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美国芝加哥薛德水族馆从澳洲购得一条肺鱼,供人们观赏。2017年2月7日,它因健康状况恶化,以90余岁高龄过世。它是当今动物学上已知最长寿的鱼。这条传奇的肺鱼是鱼界不折不扣的大明星,据悉,这些年在芝加哥参观它的人次已超过1.04亿。当然,它不单单是给人们作了长达90余年的展示,更是透過水族箱向世人表现了它那不平凡的一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肺鱼生前的“自白”吧!
大家叫我“老爷爷”
大家好,我是一条出生在澳洲、成长在北美洲的肺鱼。近年来,大家都亲切地叫我“老爷爷”。其实,和我90多岁高龄的寿命相比,我的家族更为古老,距今已经有四亿多年的历史,也称得上阅尽地球沧桑了。
你可能不知道,我的家族在泥盆纪时极为庞大,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现在世界上我的家族已经只剩下三种肺鱼了——澳洲肺鱼、美洲肺鱼和非洲肺鱼。而且,由于隔着汪洋大海,我们这些亲戚间鲜少见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彼此之间长得还都挺像的,我们都属于硬骨鱼,都喜欢生活在淡水的环境之中。我们的体长为1~2米,如果你哪天在河里看到我的亲戚,可不要被吓到哟!
和大多数鱼类在水中出生不同,我们肺鱼都出生在泥巢之中。我的爸爸妈妈就曾经在泥里掘出一条长约1米的小隧道,将我和我成百上千的兄弟姐妹都产在那条小隧道里。为了照顾我们,爸爸会用他腹鳍上的丝状突起释放氧气到水中,供养我们生长发育。
当我们从泥巢里游出来后,就开始自己捕猎了。我们个头大,胃口自然也大,好在我们不算挑食,鱼、虾、螃蟹、蚬子、蚌类,甚至昆虫的幼虫、蠕虫等都能成为我们的美食,只要顿顿有肉!我们肺鱼一个个可都是“吃货”,你千万别以为虾、蟹的坚硬外壳可以阻挡我们对美食的追求,我们嘴里有类似人类牙齿的齿板,会将带硬壳的食物统统嚼碎,“嘎嘣嘎嘣”吃起来才香呢!
想成为“吃货”,捕猎的技艺就一定得高。虽然我们的视力不怎么好,但胜在嗅觉灵敏,另外我们身上还可以发出微弱的电流来感应周围的猎物。所以当猎物一出现,我们只需要闻一下,然后释放出微电流,就能确定它们的方位、大小甚至游动速度,哪怕再狡猾的猎物,都难逃我们编织在水中的层层“电网”!
肺鱼堪称地球上鱼类的“活化石”。能生存在地球上这么久,自然是要具备些本领的。我们的祖先给我们遗传了没有水也能呼吸的能力。别看我是鱼,在水里我用鳃呼吸,离开水的时候,我能靠类似肺的鱼鳔进行呼吸。原来我的鱼鳔在我的食道上有个开口,你们称之为内鼻孔,平时我浮出水面时就是靠着这个孔道呼吸的,所以无论有水没水,我都能呼吸。这或许就是我被叫作肺鱼的原因吧。
作为一条赫赫有名的澳洲肺鱼,虽然我拥有肺呼吸的功能,但依然
不能完全离开水单独生活。不过,我家亲戚——非洲肺鱼不仅能离开水生存,而且还具备强大而独特的休眠神功。
非洲每年夏季干旱少雨,河床会在烈日照射之下慢慢干涸。当河的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我的这些亲戚就会依靠发达的腹鳍钻到深深的泥土里,因为只有那里还保留着一些水分。当整条河床被彻底烤干的时候,它们就要启动自己的休眠模式了。这种休眠模式可并不是平躺、放空,而是要将自己的身体蜷曲起来,就像卷尺一样,一圈圈地卷成一个圆形,头埋在圆心里。这个时候它们身体的表皮上会渗出一层黏液,以最大程度地维持身体的湿度,并减少水分的流失。不光是身体表面,它们嘴角边也会堆积很多黏液。这些黏液十分黏稠,在它们嘴边形成一个看似圆形的漏斗,在黏液的顶端只留下几个小孔,让空气渗进来,这样它们就能用“肺”微弱地呼吸着。直到雨季来临,河水重新泛滥,它们才会重新苏醒,顺着雨水回到河流嬉戏。如此循环往复好多年,你觉得是不是很神奇呢?
远古时期的肺鱼其实是完全生活在海洋里的,或许是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到了泥盆纪的中后期,我的祖先开始向陆地迁徙,逐渐地适应了淡水的环境,成了淡水鱼类。自从我的祖先彻底迁至内陆淡水环境后,后辈们的模样就没有再发生太大变化了,因此,这“活化石”的称号还真不是浪得虚名的。
虽然样子不完全相同,但在澳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都有我家族的兄弟姐妹,人类地理学家、史学家称这证明了大陆板块曾经是相连的,或许我们过去真的能“走”,世界那么大,到处都有肺鱼“走过”的痕迹呢。
人类科学家在研究我们肺鱼骨头的形成时有了很惊人的发现,说我们肺鱼骨头的形成和人类早期四肢的形成非常相像,离身体躯干最近的是一根骨头,然后是两根骨头,在骨头顶端有很多小分支,这些小分支再往外扩展就形成了人们所称的鳍,而鳍的骨头看上去就像是人类的手指骨或脚趾骨。因此有不少人类科学家说我们肺鱼和人类的祖先——总鳍鱼是近亲。或许我们肺鱼还曾称霸过陆地,或许我们就是人类的祖先,谁知道呢?