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作为教育工作者,观念需要再转变,认识必须再提高,工作措施务必再强化,教与学必须有机统一,才能相得益彰。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法引导;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54-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能力明显提升。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学校开设的课程方面,一切以高考为指挥棒,都是针对高考而设立学科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一些课程如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等则被弱化。一切以分数为上,对学生成长的其他重要指标视而不见,导致学生德育素养每况愈下,学校的相关措施成了一纸空文,种种现象,都反映出教育的缺失。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探索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陶行知先生也曾对教育一词做出自己独特的解释:“教育是什么?是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教育工作者对这个词也有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解释——教化培育。即教育工作者以现有的经验、学识,为学生解释各种现象、问题。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教定教——以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难度;以教改教——以教师自己的体验和对以前方法的感受为主要依据,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以教论教——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和方法评价课堂效果。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个人才能得以突出,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动力主要靠外在压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也应有所革新,由传统“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主,确定学习目标、内容和难度;以学促教——以学生学的方法改变促进教师教的方法变革;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状态评价课堂效果。这种教育理念突出学的方法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主动学习,学习动力以自我实现的内驱力为主。
二、加强學生学法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模式
第一版块——学习动力。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又细化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这就要求教育实施者在教学模式的探索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引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将“想学”定为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因为教育艺术的本质在于关注学生有哪些需要,教师应如何去满足?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却抱怨学生不发言。
第二版块——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应是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即所谓的过程与方法。就思维能力方面而言,应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一般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这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也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实现人力资源价值做准备。
第三版块——学习毅力。就这个版块而言,要求教育工作者从三个方面入手: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第一、第二版块将“学会了”作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开发,将“会学”作为过程与方法的探究,第三版块则将走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开发——“还想学”,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毅力。
三、打造求真务实的教科研队伍
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离不开求真务实的教科研队伍。名校成名的三大支柱:一是先进超前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方向;二是团结实干的教师队伍——形成学校发展动力;三是求真务实的科研团队——扩大学校办学成果影响。
以新课标设立的办学理念能引领学校向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团结实干的教师队伍,让办学理念在课堂中得到落实,形成学校发展的动力。而求真务实的科研团队能有效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让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的有力保证,通过科研团队扩大办学成果的影响,是学校成为名校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教科研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总之,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有效教学创造了优良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做好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改变教学模式,促进师生的积极互动和有效沟通;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构建积极的教学文化,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最大化地促进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