更加地道清晰。因此,在今后的地方性法规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结合法律文本源语的语言、文化等特点进行法律翻译,争取在地方性法规翻译方面取得更多进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李晋,董晓波.地方性法规规章翻译规范化和应对措施——基于江苏省法规规章翻译实践的研究[J].东南学术,2015(5):225-233.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中国翻译,2010(4):62-67.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Study on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GAO Lu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China)
Abstract: As law globalization gains momentum, the translation of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legal translation. This project re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trie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ion of local regulations and laws, and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in legal translation, thus establishing links between legal texts and eco-translatology and looking forward to shed light on the practice of legal translation.
Key words: eco-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of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language dimension; culture dimensio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責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